□張原誠
1983年春天,鄧小平到蘇州調研。調研的內容主要是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確立的小康目標能不能實現(xiàn)?具體就是到2000年,工農業(yè)總產值能不能在1980年的基礎上實現(xiàn)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800美元后社會上是一個什么面貌?
2月7日下午,江蘇省委負責同志來到蘇州南園賓館新平房的會客室。鄧小平要聽20分鐘的匯報,了解蘇州地區(qū)農村的一些情況。省委負責同志匯報完蘇州地區(qū)農村的情況后,小平問:“像江蘇這樣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究竟有沒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實現(xiàn)‘翻兩番’?”省委負責同志講了當時江蘇對于2000年“翻兩番”的兩種看法:第一種,有的同志認為,剛過了兩年安逸日子,提出“翻兩番”是否又要像“大躍進”一樣折騰;第二種,有的同志認為,“翻兩番”的目標完全可以達到,不僅可以達到而且可以超過。從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到1982年,江蘇的工農業(yè)總產值翻了一番,接下來,估計再有5年,還能再翻一番。蘇州這樣的地方,我們準備提前5年實現(xiàn)黨中央提出的奮斗目標!小平又問:“人均800美元,達到這樣的水平,社會上是一個什么面貌?”省委負責同志回答說:“以蘇州為例,第一,人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問題解決了,人均達到20平方米;第三,就業(yè)問題解決了,城鎮(zhèn)基本上沒有待業(yè)勞動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農村的人總想往大城市跑的情況已經改變;第五,中小學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體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yè)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們的精神面貌變化了,犯罪行為大大減少?!毙∑浇又鴨枺骸疤K州農村的發(fā)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省委負責同志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蘇州農村經濟所以出現(xiàn)新的飛躍,主要靠兩條:一條是重視知識,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依靠技術進步;另一條是發(fā)展集體所有制,也就是發(fā)展了中小企業(yè);在農村,就是大力發(fā)展社隊工業(yè)?!笔∥撠熗菊劦剑骸霸谖辶甏?,城市有一批下放人員,蘇州地區(qū)就接受了10萬人左右。這些人員與上海等城市的各個單位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靠這些人打通與上海等城市的關系,辦些加工企業(yè)就比較容易。”小平問:“那這樣做你們花錢多不多?”省委負責同志告訴他:“不多,社隊企業(yè)就是利用這些人的關系,到上海請師傅來當指導,他們也是利用星期天,我們只要給他們一點小錢,有的就干脆不給錢,師傅們臨走時給一點農副產品帶回去就算回報了,而且上海人還挺高興。”小平說:“我在上海住過,上海人喜歡要你們‘鄉(xiāng)下人’的農副產品?!笔∥撠熗咎貏e講到,“社隊工業(yè)是計劃經濟體制外的東西,社隊工業(yè)的發(fā)展,是靠跑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排除千難萬險、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四萬’的精神,憑借靈活的經營機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從原材料的獲得、資金的來源到產品的銷售,完全靠市場。因此可以說,是市場哺育了社隊工業(yè)。”小平對這種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社隊工業(yè),不但沒有做任何批評,反而講了一句:“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苯o市場經濟下了一個精辟的結論。小平轉而問:“你們發(fā)展社隊企業(yè)對農業(yè)有影響嗎?”“發(fā)展這些企業(yè)不但沒有影響農業(yè)生產,相反有很大的支持和促進。”對于這樣的回答,小平追問:“為什么?”“因為一是我們這里農村剩余勞力較多,辦社隊企業(yè)可以分解一部分剩余勞力。二是辦小企業(yè)后有了一些資金積累,可以搞水利工程,可以對社隊的一些倉庫、道路等進行改造。而且我們還要求進社隊企業(yè)的每個職工每月拿出10元錢來支援農業(yè)?!毙∑娇隙ǖ卣f:“好事嘛!”本來約定談話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的,但是小平談興很濃,問題一個個拋出來,最后一直談到吃飯時間,談了2個多小時。
1983年2月8日,鄧小平考察太湖時聽取江渭清、顧秀蓮工作匯報
8日,鄧小平一行游覽了太湖。在太湖游船上,小平望著岸上一幢幢白墻青瓦的農民小樓房說:“這次到你們蘇州以后,我看到老百姓喜氣洋洋,你們這兒還蓋了那么多新房子,農民已經住上樓房了,這算是接近小康水平了。”省、地、市委負責同志說:“農民一富起來就是蓋房子,開始蓋平房,再后來就蓋樓房了,因為我們江南一帶地少人多?!毙∑秸f:“這非常好,農民有房子住、有樓房住了,非常好。你們蘇州地區(qū)的農業(yè)是不錯的,要進一步搞好。農業(yè)是國家的重點。要搞好農業(yè),怎么搞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你們江蘇就要靠科技,土地少,就要走良種的路子,這樣就可以提高生產力。老百姓有飯吃了,以后干活勁就足了。你們江蘇靠近上海,如何利用這個條件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很重要的。生產力發(fā)展了,人民生活就好了?!逼綍r說話不多的小平,那天說得特別多,也特別興奮。
9日,鄧小平到達蘇州的幾天后,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工作人員建議他松弛一下,出去走一走。小平欣然同意。上午,他在省、地、市委負責同志陪同下,前往虎丘及留園游覽。小平事先一再囑咐,園林要像往常一樣開放,不要封園。他作為一個普通游客,悠然置身于群眾之中。在虎丘盆景園一株巨大的雀梅旁邊,陪同人員向小平介紹,這株雀梅已有400多年歷史了,堪稱“雀梅王”。小平端詳著這盆蒼勁的雀梅,欣然在它前面留了影。在當天游覽過程中,小平說,蘇州園林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一定要好好加以保護。蘇州作為風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視綠化工作,要制訂綠化規(guī)劃,擴大綠地面積,發(fā)動干部群眾義務植樹,每年每個市民要植樹20株。在乘車視察市容市貌時,小平一再叮嚀:要保護好這座古城,不要破壞古城風貌,否則,它的優(yōu)勢也就消失了,要處理好保護和改造的關系,做到既保護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設。下午,小平結束在蘇州的視察活動,前往浙江等地,繼續(xù)他的調研活動。
蘇州之行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到北京后,每當重要場合論及小康社會建設問題,都會以蘇州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面貌來描述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鄧小平通過這次蘇州調研,對全國20世紀末基本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可能性更加肯定,因為經濟條件好、基數(shù)比一般地方要高出許多的蘇州能夠實現(xiàn)“翻兩番”,那么那些基數(shù)比較低的地方“翻兩番”應該更不成問題;對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藍圖有了一次直觀的體認,因為蘇州當時雖然只是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接近800美元,但人民群眾的吃穿用、住房、就業(yè)、教育文化以及精神面貌等6個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已經給予他最生動的素材,幫助他勾勒出小康社會發(fā)展的美麗圖景。在他看來,蘇州呈現(xiàn)出的小康社會圖景的6個方面,就是未來中國小康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這6個方面成為最早提出的小康社會的6個標準,指導中國小康社會建設的小康社會理論就此基本形成。在蘇州調研期間,鄧小平對于蘇州如何利用區(qū)位優(yōu)勢發(fā)展經濟、依靠科技與政策發(fā)展農業(yè)、如何保護好古典園林與蘇州古城、如何保護太湖生態(tài)平衡等的論述,蘊含著深刻的真知灼見,對于蘇州、江蘇乃至全國來說,都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鄧小平當年到蘇州調研一事,一直讓蘇州人記憶猶新,并且成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和工作激勵。蘇州能在今天遠遠地走在全國小康社會建設的前列,也應當感謝當年鄧小平在蘇州留下的殷切期望。 (編輯 李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