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熱聲熱機的研究進展

2014-12-04 01:02劉益才雷斌義
真空與低溫 2014年1期
關鍵詞:熱機熱器脈管

劉益才,武 曈,方 瑩,雷斌義

(中南大學制冷與低溫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83)

0 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傳統(tǒng)的化石能源短缺及其對環(huán)境帶來的污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健康,這就需要不斷探索新技術走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能源利用的眾多新領域中,熱聲技術非常有潛力,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傳統(tǒng)的熱機是基于一定的熱力循環(huán),利用其機械運動實現(xiàn)對工作介質(zhì)狀態(tài)的控制,完成熱能和機械能之間的轉(zhuǎn)化。熱聲技術基于熱聲效應使得熱能與聲能之間能夠?qū)崿F(xiàn)相互轉(zhuǎn)換,即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可以將輸入的熱能轉(zhuǎn)化為聲能,產(chǎn)生熱致聲效應或聲致冷效應,構成熱聲發(fā)動機或熱聲制冷機?;跓崧曅ぷ鞯陌l(fā)動機和制冷機有著傳統(tǒng)熱機無法與之媲美的優(yōu)點:(1)結(jié)構簡單,無運動部件,系統(tǒng)穩(wěn)定性高,使用壽命長;(2)工作介質(zhì)主要為惰性氣體,符合現(xiàn)代國際提倡的綠色環(huán)保理念;(3)可以利用太陽能、工業(yè)廢熱等低品質(zhì)熱源驅(qū)動熱聲發(fā)動機,這些措施對提高能源綜合利用的效率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1]。

近些年來,在日常生活和國防事業(yè)中越來越多的運用到紅外探測器、天然氣液化、血液保存和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超導磁體冷卻、礦物磁分離,使得制冷與低溫技術無處不在。隨著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對低溫制冷機的性能要求越來越苛刻,需要更加環(huán)保、經(jīng)濟、高效的制冷技術。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新型制冷系統(tǒng)的開發(fā)和改善,G-M型制冷機和Stirling制冷機在現(xiàn)代工業(yè)和空間技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機及脈管制冷機等制冷系統(tǒng)也成為了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重點,但是上述制冷系統(tǒng)存在運動部件會產(chǎn)生磨損、不易密封,影響了制冷效率,降低了系統(tǒng)工作壽命。為了克服此類制冷系統(tǒng)的缺點,用熱聲發(fā)動機取代機械壓縮機驅(qū)動脈管制冷系統(tǒng)是一種理想的方案[2-3]。

雖然熱聲技術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發(fā)展:作為發(fā)動機,其熱聲轉(zhuǎn)換的效率已達到30%,可以媲美內(nèi)燃機25%~40%的轉(zhuǎn)換效率,但輸出功率卻只有8 W/cm2;作為制冷機,完全無運動部件的熱聲熱機驅(qū)動脈管制冷機已達到液氫溫度以下,但系統(tǒng)體積比較龐大,應用范圍比較小。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熱聲熱機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對發(fā)展效率體積比更高的熱聲熱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1 熱聲熱機的研究進展

1.1 熱聲發(fā)動機的研究進展

從1777年 Byron Higgins等的“會唱歌的火焰”、1850年 Sondhauss管、1877年 Bosscha“逆”Rijke振蕩等激發(fā)了探索熱聲效應的激情。1962年,Garrett教授改進型的Sondhauss管獲得了27 W的聲功;1992年,Swift等獲得了熱聲轉(zhuǎn)換效率達9%熱聲發(fā)動機和494 W聲功輸出的對稱型駐波熱聲熱機[4]。1998年,出現(xiàn)了太陽能驅(qū)動的駐波型熱聲熱機[5]。

L.S kerget等[6]利用 Navier-Stokes(N-S)方程,并通過數(shù)值邊界積分方程求解方法域與小波域分解和耦合,對熱聲內(nèi)的溫度場和流場進行了數(shù)值計算,又對經(jīng)典的傅立葉熱通量模型與熱傳導模型進行了研究對比;Bailliet等也分析了熱聲系統(tǒng)耦合行為對溫度梯度的影響。

近年來,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提高熱聲轉(zhuǎn)換效率的研究。2012年,Hariharan等[7]研究不同板疊結(jié)構回熱器對熱聲轉(zhuǎn)換效率的影響。2013年搭建了更高效率的雙驅(qū)動模型樣機[8]。

國內(nèi)中科院理化所、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在熱聲學研究方面也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典型的有肖家華教授的絕熱、等溫以及一般情況等三種熱聲效應模型;郭方中教授等熱聲網(wǎng)絡理論;羅二倉教授等交變流動理論和高壓比的駐波型熱聲發(fā)動機;陳國邦教授等雙驅(qū)動高壓比駐波型熱聲熱機;劉益才教授等的回熱器結(jié)構頻率理論模型。

對于駐波熱聲發(fā)動機來說,流體與固體內(nèi)部之間基于不可逆的熱力循環(huán)過程,熱聲轉(zhuǎn)換效率比較低。而對于行波熱聲發(fā)動機來說,其熱力循環(huán)過程類似于Stirling循環(huán),本身有著準靜態(tài)平衡過程的優(yōu)勢,其熱聲轉(zhuǎn)換的效率相對會比較高。

1979年,美國George Mason大學Ceperley等首先提出了行波熱聲發(fā)動機的概念;1998年,日本Yazaki等搭建的世界上第一臺行波熱聲發(fā)動機,觀測到了行波性質(zhì)的熱聲自激振蕩;1999年,Backhaus等設計的新型行波熱聲發(fā)動機熱聲轉(zhuǎn)換效率達到了30%。

國內(nèi)在行波熱聲發(fā)動機的研究領域同樣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01年,中科院李青教授等建立的高頻行波熱聲發(fā)動機實現(xiàn)了高頻(528 Hz)和低頻(76 Hz)兩個模態(tài)及其模態(tài)的跳遷;2003年,浙江大學邱利民等建立的氦氣工質(zhì)的大型行波熱聲發(fā)動機,獲得了諧振頻率為45 Hz、壓比為1.19的聲波;2012年,中科院童歡等[9]提出雙作用行波熱聲熱泵的流程,如圖1所示,研究結(jié)果顯示相對卡諾效率在59.7% ~60.1%。

圖1 熱聲驅(qū)動雙作用行波熱泵流程圖

1.2 熱聲制冷機的研究進展

1986年,Hofler實現(xiàn)了1/4波長-80°C低溫的駐波型熱聲制冷機;1990年,Swift等采用熱聲發(fā)動機替代機械式壓縮系統(tǒng)驅(qū)動脈管制冷機,其冷端溫度達到了90 K;1992年,S.Garrett等建立的1/4波長的空間熱聲制冷機,采用97%的氦氣和3%的氬氣的混合工質(zhì),獲得了5 W的制冷量;隨后其1/2波長以94%的氦氣和6%的氬氣為混合工質(zhì)的制冷系統(tǒng)獲得了 205 W 的制冷量[10];1999年,Swift等[11]實現(xiàn)了以2.4 MPa的氬氣為工質(zhì)、冷熱端溫差達到92℃的聲功回收型脈管型制冷機;2004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電聲驅(qū)動同軸行波熱聲制冷機,在-24.6℃的低溫下獲得了120 W的制冷量,整機卡諾循環(huán)效率達到了81%[12]。

2003年,中科院羅二倉等建立的行波熱聲制冷機,工作頻率57 Hz,氦氣工質(zhì)壓力3.1 MPa,冷端溫度達到了-20℃,獲得80 W的制冷量,隨后其行波型熱聲發(fā)動機驅(qū)動的行波制冷機,系統(tǒng)振蕩頻率67.5 Hz,氦氣壓力為 3 MPa,冷端溫度在-22 ℃時獲得了300 W的制冷量輸出;2012年,中科院楊卓等[13]提出了一種新型熱聲制冷—雙作用行波熱聲制冷機,如圖2所示,從壓比、效率等多角度考慮,該系統(tǒng)更適合行波熱聲制冷機的耦合工作,具有潛在的高效率。

圖2 制冷機與發(fā)動機的連接方式簡圖

2 熱聲熱機在數(shù)值研究方面的進展

2.1 熱聲發(fā)動機在數(shù)值研究方面的進展

熱聲發(fā)動機經(jīng)過近幾十年的研究,取得了飛速的發(fā)展。國內(nèi)外學者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不斷優(yōu)化系統(tǒng)結(jié)構,效率不斷提高,同時理論研究也不斷得到了完善。但通過實驗優(yōu)化結(jié)構的方法通常會比較繁瑣,實驗數(shù)據(jù)不易采集。隨著計算機性能的提高,通過數(shù)值研究優(yōu)化系統(tǒng)的方法越來越受到國內(nèi)外學者的重視。

線性熱聲理論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利用其設計及模擬熱聲發(fā)動機的準確性得到了提高,Ward等編制的DeltaE(Design Environment for Lowamplitude Thermoacoustic Engines),能有效地模擬、設計和計算熱聲與其他一維聲學裝置,但對于高馬赫數(shù)和高雷諾數(shù)等非線性熱聲效應及其現(xiàn)象有著很嚴重的局限性[14]。1999年,德國慕尼黑工業(yè)大學的Hantschk等采用商業(yè)軟件Fluent 4.4模擬了1/4波長的Rijke管,以恒溫板疊為熱源,實現(xiàn)了熱聲自激振蕩仿真和有效的系統(tǒng)諧振頻率。

2005 年,荷蘭 Lycklama等[15]利用 CFX 4.4 對行波熱聲發(fā)動機進行了數(shù)值研究,成功觀測到了壓力從起振到飽和的過程,以及較強烈的渦流以及明顯的Gedeon流現(xiàn)象。

2009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的 Florian等[16]利用Fluent 6.3在1/4波長諧振管內(nèi)建立了板疊結(jié)構回熱器研究模型,在回熱器兩端施加溫度梯度,較小的時間步長,成功捕捉到飽和壓力振蕩的過程,以及如圖3所示的熱聲制冷機板疊回熱器冷熱兩端溫差,其中x*=0為制冷機回熱器進口坐標,x*=5 mm為制冷機回熱器出口坐標,也是制冷機回熱器長度為5 mm。

圖3 Florian模型數(shù)值研究的結(jié)果

2007 年,余國瑤[17]采用 Fluent 6.1 開展了對行波熱聲發(fā)動機的數(shù)值研究,回熱器及換熱器等實際模型經(jīng)二維簡化后為多孔介質(zhì)模型,回熱器兩端施加一定的溫度梯度,捕捉到了非線性的自激振蕩過程,獲得了起振溫度,提出了抑制Gedeon流的方法;2008年,進一步利用Fluent 6.3研究了駐波熱聲發(fā)動機[18],對板疊回熱器進行了二維拓撲轉(zhuǎn)換,采用流固耦合模型,觀測到了回熱器壓力幅值從放大到飽和的過程,以及其本身的渦流場,揭示了駐波型熱聲發(fā)動機的熱力學及聲學特性,與實驗研究結(jié)果較好地吻合,如圖4所示。

2.2 熱聲制冷機在數(shù)值研究方面的進展

在對熱聲發(fā)動機開展數(shù)值研究的同時,對于熱聲制冷機的數(shù)值研究也取得了比較突出的研究成果。

圖4 余國瑤數(shù)值研究與實驗研究結(jié)果的對比[17]

1996年,Cao N等采用SOLA-ICE法研究了熱聲制冷機平行板疊周圍的溫度場及流場,驗證了板疊的末端為熱聲轉(zhuǎn)換的主要區(qū)域;E.Besnoin等[19]采用微撓動法,分析了板疊位置、板疊間距、擾動波幅度及其工作頻率對制冷系統(tǒng)的影響;2003年,P.Blanc-Benon等[20]采用有限差分法得到熱聲制冷機回熱器冷端的溫度曲線。2008年,L.Zoontjens等[21]采用Fluent 6.3建立了流固耦合模型,結(jié)果表明板疊的厚度嚴格控制著回熱器周圍旋渦的產(chǎn)生和強度,板間距的增加提高了熱傳遞效率但增大了熵消耗;隨后分別建立了如圖5所示圓狀邊緣、球狀邊緣、爪狀邊緣以及機翼邊緣板疊模型,板疊結(jié)構的改變有助于提高制冷效率,如圖6所示[22]。

圖5 L.Zoontjens建立的異形板疊結(jié)構[21]δkm為平均熱滲透深度(m)

3 熱聲脈管制冷機的研究進展

1963年,Gifford等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代脈管制冷機達到了124 K的最低溫度;1967年,Gifford的活塞往復運動驅(qū)動可逆型脈管制冷機達到了165 K的低溫;1984年,Mikulin等節(jié)流小孔氣庫型無載荷改進型脈管低溫達到了105 K;1986年,Radebaugh等對Mikulin方案進行了重大改進,將小孔設置在熱端換熱器與氣庫之間,采用了可調(diào)流量針閥,氦氣工質(zhì)無荷載時的低溫達到了60 K。

圖6 不同結(jié)構回熱器周圍溫度分布

1990年,朱紹偉等[23]提出的雙向進氣型脈管制冷機,將旁通閥連接到往復壓縮機出口與脈管熱端之間,減少了回熱器的負荷,使最低溫度從49 K降低到42 K。2005年,邱利民等[24]提出了雙閥雙向進氣型結(jié)構,利用型單級脈管制冷機,在無荷載的情況下獲得了11 K的低溫;2007年,浙江大學的孫賀等[25]優(yōu)化了制冷系統(tǒng)回熱器填料,獲得了10.6 K的無負載最低制冷溫度,創(chuàng)造了單級脈管制冷機的新記錄。其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孔-氣庫型、雙向進氣型、慣性管型等調(diào)相機構的改進中。

3.1 熱聲脈管制冷機在數(shù)值研究方面的進展

熱聲脈管制冷機的理論主要包括Gifford等表面泵熱理論、Radebaugh等焓流相位理論以及向量分析法、梁驚濤等熱力學非對稱理論、Swift等提出的熱聲理論以及后來發(fā)展迅速的數(shù)值研究法。

數(shù)值研究是基于最基本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 Equation),得出了脈管制冷系統(tǒng)內(nèi)部各個參數(shù)的變化,不需要過多的前提和假設,就能夠得出與實際比較接近的計算結(jié)果。

近20多年來,在一維數(shù)值研究方面,國內(nèi)外學者開發(fā)了多種商業(yè)軟件,其中包括Sage、Regen、Deltae等?;谶@些數(shù)值研究的方法,國內(nèi)外學者對脈管制冷系統(tǒng)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還無法模擬多維效應,在大功率脈管制冷機方面存在著非常大的誤差[25]。

近幾年來,隨著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提高,CFD及CFX等商業(yè)軟件成為了優(yōu)化脈管制冷系統(tǒng)的重要手段。

2003年,Hozumi等[27]發(fā)表了基本型和小孔型脈管制冷機二維軸對稱及三維數(shù)值研究模型,分析了重力及工質(zhì)流向?qū)ο到y(tǒng)的影響;Flake等[28]采用Fluent對基本型及小孔型脈管制冷機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環(huán)流效應和射流現(xiàn)象。

2006年,J.S.Cha等[29]采用 Fluent建立了慣性管型脈管制冷機的二維軸對稱數(shù)值研究模型,研究結(jié)果顯示了CFD軟件對其進行數(shù)值研究的正確性,并且發(fā)現(xiàn)只有在長徑比大的情況下,一維模型才有效;在長近比小的情況下,二維效應非常明顯,如圖7所示。

圖7 脈管部分多維效應

2007年,張小斌等[30]建立了小孔型脈管制冷系統(tǒng)的二維軸對稱模型,重點分析了如圖8所示的周期性壓力振蕩下脈管制冷系統(tǒng)內(nèi)復雜的多維效應以及熱傳遞的特點。

圖8 溫度分布特點

2010年,Y.P.Banjare等[31]建立了雙進氣型脈管制冷機的三維數(shù)值研究模型,分析了在不同開度小孔閥對冷端壓力與質(zhì)量流量之間相位關系及制冷效率的影響,數(shù)值研究與實驗研究的吻合結(jié)果如圖9所示。

圖9 溫度分布曲線

2012年,Bakhtier等[32]采用 CFD-ACE+編譯了換熱器及回熱器的非平衡數(shù)學模型,改進了雙活塞型脈管制冷機數(shù)值模型,研究結(jié)果顯示了活塞的振蕩及慣性管的存在直接影響系統(tǒng)內(nèi)流體周期循環(huán)模式;由于二次旋流的充分發(fā)展而形成的脈管中心熱緩沖區(qū),有效的隔離了熱端和冷端直流,強化了制冷效果。

3.2 熱聲制冷技術實驗及應用研究進展

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Wheatley教授等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臺由揚聲器驅(qū)動的駐波熱聲制冷機,環(huán)境溫度及冷端工作溫差達到了100 K。1992年,Garrett等研制了“發(fā)現(xiàn)號”航天飛機上的空間熱聲制冷機,最大溫差為115℃,1995年,該小組開發(fā)了冷卻海軍艦船上電子系統(tǒng)的熱聲制冷機,采用94.4%的氦和5.6%的氬混合氣體,獲得制冷量419 W,整機效率可達到17%。199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熱聲研究小組研制了如圖10所示的10 kW級大功率熱聲制冷機[33],采用雙Helmholtz諧振形式,左端是線性電機,右邊為回熱器和換熱器,最終得到了18℃的溫差,但其相對卡諾循環(huán)效率還比較低。

圖10 線性電機驅(qū)動的熱聲制冷機

2008年,荷蘭Tijani研究小組制作了同軸型斯特林制冷機[34],采用直線壓縮機驅(qū)動熱聲制冷機,得到最低無負荷制冷溫度-54℃,并在-11℃下相對卡諾效率達到25%,并研究了諧振管的能量耗散機理。日本Yazaki等研制環(huán)形管行波型斯特林制冷機,調(diào)整回熱器的相對位置,得到了行波環(huán)路中最低環(huán)冷端制冷溫差60 K。美國Pennsylvania州立大學應用研究實驗室[36]設計的冰激凌冷藏柜的行波熱聲制冷機,在室溫環(huán)境25℃下,該制冷機可以保證容量為200 L的冰激凌冷藏柜內(nèi)溫度不高于-18℃。通過實驗測量,該制冷機在冷負荷溫度-24.6℃時,可以獲得120 W的制冷量,COP值達到了0.81,相對卡諾效率19%。日本學者Y.Ueda等[35]研制了直線電機驅(qū)動絲網(wǎng)型回熱器的行波熱聲制冷機,優(yōu)化了回熱器直徑和位置,得到了冷端溫度為232 K,并在制冷溫度265 K時相對卡諾循環(huán)系數(shù)達到20%。緬因大學P.Lotton等[37]研制了如圖11所示的雙聲源驅(qū)動的微小型熱聲制冷機,在工作壓力為大氣壓力下最大溫差達14.1 K。該裝置總長度只有10.2 cm,為熱聲制冷機微型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方向。

圖11 緬因大學微型熱聲制冷機

熱聲制冷機微型化方面,猶他州立大學聲學中心從上世紀90年代就研制出尺寸從4~0.8 cm的各種微型制冷機,如圖12所示的典型作品[38]為2004年設計制作的4 kHz高頻熱聲制冷機,可用于電子元器件的冷卻,目前正開展振蕩頻率為20 kHz級別的相關研究,也正在解決制冷量、制冷溫度和頻率尺寸等匹配矛盾,這為熱聲制冷機微型化指明了發(fā)展方向,并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圖12 猶他州立大學微型制冷機示意圖

此外,熱聲制冷在太陽能利用方面的研究也有了一定進展,美國海軍研究生院[39]搭建的熱聲發(fā)動機驅(qū)動的熱聲制冷機,如圖13所示,熱源是由一個直徑0.457 m的太陽能集熱器提供,加熱溫度達到475℃,通過產(chǎn)生的聲波驅(qū)動制冷機產(chǎn)生2.5 W的制冷量,冷端溫降為18℃。

國內(nèi)方面,浙江大學馮仰浦等[40]研制的熱聲制冷實驗裝置,在氮氣工質(zhì)壓力0.7 MPa下獲得了冷端12℃的溫降。2004年,通過對該裝置的改進,采用常壓空氣作為工質(zhì),在輸入功率20 W的情況下,制冷機冷端獲得了27℃的溫降。

圖13 太陽能熱驅(qū)動熱聲制冷機結(jié)構示意圖

2004年,中科院理化所黃云等[41]設計加工的室溫型行波熱聲制冷機,氦氣工質(zhì)壓力為2.0 MPa,室溫與冷端溫差達到了31 K。2005年駐波熱聲發(fā)動機驅(qū)動的熱聲制冷機冷端無負載最低溫度達到-47℃,并在冷端溫度-20℃時其制冷量達到了80 W。2006年[42]設計的行波斯特林熱聲發(fā)動機驅(qū)動行波斯特林熱聲制冷機,如圖14所示,氦氣工作壓力3.0 MPa,得到無負載最低制冷溫度-65℃,在-20℃時制冷量達到270 W。2011年[43]在制冷機與發(fā)動機連接處用有慣性質(zhì)量的彈性膜片來替代慣性管,工作頻率為57 Hz,在-20℃時得到340 W的制冷量,這是目前國內(nèi)熱驅(qū)動熱聲制冷機研究的最好結(jié)果。另外在熱聲制冷機微型化方面,中科院理化所[44]也做出了相關研究,其研制的高頻微型熱聲制冷機獲得了15.2℃的冷端溫降。

圖14 中科院理化所熱驅(qū)動行波制冷機

中南大學[45-46]在網(wǎng)絡理論和結(jié)構聲理論指導下搭建了揚聲器驅(qū)動熱聲制冷機,如圖15所示,以氮氣作為工質(zhì),分別對板疊式、絲網(wǎng)型以及蜂窩陶瓷三種不同類型的回熱器進行相關實驗對比分析,并對系統(tǒng)充氣壓力和揚聲器輸入頻率對冷端溫度的影響也進行了實驗研究。

圖15 中南大學駐波型熱聲制冷機裝置簡圖

4 熱聲熱機的研究熱點

熱聲理論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1)網(wǎng)絡理論、辛群理論、辛對稱特性;(2)參數(shù)諧振、自激振蕩、三頻率參數(shù)網(wǎng)絡模型(3個特點);受激振蕩、磁場激勵、電場激勵(聲表面波激勵);(3)特征時間ωτ時變率相似分析;(4)熱力學優(yōu)化與格子氣模擬;(5)非線性熱聲理論;(6)多場協(xié)同下的結(jié)構聲理論等多個方面。

目前熱聲實驗測試手段主要為:(1)粒子成像測速儀(PIV);(2)紅外熱像儀(溫度);(3)數(shù)字萬用表(溫度);(4)壓電式壓力傳感器(壓力);(5)傳聲器(拾音器)以及差壓式傳感器等多個方面。

另外,在以下幾個方面可開展理論和實驗研究工作:(1)回熱器、冷熱端換熱器傳熱與流動特性研究;(2)可以降低諧振頻率,提高壓力振幅的液體工質(zhì)(密度大、粘度小),液體振子特性研究;(3)充氣高壓4.0 MPa左右和常壓工作壓力特性研究;(4)高頻微型化研究;(5)同軸行波和對置式雙作用熱聲制冷機特性研究等等多個方面。

5 熱聲熱機的發(fā)展前景

(1)太陽能利用和余熱利用

隨著理論和實驗研究的不斷進展,熱聲發(fā)動機的起振溫度不斷降低,這對太陽能或工業(yè)余熱等低品位熱源的利用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可以預見熱聲熱機在低品位能源利用方面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2)熱聲制冷系統(tǒng)微型化

隨著電子器件的集成度和運行頻率的提高,大型計算中心的構建等都對其散熱能耗問題越來越敏感,傳統(tǒng)冷卻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其單位散熱密度的要求,基于高頻微型化的熱聲制冷機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和研究難點。

(3)熱聲驅(qū)動脈管制冷

航空航天、氫能利用、天然氣液化、新型空分裝置、大型氦液化等都對低能耗的低溫制冷技術需求迫切,而熱聲驅(qū)動脈管制冷機具有潛在的優(yōu)勢,這就為其大規(guī)模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

[1]顏鵬.熱聲熱機及脈管制冷機的數(shù)值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2]陳國邦,湯珂.小型低溫制冷機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劉鈺.熱聲發(fā)動機的回熱器特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0.

[4]Godshalk K M,Jin C,Kwong Y K,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350 Hz thermoacoustic driven orifice pulse tube refrigerator with measurements of the phase of the mass flow and pressure[J].Adv Cryog Eng,1996,41:1411-1418.

[5]Garrett S L,Backhaus S.The power of sound[J].American Scientist,2000,88:516-525.

[6]Kerget L,S Ravnik J.BEM simulation of compressible fluid flow in an enclosure induced by thermoacoustic waves[J].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2009,33(4):561-571.

[7]Hariharan N M,Sivashanmugam P,Kasthurirengan S.Influence of stack geometry and resonator length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rmoacoustic engine[J].Applied Acoustics,2012,73(10):1052-1058.

[8]Hariharan N M,Sivashanmugam P,Kasthurirengan S.Effect of resonator length and working fluid on the performance of twin thermoacoustic heat Engine-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J].Computers & Fluids,2013,75(20):51-55.

[9]童歡,羅二倉.雙作用高溫行波熱聲熱泵的熱力特性研究[J].制冷學報,2012,33(4):7-16.

[10]Garrett S L.Thermoacoustic life science refrigerator[D].NASA Tech.Report No.LS-10114.Houston,Texas:Johnson Space Center,Space and Life Science Directorate,1991.

[11]Swift G W,Gardner D L,Backhaus S.Acoustic recovery of lost power in pulse tube refrigerators[J].J Acoust Soc Am,1999,105(2):711-724.

[12]From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Cool sounds-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coustic refrigerator for ice cream cabinets[EB/OL].http://www.light-science.com/cosound.html.

[13]楊卓,羅二倉,陳燕燕.新型熱聲制冷-雙作用行波熱聲制冷機熱力特性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制冷學報,2012,33(5):20-26.

[14]李文成.基于DeltaE的熱聲驅(qū)動脈管特性數(shù)值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0.

[15]Lycklama J A,Tijani M E H,Spoelstra S.Simulation of a traveling-wave thermoacoustic engine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J].J Acoustic Soc Am,2005,118(4):2265-2270.

[16]Florizan Zink,Jeffrey Vipperman,Laura Schaefer.CFD simulation of thermoacoustic cool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0,53(19-20):3940-3946.

[17]余國瑤.熱聲發(fā)動機自激振蕩過程以及熱聲轉(zhuǎn)換特性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研究院,2008.

[18]YU Guoyao,Dai Wei,Luo Ercang.CFD simulation of a 300Hz thermoacoustic standing wave engine[J].Cryogenics,2010,50(9):615-622.

[19]Besnoin E,Knio O M.Numerical study of thermoacoustic heat exchangers in the thin plate limit[J].Numer Heat Transfer A-Appl,2001,40(5):445-471.

[20]Blanc-Benon P,Besion E,Knio O.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visualization of the flow field in a thermoacoustic stack[J].CR Mec,2003:331(1):17-24.

[21]Zoontjens L,Howard C Q,Zander A C,et al.Numerical comparison of thermoacoustic couples with modified stack plate ed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08,51(19-20):4829-4840.

[22]Zoontjens L,Howard C Q,Zander A C,et al.Numerical study of flow and energy fields in thermoacoustic couples of non-zero thickn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2009,48(4):733-746.

[23]Zhu S W,Wu P Y,Chen Z Q.Double inlet pulse tube refrigerators:an important improvement[J].Cryogenics,1990,30(6):514-520.

[24]Qiu L M,He Y L,Gan Z H,et al.A single-stage pulse tube cooler reached 12.6 K[J].Cryogenics,2005,45(9):641-643.

[25]孫賀,邱利民,甘智華,等.低于11 K的單級脈管制冷機性能研究[J].低溫工程,2007(5):6-9.

[26]俞益波.基于非熱平衡的單級斯特林型脈管制冷機CFD模擬與實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27]Hozumi Y,Shiraishi M,Murakami M.Simulation of thermodynamics aspect about pulse tube refrigerator[C]∥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ryogenics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04:1500-1507.

[28]Flakes B,Razani A.Modeling pulse tube cryocoolers with CFD[C]∥In: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ryogenics engineering conference,2004:1493-1499.

[29]Cha J S,Ghiaasiaan S M,Desai P V,et al.Multi-dimensional flow effects in pulse tube refrigerators[J].Cryogenics,2006,46(9):658-665.

[30]Zhang X B,Qiu L M,Gan Z H,et al.CFD study of a simple orifice pulse tube cooler[J].Cryogenics,2007,47(5-6):315-321.

[31]Banjare Y P,Sahoo R K,Sarangi S K.CFD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of a GW type double inlet pulse tube refrigerator[J].Cryogenics,2010,50(4):271-280.

[32]Bakhtier F,Dion S A.Numerical analysis of an OPTR:Optimization for space application[J].Cryogenics,2012,52(1):1-9.

[33]Garrett SL.Shipboard Thermoacoustic Cooler[EB/OL].http://www.acs.psu.edu/thermoacoustics/refrigeration/triton.htm.

[34]Tijani M E H,Spoelstra S.Study of a coaxial thermoacoustic-Stirling cooler[J].Cryogenics,2008,48:77-82.

[35]Poese M E,Smith R W,Garrett S L,et al.Thermoacoustic refrigeration for ice cream sales[C].Proceedings of 6th IIR Gustav Lorentzen Conference,2004.

[36]M.M.Bassem,Y.Ueda,A.Akisawa.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traveling wave thermoacoustic refrigera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11(34):1125-1131.

[37]Lotton P,Poignand G,Podkovskiy A,et al.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a small scalethermoacoustic cooler driven by two sources[C]∥Proceedings of the A-coustics 2012 Nantes Conference,2012.

[38]Symko OG.High frequency thermoacoustic refrigerator.U-nited States Pantent:US 6804967 B2[P],2004-10-19.

[39]Jay A.Adeff,Thomas J.Hofler.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solar powered, thermoacoustically driven, thermoacoustic refrigerator[J].Acoust Soc Am,2000,107(6):L36-L42.

[40]馮仰浦,張肇剡,陳光明,等.熱聲制冷的實驗研究[J].低溫工程,1999(4):33-36.

[41]黃云,羅二倉,戴巍,等.熱驅(qū)動室溫行波熱聲制冷機的實驗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5,26(2):199-201.

[42]Luo E C,Dai W,Zhang Y,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 thermoacoustic-Stirling refrigerator driven by a thermoacoustic-Stirling heat engine[J].Ultrasonics,2006,44(22):e1531-e1533.

[43]B Yu,E C Luo,S F Li,et al.Experimental study of a thermoacoustically-driven traveling wave thermoacoustic refrigerator[J].Cryogenics 2011,51(1):49 – 54.

[44]胡鵬,高頻微型聲驅(qū)動熱聲制冷機的理論探索與實驗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

[45]陳麗新.熱聲熱機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2.

[46]李照龍.揚聲器驅(qū)動熱聲制冷機結(jié)構優(yōu)化與實驗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3.

猜你喜歡
熱機熱器脈管
把握重點 學習熱機
減少#1爐再熱器減溫水使用量
火電廠鍋爐再熱器聯(lián)絡管裂紋分析及處理
“熱機”易錯大盤點
幾何因素對微通道脈管制冷性能影響的分子動力學分析
汽水分離再熱器安全閥維修標定試驗研究
熱機的起源與發(fā)展
脈管復康片聯(lián)合復方甘草酸苷和米諾地爾外用治療斑禿療效觀察
基于Regen3.3的45K斯特林制冷機分層結(jié)構回熱器的優(yōu)化
長城凌傲車發(fā)動機熱機怠速抖動
舞阳县| 石首市| 遵义市| 九寨沟县| 绵竹市| 阳信县| 牙克石市| 广河县| 新安县| 丁青县| 化德县| 大洼县| 金乡县| 伊吾县| 通化县| 淮北市| 崇明县| 长宁县| 镇巴县| 遵化市| 高雄县| 芦山县| 招远市| 图们市| 喀喇沁旗| 张家口市| 琼结县| 郓城县| 赞皇县| 安阳市| 弥勒县| 郎溪县| 盈江县| 青龙| 渑池县| 霸州市| 临邑县| 得荣县| 当雄县| 怀集县| 星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