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Gorden
對經(jīng)濟增長,尤其是對歐洲增長的憂慮,重新浮出水面,恐懼情緒卷土重來,市場如驚弓之鳥,投資者紛紛開始平倉。在瑞銀看來,近期的市場動蕩反映了通脹預期的變化。
自2014年年初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直警告,通貨緊縮可能會使全球復蘇脫離軌道。用IMF主席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的話來說,通貨緊縮是“堅決要戰(zhàn)勝的惡魔”。在她說此番話時,通貨緊縮還不是IMF的關注焦點,現(xiàn)在也不是。不過,鑒于最近的數(shù)據(jù),通縮風險似乎魔影重現(xiàn)。
廣義上來說,通貨緊縮指整體物價持續(xù)下跌,并促使消費者和企業(yè)延期消費,因為他們認為商品或服務未來將變得更加便宜。近期而言,更大的風險在于:最近原油和糧食價格暴跌,可能導致通脹預期下行趨勢更加根深蒂固。自2014年6月以來,原油價格重挫25%,聯(lián)合國糧食與農(nóng)業(yè)組織的糧食價格指數(shù)自3月的峰值跌去10%,如今位于4年來新低。盡管瑞銀不認為全球經(jīng)濟正滑入通縮軌道,但大宗商品的確出現(xiàn)了通縮現(xiàn)象。實際上,有觀點認為原油和糧食價格走低有助于刺激消費,尤其是在亞洲地區(qū)。
糧食價格對亞洲家庭消費的
影響大于燃料
在亞洲地區(qū),近期中國CPI回落至2010年1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主要原因顯然是糧食類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受燃料成本下降的推動,非糧食通脹也不斷下降。糧食成本持續(xù)下滑(谷物、油菜籽、乳制品、畜類產(chǎn)品以及食糖等),對亞洲家庭消費有顯著影響。
中國家庭的食品支出幾乎占到總支出的30%,而燃料僅占4%左右。印度也類似,食品占到家庭消費總支出的43%。而在美國,簡單計算就可得出,汽油價格如果每加侖下跌40美分,消費者的現(xiàn)金流可能增加大約400億美元。由此而論,糧食價格下降對亞洲家庭來說具有一定的減負作用,因為理論上它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通脹與家庭消費之間的
傳導機制仍很復雜
首先需要承認的是,除了家庭儲蓄率迥異之外,大宗商品價格對亞洲家庭的影響與對歐洲和美國的影響也有天壤之別。發(fā)達國家家庭的糧食支出占總收入的比重要遠遠小于中國和印度等國。此外,發(fā)達國家的糧食相對于其他要素(例如勞動力)的比重較低。除了糧食,能源敞口在發(fā)達國家中也不盡相同。歐洲汽車一直比美國汽車的效率更高。這不是說美國汽車在提高效率方面沒有改進,而是(相對歐洲而言)高稅負在美國燃料總成本中所占份額相對較低。因此,原油價格下跌會更直接地傳導至美國汽油的最終成本,導致美國消費者比歐洲消費者對原油價格下降更加敏感。
亞洲糧食價格進一步緩和面臨挑戰(zhàn)
關于全球糧食價格調(diào)整的幅度和速度對亞洲的影響,瑞銀持有以下幾點看法。首先,以中國為例,中國近期食品通脹回落,主要是由蔬菜和水果價格大幅下滑造成的,谷物起的作用較小。歷史表明,對谷物價格進行調(diào)整更加困難。比如,盡管作為全球基準的芝加哥玉米價格已經(jīng)急劇下跌,但大連中國玉米期貨價格仍居高不下。當前,中國和全球玉米價格差接近歷史高點。其次,蔬菜和水果價格走低對中國家庭預算的影響在逐步降低。由于城市化和收入的提高,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家庭的食品消費結(jié)構(gòu)正在發(fā)生變化。如今,肉類食品消費占有更大比重。因此,谷物(肉類生產(chǎn)的直接原材料)價格下跌將極大地推動未來食品通脹回落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力。而這絕非易事,除非各國農(nóng)業(yè)部門加快市場化步伐。
大宗通縮可能是亞洲的一劑良藥
迄今為止,食品通脹放緩對亞洲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消費價格,尤其是糧食價格的緩和,為許多央行提供了更多喘息的機會,使其得以保持或轉(zhuǎn)向更加寬松的貨幣政策。然而,糧食價格進一步走弱的空間有限。亞洲各國對國內(nèi)農(nóng)業(yè)部門進行改革十分必要,并且可以說比以往更加重要。沒有改革,亞洲消費者就享受不到當前全球糧食價格下跌的全部益處,也會降低糧食之外消費增長的可能性。
作者Wayne Gorden系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