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坐地鐵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遇到突發(fā)事件怎么辦,卻不見得人人清楚。8月9日,上海地鐵老外乘客暈倒事件,20日得到證實,乘客當時慌亂是由于情況突然,反應不及,但當列車進站后,跑出車廂的乘客立即到站臺尋求站務員幫助,站務員亦及時上車對外籍乘客進行救助。
這件事,從嚴格意義上說的確不能算作“無一相助”。坐地鐵的都是普通人,看到有人暈倒,理論上直接的反應應該是上前救助。但在見識過助人者被訛的各種“扶不起”之后,在對埃博拉這種致死率極高的病毒只是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又或者還對之前發(fā)生的一些暴恐事件心有余悸……種種靠譜不靠譜邏輯導致了當時車廂內乘客采取了作鳥獸散這一“薄情”的舉動。而其他車廂的乘客,忽然看到臨近車廂有人驚慌跑出來,在從眾心理、暈輪效應的作用下,跟著跑也是情有可原。在這里,對群體無意識的奔跑不加甄別的批評,其實也是一種群體無意識。
但作為運營者和管理者的地鐵公司就必須有一些主動意識,而不能繼續(xù)保持淡定或僅僅處在及時回應的被動角色上。在安全保障方面,現(xiàn)在的地鐵安檢是越來越嚴格了,但是僅僅靠前置的危險品檢查就能杜絕一切安全隱患嗎?非也。就比如說上海地鐵的這件事,幸好從監(jiān)控畫面上看,當時車廂內人不太多,若人流涌動,稍微發(fā)生點不明就里的恐慌奔逃,后果將不堪設想。
這方面的預案,也許地鐵公司都有,但不是每個乘客都有。制動把手什么時候可以拉?看到有人暈倒怎么辦?有人莫名奔逃怎么辦?有人傾倒不明液體怎么辦?甚至有人鬼鬼祟祟面露兇光怎么辦?很多問題,都需要地鐵公司聯(lián)合公共安全部門對民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及時有效的教育。安檢只有一道門,如果教會每個乘客應對緊急情況,就相當于多了千千萬萬道門。群眾路線這個法寶不能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