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航(吉林省長春市中心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51)
削痂術是早期治療深度燒傷的主要祛痂方法,臨床上采用削痂術治療Ⅲ度燒傷患者創(chuàng)面時,要求將創(chuàng)面皮膚及其下方脂肪組織一起切除,直達深筋膜。三度燒傷主要表現(xiàn)為全部皮膚損傷,患處呈皮革狀黑色焦痂或蒼白,嚴重者可深達皮下、肌肉、骨等。但對部分小面積Ⅲ度燒傷患者而言,若不加區(qū)分的都削痂到深筋膜不僅加重了肢體組織缺損,也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肢體外觀與功能[1]。近年來,對Ⅲ度燒傷患者在削痂后進行淺筋膜植皮,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72例Ⅲ度燒傷患者,男47例,女25例,平均年齡(32.4±9.6)歲。均為四肢小面積Ⅲ度燒傷,其中下肢燒傷38例,上肢燒傷34例,平均燒傷(18.5±4.4)% TBSA,傷后(3.7±1.2)d進行削痂植皮手術。按照植皮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例。觀察組患者淺筋膜植皮,對照組患者深筋膜植皮,為方便研究,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燒傷,另一側輕微燒傷或正常。兩組性別、年齡、燒傷情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給予靜脈復合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在創(chuàng)面下注射有腎上腺激素的鹽水,注射點間距2 cm,每點注射1 ml。術前包扎止血帶,觀察組患者削痂植皮時盡量保留皮下正常脂肪組織,除去壞死組織,保持平面光澤,血管網循環(huán)良好,移植中厚的大張皮片,間隔0.75 cm均勻打孔,縫合固定創(chuàng)面邊緣[2]。對照組患者的削痂平面包含全層皮膚及其下方脂肪,直達深筋膜。用同樣方法移植中厚度大皮片,縫合固定。用凡士林紗貼處理創(chuàng)面,使用大量無菌紗布加壓包扎,術后7 d首次換敷料,直到創(chuàng)面愈合,術后14 d拆線。
1.3 療效判定: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創(chuàng)面平均愈合時間,計算拆線后兩組患者的皮片成活率,在創(chuàng)面愈合4~6周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患肢的外觀、功能恢復情況以及對稱性?;贾P節(jié)功能評定:優(yōu)良:植皮有彈性、質地軟,無色素沉著,關節(jié)活動受限低于10%;差:移植皮片偏硬,皮膚皺縮而缺少彈性,色素沉著明顯,關節(jié)活動受限度超過3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9.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皮片成活率高達97.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創(chuàng)面平均愈合時間(17.1.5±0.9)d,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3.4±2.7)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上肢、下肢均基本對稱,對照組上肢、下肢均不對稱。兩組患者的肢體愈合情況及功能優(yōu)良率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肢體愈合情況對比
燒傷的早期治療不僅是挽救生命,也要盡量考慮恢復患肢功能,預防畸形,提高患者預后質量。傳統(tǒng)方法治療Ⅲ度燒傷時,削痂植皮往往切除太深,直達深筋膜,在除去壞死組織的同時,難免將部分正常脂肪也一起切除,加重了患者組織缺損,導致創(chuàng)面愈合后肢體外觀較差,嚴重不對稱,功能恢復不佳,甚至畸形。
對于淺Ⅲ度燒傷患者來說,在削痂植皮時并不用削至深筋膜,可以保留正常的脂肪組織進行淺筋膜植皮。創(chuàng)面削痂時要把握2點:①得到良好的削痂平面,平面要有光澤明亮的脂肪組織和健康較完整的血管網[3]。②術中迅速止血,由于脂肪組織具有很豐富的血管,出血量大給止血帶來不便,可使用連續(xù)止血帶或者在電凝止血、結扎大血管后植皮。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平均出血量為(44.6±23.8)ml,對照組為(42.9.5±22.3)ml,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僅出現(xiàn)2例創(chuàng)面感染,1例表皮液化,對照組創(chuàng)面感染5例,皮下積血8例,皮片移位3例,組間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總的來說,對于淺Ⅲ度燒傷患者來說,削痂后淺筋膜植皮的臨床效果更加理想,患者術后功能恢復好,患肢對稱美觀,值得臨床推廣。
[1] 陳 壁.深Ⅲ度燒傷創(chuàng)面治療與愈合后的關系[J].中華燒傷雜志,2012,15(7):122.
[2] 溫學輝,付小兵,孫同柱,等.保留不同厚度脂肪組織對燒傷創(chuàng)面收縮的影響[J].中華燒傷雜志,2011,5(12):225.
[3] 陸樹良,廖鎮(zhèn)江.燒傷后24 h內削癡對深Ⅱ度創(chuàng)面局部炎性反應的影響[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2,22(1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