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霞,陶 金,??酥埽臅赠i
(1.貴州大學貴州省農業(yè)生物工程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蘇麻(Perilla frutescens Britt.var.frutescens),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植物[1]。蘇麻籽富含油脂和蛋白質,其中,含α-亞麻酸高達53.63%[2],而α-亞麻酸對降低膽固醇、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腦血栓、護肝養(yǎng)顏、改善記憶、保護視力、緩解過敏反應、延緩衰老等具有重要作用[3]。形態(tài)學鑒定出蘇麻(Perilla frutescens Britt.var.frutescens)與紫蘇(P.frutescens Britt.var.acuta Kudo)為紫蘇屬紫蘇的不同的不同變種。根據植物分類學理論,種是具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區(qū)和一定的生理、形態(tài)特征的生物類群,而變種是某些遺傳特征已有別于原來的種[3]。所以,單用形態(tài)學分析方法較難以鑒定其親緣關系。本文通過ISSR標記技術結合形態(tài)學鑒定方法結果對蘇麻和紫蘇進行親緣關系鑒定,更能準確的、直觀的鑒定紫蘇屬植物蘇麻與紫蘇的親緣關系,也為蘇麻的綜合利用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fā)奠定基礎。
本次研究采集了貴州省蘇麻樣品1份和紫蘇樣品3份作為實驗材料(表1)。
表1 供試材料的名稱及主要性狀Tab.1 Accession names and chief characters of the tested germplasms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1.2.1 形態(tài)學鑒定 據《中國植物志》唇形科編者介紹,花萼在結果時增大與增大不明顯為紫蘇變種鑒定的主要指標。對4份供試材料的莖、葉、花、萼片、唇瓣等形態(tài)學性狀進行記載[4-5]。
1.2.2 DNA提取及檢測 取-80℃下保存的鮮嫩莖尖,利用 Plant GenomicDNA Kit(DP305-03,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提取基因組DNA。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其質量和濃度,并用TE緩沖液將其稀釋至約20mg/L。置于-20℃冰箱儲存?zhèn)溆谩?/p>
1.2.3 PCR擴增及檢測 本文所用已發(fā)表文獻的20個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從中共篩選出10個擴增效果和重復性較好的引物,其中引物M05、M06和856等擴增出的標記能將4份種質區(qū)分開來,M05:(GCT)4Y,退火溫度為 50.4℃,M06:(AGC)4Y,退火溫度 為 56.0℃,856:(AC)8YA,退 火 溫 度 為55.0℃。其優(yōu)化后的PCR擴增反應體為:10 μL反應 體 系 含 3.0 μL ddH2O,0.5 μL 引 物 (10 μmol/L),1.5 μL 模板 DNA,5.0 μL 2 × Taq PCR Master Mix。2×Taq PCR Master Mix(購于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含0.1 U/μL Taq polymerase,500 μmol/L dNTP each,20 mmol/L Tris-HCl(pH 8.3),100 mmol/L KCl,3 mmol/L MgCl2,以及其他穩(wěn)定劑和增強劑。PCR擴增程序為:首先94℃下進行5 min的預變性;然后進行94℃變性35 s,Tm 退火45 s,72 ℃ 延伸(90 s),35 個循環(huán);最后72℃ 延伸10 min,于4℃ 保存。
1.2.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相同遷移位上有清晰的擴增帶記為1、無帶記為0,并分別用NTSYS 2.01軟件與UPGMA法進行其相似性系數的計算和親緣關系圖的構建。
形態(tài)學結果顯示蘇麻與3份紫蘇的差別主要為蘇麻莖綠色,葉邊緣不具尖鋸齒,花萼結果時明顯增大(10月中旬始),長1.1 cm,為紫蘇(原變種);而紫蘇莖紫色,花萼結果時增大不明顯,長4~6 mm,為野生紫蘇(變種)。
利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DNA質量和濃度,結果表明所提取的基因組DNA質量較好(圖1),可用于后續(xù)研究。圖2為引物M05對蘇麻及3份紫蘇基因組DNA的擴增結果。
圖1 供試材料基因組DNA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Fig.1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genomic DNA of the tested germplasms
從20個ISSR引物中篩選出能擴增出清晰、穩(wěn)定性和重復性好且相對條數較多帶紋的10個引物,對4份供試材料進行PCR分析。結果表明10個引物共獲得69個標記,平均每個引物擴增6.9個,其中多態(tài)性標記51個,多態(tài)性比率為73.9%。即4份供試材料的特異性指紋圖譜均有區(qū)別,其產生的標記信息可將4份供試材料完全區(qū)別開。
圖2 引物M05對供試材料的擴增產物電泳圖Fig.2 PCR profiles of the tested germplasms accessions amplified from primer M05
圖3與表2分別為供試材料的擴增產物電泳圖和特異性指紋(引物856),此引物共獲得6個標記,其中多態(tài)性標記4個,多態(tài)性比率為66.7%。其標記信息可將供試材料1、2與材料3、4區(qū)別開。
圖3 引物856對供試材料的擴增產物電泳圖Fig.3 PCR profiles of the tested germplasms accessions amplified from primer 856
表2 供試材料的特征ISSR譜帶(引物856)Tab.2 Specific fingerprints for the tested germplasms
根據擴增結果建立ISSR表型數據矩陣后,采用NTSYS 2.1軟件分析,計算出4份供試材料間的遺傳相似性系數為1.01~8.20,平均為2.71(表3)。對4份供試材料進行基于UPGMA法的樹狀聚類圖的繪制。如圖4所示:4份供試材料之間的遺傳距離范圍為0.35~0.53,在遺傳距離為0.53處,4份供試材料可分為兩個類群份供試材料可聚為兩組,其中蘇麻為一組,其余3份紫蘇聚為一組。在遺傳距離為0.35~0.44之間,3份紫蘇構成一個聚類群,這個類群的品種(系)親緣關系很近,遺傳距離在0.09以內。而蘇麻與3份紫蘇間的親緣關系較遠,3份紫蘇之間的遺傳相異系數最小,為0.01。形態(tài)學鑒定出紫蘇為野生紫蘇,而蘇麻為紫蘇(原變種),蘇麻與3份紫蘇屬于紫蘇屬紫蘇,但屬于紫蘇的不同變種。即ISSR聚類結果與形態(tài)學鑒定結果相吻合。
表3 4份供試材料間的遺傳相似性系數Tab.3 The gennetic similarity of the tested germplasms
圖4 供試材料的親緣關系聚類圖Fig.4 The UPGMA dendrogram of the tested germplasms
目前,關于利用形態(tài)學鑒定、分子標記技術或兩者技術相結合用在植物分類、遺傳多樣性分析、親緣關系鑒定等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多。高山等采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對源自中國7個省份的38份瓠瓜種質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12個ISSR引物共擴增出96條多態(tài)性帶,多態(tài)性比例為83.5%,聚類分析將供試的38份種質分為4個類群8組[6];在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和親緣關系鑒定研究中,形態(tài)學方法傳統(tǒng)而又直觀,DNA標記則相反,穩(wěn)定性較好,已發(fā)展成為植物種質資源研究的重要手段。楊懋勛等通過形態(tài)學方法對野百合及其變種百合進行了分析[7]。Wolfe等研究表明,采用ISSR分子標記能靈敏地揭示遺傳關系十分相近個體間的差異[8]。
本文應用形態(tài)學分析結合ISSR標記技術鑒定了蘇麻的親緣關系,形態(tài)學鑒定結果表明了供試蘇麻為紫蘇屬紫蘇(原變種),3份供試紫蘇為紫蘇屬野生紫蘇,即蘇麻與3份紫蘇屬于同種的不同變種。分析其遺傳相似性系數得出4份供試材料的遺傳相似性系數1.01~8.20,平均為2.71,且紫蘇3與紫蘇4的遺傳相似性系數最高,為8.20。親緣關系聚類圖顯示了4份供試材料之間的遺傳距離范圍為0.35~0.53,在遺傳距離為0.53處,4份供試材料可分為兩個類群份供試材料可聚為兩組,其中蘇麻為一組,其余3份紫蘇聚為一組,這個類群的種質親緣關系很近,遺傳距離在0.09以內。此外,3份紫蘇莖均為紫色、花萼結果時均增大不明顯,主要區(qū)別在于紫蘇1葉緣具尖鋸齒,而紫蘇2和紫蘇3葉緣均無齒。在遺傳距離0.44處,這3份紫蘇可分為兩個類群,紫蘇1聚為一類,紫蘇2和紫蘇3聚為一類,遺傳距離在0.09以內,且紫蘇2和紫蘇3親緣關系最近,遺傳距離為0.01。ISSR聚類分析結果不僅與形態(tài)學鑒定的結果一致,且能更準確、更有效的對4份供試材料進行親緣關系鑒定。近來,季祥彪等應用形態(tài)學結合分子標記技術研究貴州12種蘭屬植物資源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8]。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標記技術結合形態(tài)學鑒定方法,能很好地把紫蘇(原變種)和野生紫蘇明顯區(qū)分開來。實際上,現行的任何一種檢測技術都不是萬能的,但都能提供許多有價值的信息,應該注重它們的協(xié)同性。
[1]中國科學院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66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282-286.
[2]焦士蓉,謝貞建,李 倩,等.蘇麻籽油及其粕的組成成分[J].中國油脂,2008,33(3):72-73.
[3]王佛生,蓋瓊輝.紫蘇屬植物分類芻議[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0,10:50-52.
[4]陳謙海.貴州植物志[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4:310-566.
[5]陳俊愉.中國花卉品種分類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1.
[6]高 山,許端詳,林碧英,等.38份瓠瓜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7,8(4):396-400.
[7]楊懋勛,張 暉,董 斌.野百合及其變種百合的形態(tài)分類研究[J].廣東林業(yè)科技,2008,24(2):42-45.
[8]WOLFE A D,XIANG Q Y,KEPHART S R.Assessing hybridiz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enstemon(Scrophulariaceae)using hypervariable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bands[J].Molecular Ecology,1998,7(9):1 107-1 125.
[9]季祥彪,王國鼎,康繼川.貴州12種蘭屬植物資源形態(tài)學和RAPD標記的比較分析[J].種子,2008,27(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