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婧
她這輩子,很多事情都滯后了。她自己調侃說,自己做女兒就是滯后的,因為父親赴朝作戰(zhàn),母親生她時已經32歲。后來因為當兵,她進大學時已經21歲;27歲結婚,29歲才做母親……滯后,成了她人生的常態(tài)。40歲那年,她才寫出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而這距她發(fā)表第一篇小說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年。
但滯后不等于黯淡,遲來的也許更精彩。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在天堂等你》就“紅”了,獲大獎,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歌劇……出版十多年來,年年加印,印數(shù)已經超過二十多萬冊。
她,就是著名作家裘山山。
裘山山,生于浙江杭州。19766年入伍,1983年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學院中文系,先后做過部隊教員和文學刊物編輯。1997788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已發(fā)表作品400余萬字,出版文學專著2200部。作品曾獲第四屆全國魯迅文學獎,第八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九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第二、三、四屆四川省文學獎;第二屆全國女性文學獎,第八、九、十、十一、十三、十四屆小說月報百花獎,全國報紙副刊金獎,以及夏衍電影文學劇本獎等多種獎勵。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文、越文、韓文和日文?,F(xiàn)為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四川省作協(xié)副主席,成都軍區(qū)《西南軍事文學》主編。
裘山山出生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市,但這座流淌著夢幻的江南古城,并沒有給她留下什么深刻的記憶。出生100天,當了“右派”的母親,就把她送到了她父親的老家——浙江嵊縣,由祖奶奶照顧。這便開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遷徙,直到3歲,她才回到母親身邊。5歲時,媽媽又帶著她和姐姐跟父親隨軍,離開杭州到了父親工作的地方——石家莊鐵道兵學院。
裘山山的父親雖然是學工程出身的,但酷愛文學,古典文學根基深厚,像《長恨歌》《琵琶行》這樣的長篇名作都能背,那是從小練就的“童子功”。在80多歲的時候,他依然能流暢地背誦很多唐詩宋詞。她的母親曾是《浙江日報》的編輯,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了記者,是報社里有名的筆桿子。父母的遺傳和熏陶,部隊大院門前流淌的京杭大運河,都為她的童年勾勒了詩意的底色。那些日子,她和小伙伴們在深深淺淺的河溝山岡抓蜻蜓、捕蟋蟀,雖然物質匱乏卻不乏快樂。
然而,由于“文革”的沖擊,裘山山父親的地主家庭出身使他成了“臭老九”,被迫離開鐵道兵學院,下放到重慶和陜西交界的大巴山里修鐵路。父親從教員到筑路工,使全家的生活因此而發(fā)生了根本改變。12歲的裘山山和母親、姐姐一起,跟著父親,跋山涉水,從石家莊搬到了重慶,這成了她人生的第三次遷徙。在北碚讀完初中和高中,直到當兵才離開。
童年的漂泊動蕩,使她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在一個地方長大,過穩(wěn)定的生活。頻繁的轉學,也使她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有很多從小到大一起成長的朋友。然而,在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的遷徙中,她學會了享受孤獨和沉思。
人們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結果,而忽略過程。不是今天發(fā)生的事不可想象,而是大家總是忘記其背景和來路。
裘山山的初中和高中,都是在重慶朝陽中學(即現(xiàn)在的97中)度過的。那是個特殊的年代,讀書無用的思想彌漫在整個社會和校園里,大多數(shù)孩子不能安靜讀書,老師無法傾心教育。而裘山山在學校,卻是個優(yōu)秀的學生,成績好,規(guī)矩聽話,還成了班長。在五年的中學時代,裘山山的生活也算安定,沒有再“遷徙”,但是,和石家莊的開心快樂相比,她的少女時代是灰色的。曾經那個翻墻上樹的女孩,開始變得內斂,走路也規(guī)規(guī)矩矩。一起長大的伙伴不見了,部隊大院門前的白楊樹也成了她腦海里永遠的風景畫。
童年裘山山
真正開始感受到人生的艱辛和無奈,就是她到了重慶以后的這個時期。十幾歲的少女,懂事了,思想負擔也重了,常常愁眉不展。爸爸出身不好,媽媽是“右派”。爸爸很少在家,媽媽就帶著兩個孩子默默地承受生活的重擔。家里的事情樣樣不如意,經濟特別困難,媽媽不得不做零時工貼補家用。雖然每個月爸爸都把大部分工資寄回來,但除了一家人的開支還要贍養(yǎng)老家的奶奶,她們的日子依然過得很艱難。那時候的裘山山,已經開始考慮怎樣才能幫媽媽掙錢。她學著鄰居工人的小孩,把煤灰篩出來賣給工地。每次挑很多去,賣得卻很便宜。最多的一次,只賣了5毛錢。聽說同學李躍紅的爸爸養(yǎng)牛,需要牛草,而草不好割,她就忍受著身上的扎癢和太陽的曝曬去割草。整整一個下午,才賺了一毛八分錢。后來,她又去賣牙膏皮、橘子皮等。即便如此,掙的錢也少得可憐。
掙錢不容易就只有省錢,家里的事,自己能做的就盡量自己做,即使像挑煤這樣的重活。從12歲開始,裘山山每個星期都要去挑煤。如果請人挑,100斤是5毛錢,自己去挑就節(jié)省下了請人的那五毛錢,相當于為家里掙了五毛錢。剛開始,她只能挑三四十斤,后來可以挑五十多斤。每個月全家要燒兩百斤煤,裘山山每個星期天就要去挑一次。挑煤的時候,媽媽會給她一毛錢作為獎勵。這一毛錢,能夠買兩支冰棍,可小裘山山往往舍不得買一支來解渴。對于一個苦難家庭來說,孩子是沒有資格做嬌小姐的。后來,裘山山的姐姐下了鄉(xiāng),生活的重擔就全部落在了她和母親身上。在家里,她洗衣服做飯,出門就背著背簍買米,買面,買菜。
艱難的生活,并沒有使這個少女意志消沉,反而使她變得潑辣而能干。在讀書無用的氛圍里,裘山山卻在讀書中找到了巨大的快樂。讀書,成了裘山山對抗艱難人生的法門。
當文學與熱愛相遇,生命就再不會被黑暗和迷茫劫持。
淺顯的課本,已經無法滿足這個愛讀書的少女。她喜歡看小說,但那個時候,小說太難找了,即便有一本,也是被大家傳看后翻得稀爛的。偶爾借到一本“文革”中幸存下來的書,她都如獲至寶。有一次,裘山山發(fā)現(xiàn)北碚的街中心有一個圖書館,就走了進去。圖書館管理員看她是個孩子,就說,書不能借走,但可以坐在里面看。太難有孩子來看書了,圖書館管理員為這個對書籍如饑似渴的少女感到高興。
為了能去圖書館看書,裘山山跟母親達成協(xié)議,每個星期天上午去挑煤,下午去圖書館看書。就這樣,無數(shù)個星期天,成了裘山山最開心的日子。吃過午飯,讀半天書,每次都要等圖書管理員趕她,才離開。那個時候,圖書館的書很少,文學書籍也只有《艷陽天》《金光大道》等幾種,幾乎沒有文學雜志。很快地,圖書館的書就被她全部看完了。
有一天晚上,從圖書館出來的裘山山碰到了自己的語文老師,老師很驚訝,問她到圖書館來干什么,她如實說了。老師大為吃驚,竟然在那個時候,還有孩子到圖書館來看書。第二天上課,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她說:“我昨天遇到裘山山同學到我們區(qū)圖書館看書……”同學們卻像看怪物一樣看著她,覺得這簡直是天外來人。在同學們心中,裘山山成了書呆子。
的確,裘山山就是一個書呆子,現(xiàn)在也是。每次語文課本發(fā)下來,她就把它當作小說一樣,一口氣看完。在路上,哪怕看見一張報紙都要蹲下來看。不管是男生女生,只要哪個人有書,她就去討好,湊過去跟人家聊天,只為了他們能借書給她看。
這個內向的女孩,因為書,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她的人生。
18歲,21歲,25歲,她三進三出部隊,生命的顏色,全給了文學。
當兵以后,裘山山親歷西藏十二次。十二,絕不是簡單羅列的數(shù)字。在西藏,靈魂和身體都會受到極大的震撼。那段路途中的磨難對于一個作家而言,是怎樣的力量呀。
她走過川藏線、青藏線,遇過險,翻過車,也遇見過別人翻車。曾有一次,車開到海拔很高的大山上時,突然壞掉了,推也推不動,車上又沒有什么保暖的設施,天氣也越來越冷。面對荒無人煙、天寒地凍的困境,大家不知所措。幸運的是,有一輛路過的車,而且有備胎。
最危險的一次,從巴塘到康定,裘山山就坐在副駕駛的位置,因為當時下大雨,路太滑,又是黑夜,車子開得比較快,剎車在瞬間失控,司機死命地扳住方向盤,但車子卻不聽使喚,就從她那邊栽了下去,車輪都飛掉了,她也跟著車,頭朝下滾了下去。當時,她腦子里閃現(xiàn)出電影里的鏡頭,似乎栽下去的車就要爆炸了。她掙扎著往外爬,同行車上已經爬出去的幾位男同志,返身拉了她一把,把她從危險的邊緣拽了上來。待幾個人站穩(wěn)后,看見車已經滾在了溝里,車前的保險杠也斷了,飛出去的輪子掉在黑乎乎的公路上。幾個人站在瓢潑大雨中,全身都濕透了,驚魂未定的他們只好顫抖著給兵站部打電話求援……還有一次比較危險的經歷,她寫到了一篇小說里,名字叫做《搭車記》。就在奔騰的雅魯藏布江邊,因為避讓拋錨的車輛,車子成45度角掛在路邊,沒有辦法回正,裘山山就坐在靠江的這一面。幸好是一個緩坡,大家得救了。車上一共四個人,只有她一個女性,大家都無法想象這個柔弱的女子竟然如此出奇的鎮(zhèn)靜。
她說:“在西藏的路上跑,難免遇到種種危險。只能以坦然之心對待,虔誠之心對待?!?/p>
對生命的感受和積淀,她全部把它化成自己的生活體驗。在西藏,除了危險還有種種意料不到的艱苦。有時一整天吃不到飯,只能吃干糧,喝冷水,胃疼是常有的事,這些都是生活在內地的人所無法想象的。
有一年冬天,她到西藏采訪,采訪的對象也是一位女軍官。從女軍官家出來的時候,她剛吸了一口冷氣,胃就疼得開始痙攣。她這才意識到,自己已快一天沒吃東西了,采訪時又太投入,竟不知不覺忘了時間。她疼得走不動路,就只好蹲在地上,緩解一下,再挪動兩步。即便如此,她仍沒覺得苦,因為她采訪的一個個人物都是長期生活在西藏,與他們相比,自己這點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她曾在冬天的西藏待了一個月,零下幾度的水,洗衣服手都會腫,洗一次腫一次,就是那種寒冷,延伸了她在諸多小說中對西藏的敬畏,對生命的禮贊。沒有任何取暖設施,天一黑,在零下十幾度的屋子里住著的她,就只能抱兩床被子上床坐著,凍得哆哆嗦嗦,帶著水杯裝上開水當熱水袋放在腳底下,那樣的寒冷,人是沒有勇氣在地上走的。早上,太陽一出來,她就搬個凳子追著太陽的影子,太陽照在哪里就坐到哪里。那時候,西藏沒有取暖的材料,山上沒樹,沒辦法生火。她說,在西藏:“那就不是冷的問題了,是寒,是凍,是僵,是對生命的殺戮掠奪?!泵鎸毫拥淖匀画h(huán)境完全是靠人的意志硬扛著,在西藏工作更完全是靠人內心真正的奉獻。
她常說,人是要過一點苦日子的,哪怕不為寫作。在散文集《遙遠的天堂》里,裘山山說:“兒子是在我的一次次西藏之行中長大的,我自己,也在一次次西藏之行中成長。”
每次去西藏,一路上的顛簸清苦總會讓她想很多,思考很多。也讓她更感恩生活,更珍惜平凡日子的幸福和生命過程的美好。
她常覺得,年輕的時候吃的那些苦是她一生的財富。她被自然的蠻荒驚醒,她對生命的悲愴飽含深情。就這樣,一路的風景,一路的際遇,她在文學的熱愛中開始對人命運的無限追問。
在裘山山的一部部作品中,表達著她對文學的理解。文學之于她,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她堅信,這也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在裘山山的心里,文學是應該給人溫暖和撫慰的,作家是應當具有悲憫情懷的。她非常喜歡羅素的一段話,“有三種簡單然而無比強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索和對人類苦難的難以忍受的憐憫。這些激情像颶風,無處不在、反復無常地吹拂著我,吹過深重的苦海,瀕于絕境?!彼f,羅素所說的三種激情,其實也就是她的文學理念,是她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緣由。
她積聚十幾年的經歷寫成的長篇小說《我在天堂等你》,在讀者中影響很大,甚至在出版十年后依然被人不斷提起,不斷加印。不是暢銷,而是長銷,并且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歌劇等,這是她沒有想到的。她總覺得它還不盡如人意。這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她面臨的難題很多,人物的走向,作品的結構,敘述的語言風格,都要讓她冥思苦想很長時間,琢磨來琢磨去的。她曾經推翻了已經寫好的八萬字,重新尋找敘述的角度。她很看重它,喜歡它。不僅是它的題材很珍貴,更是里面的主人公讓她很敬重。因為她心里的西藏是純潔的,安靜的,她寧愿歡騰和色彩于她是陌生的,因為她知道那背后一定還有很多很多的寂寞在頂著。
她說一個作家面對日常生活,首先要有平常心,從容面對;然后應該有超脫之心,不被世俗淹沒。要努力站在高一些的角度去看紛繁的人和事,能以獨特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我們雞零狗碎的生活;最后還應該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追問。小說不是單純的故事,生活里的悲歡離合、紅黑灰白,在她,都是無限之問。她總是試圖追問故事背后的故事,她給小說提供了故事以外的東西,人性的深度。小說是裘山山對生活的設問,小說也是她對生活的愿望。她常常在小說里借小說人物表達她對生活的愿望。就像《臘八粥》里那個女人,也許生活中她并不會去送一個素不相識的老太太回家,但小說里裘山山讓她那樣做了。而那個熬粥給女人喝的老婆婆,也寄予著她對人性美好的愿望,她希望人與人能有這樣的關系,即使是陌生人,也能互相溫暖和慰藉。她喜歡探索不同的人生,關注不同人的命運,這不同里就有時間、空間和心理變化的跨度,有讓她心動的暗示和情愫。在寫故事的時候,她喜歡從小視角切入,從生活小事、個人小挫折,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細節(jié)開始她的追問。她說她不會宏大敘述,唯一“宏大”一點兒的,就是《我在天堂等你》,但它的開始,也是從情感開始的,從家庭矛盾開始的。在她的作品里,飽含著她的情感、她的思想、她的審美體驗。
日常生活是平淡的,它甚至缺少大起大落的情節(jié),可是裘山山發(fā)現(xiàn)了這平淡中的韻味。也許是她的個性使然,她更容易去關注一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去關注他們背后的故事。她很容易被他們感動,被那些像草一樣眾多而弱小的人物感動,像《臘八粥》里的孤寡婆婆、《腳背》里的農民工、《幸福像花開放》里的鐘點工、《靳師傅的太陽光》里的靳師傅、《周末音樂會》里的票販子、《瑞士輪椅》里的殘疾人,還有《叫我如何不想他》里面的因為下崗而賣淫的女人。她用文字給予處于邊緣底層的小人物以溫情,以一個作家的情懷和胸襟傾聽著生命的低語,她的作品也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溫暖的見證。裘山山被他們感動著打動著,她與他們一起感受著愛恨冷暖。
人是個體的,不能用一個符號來界定。曾經有人問她是不是有意地特別關注小人物?她說,正好相反,她是在寫了很多以后,回過頭來才突然發(fā)現(xiàn),竟然寫了這么多小人物。正是他們的命運打動了她,而不是因為他們是小人物打動了她。
自40歲起,裘山山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井噴態(tài)勢,迄今已出版長篇小說《我在天堂等你》《到處都是寂寞的心》《春草開花》《我的愛情綻放如雪》;小說集《裘山山小說精選》《白罌粟》《落花時節(jié)》《一路有樹》《高原傳說》《野草瘋長》;長篇紀實散文《遙遠的天堂》《親歷五月》;散文集《女人心情》《五月的樹》《一個人的遠行》《百分之百純棉》《從往事門前走過》《冷日子暖日子》;長篇傳記文學《隆蓮法師傳》《從白衣天使到女將軍》,以及電影電視劇若干。
因為滯后,她會以一個成熟女性的視角洞徹生活。隨著年齡增長她開始逐漸關注人的命運,關注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命運,關注人的個性秉性對人命運的影響。她的關注更深入、深刻了??申P于創(chuàng)作,她依然充滿敬畏和仰視,她說:“自己不會轉變了,還是會按自己的風格個性走下去?!彼偸窍M軐ψ约旱囊笤俑咭稽c,把作品寫得更好一點。她跟自己說要沉住氣,因為現(xiàn)在約稿太多,所以一定要有定力,不能敷衍寫作,要寫自己最想寫的。有些編輯成為朋友后催她的稿子,她都和他們說:“不能急呀,我就是寫得慢,雖然我已經55歲了,和寫到80多歲的愛麗絲·門羅相比,還年輕?!?/p>
作為一個女人,裘山山熱愛生活,看重體驗。48歲,她學開車,學開博,學瑜伽,本不是這個年齡段做的事,都列入了她的滯后清單。她成為這一代作家中的時髦人物,作品也接連出版。以后的日子,似乎一切都按部就班。
無論是年輕時的倔強,還是經過部隊洗禮的血液,在她的靈魂深處,有一些本質的東西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父母傳給她的和她受教育形成的做人的根本,即正直善良。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缺乏宗教信仰,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信仰,裘山山的信仰就是永遠都追求真善美,做一個善良的真誠的美好的女人。所以不管是當話務員還是后來做教員、做編輯,成作家,成名,無論做什么,這都成為她受用一生的箴言。她說:“也許你的正派善良會讓你在生活中吃很多小虧,你對別人的信任和毫無提防會讓自己受傷害,你很堅持原則在前進的道路上會受些挫折,但從人生總體的長度來看,你還是受益者,是得到了實惠的。因為這樣的你,會得到非常多的信任,非常多的愛,非常多的成長?!?/p>
幾十年來,坎坷的經歷已經內化在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她對人物表達的情感、她的思想、主題都包含著對人生的一種執(zhí)著向上的精神力量,這也成為她作為作家的精神品質。
在無數(shù)個平常的日子,她擰亮一盞臺燈,開始對日常生活的寫作。在平靜溫和的生命秩序里,她認真寫作, 以回答生命。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人生的遺憾,彌補已經不可能了,但有些事她還想去做,有些初衷她還想堅持,有些遮蔽她還想追問。無論怎樣,裘山山從未改變過她的追求。她說:“只要有可能去做,干嘛不做?”
是呀,為夢想,為人生,為內心的平和,和這一世的斑斕。
她的人生是滯后的,她的人生更是精彩的,她以生動的向上的靈魂和無比堅韌的溫暖,繼續(xù)在生活的縫隙中間縫補人性無限遼闊的生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