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子欣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是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藝術(shù)的特殊載體。教學時,引導學生鑒賞以中國古詩文為載體的審美藝術(shù),需要學生具備一定層次的審美心理,學生才能在感受古詩文的美、體驗古詩文的美、再現(xiàn)古代文的美、再造古詩文的美的過程中提高鑒賞品位,提升精神境界。這是古詩文教學的基本特性和教學目標,是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反復強調(diào)的教學理念。那么,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心理呢?
審美注意:鑒賞意境
學生閱讀、鑒賞古詩文,必須意念專一,進入古詩文審美注意狀態(tài),才能在古詩文豐富多彩的意象描寫中,捕捉到特殊的、震撼心靈的審美對象。故此,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古詩文的色彩、意象、人物、情感、用典、意境等諸多美學元素,并把上述元素生動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把靜止的文字轉(zhuǎn)化為立體的、意蘊豐富的、活力四射的內(nèi)容或畫面。
下面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談談審美注意在學生心靈中產(chǎn)生的巨大審美功能:當《念奴嬌·赤壁懷古》通過文字的形式進入學生的眼簾或者通過名家的配樂朗誦傳入學生的耳膜時,學生的表情和思維會逐漸進入一種“看似入靜,意念專一”的思考狀態(tài),學生的視覺或聽覺和思維等會逐漸被《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萬里長江的壯闊景象所深深吸引。繼之,學生的審美注意關(guān)鍵點會不約而同地集中在蘊含于詞中的下列意境之中:風起浪涌的赤壁磯壯偉景象、意境開闊浩蕩博大的長江大河、成為千古美談的人與事、詞人對歷史英雄的敬仰之情、詞人博大胸襟等。這時,學生既會對詞中所描繪的祖國壯美景象產(chǎn)生無比熱愛之情,也會被詞中描寫的千古人事產(chǎn)生無比敬慕之情,更會被詞人的博大胸襟所深深折服,與此同時,一種豪壯激越的審美體驗也會油然而生。
整合想象:穿越時空
教學古詩文時,當學生進入審美注意之后,就要及時引導學生運用心理時空的整合功能,將下列諸多美學元素加以整合:從客觀的層面,整合古詩文中的意象、意境、用典、人物形象等審美客體,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感官;從主觀的層面,整合學生的審美心理內(nèi)容和審美心理過程等。學生將上述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等因素加以整合并融為一體之后,就會形成一種有機的審美思維構(gòu)架,也即人們常說的“時空意象”。古詩文作品之所以能夠在數(shù)千年的時空中保持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并折射出耀眼的心靈之光,就是通過濃縮的、精美的文字,啟動讀者豐富的藝術(shù)想象和聯(lián)想,讓讀者在欣賞古詩文時感知到文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美學特質(zhì)。
以司馬遷的《鴻門宴》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諸多途徑激發(fā)學生的豐富想象,引導學生穿越時空,去體味鴻門宴的險象環(huán)生和驚心動魄,讓學生超越時空,在頭腦里合情合理地想象和補充《鴻門宴》中沒有出現(xiàn)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腦海中自由整合審美時空的過程中,自然生成愉悅或驚心動魄的審美體驗。主要途徑有:①請描述劉邦得知項羽次日要來攻打自己時的緊張心理;②請描述“鴻門宴”中暗藏的驚心動魄、險象環(huán)生的殺機;③請分別描述劉邦、項羽在“鴻門宴”整個宴會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審美體驗:提升品位
教學古詩文,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通過鑒賞作品中的諸多審美元素來積累自己的審美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學品位。這種審美體驗由下列三部分構(gòu)組成:
審美心理 這是學生在鑒賞古詩文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審美心理活動過程。學生的審美品位不同,其審美心理過程也不同。以鑒賞《陳情表》為例:有的學生能夠充分體味到文章中文辭的精美、情感的真切、表達的委婉、作者對蜀漢政權(quán)的忠貞不渝等諸多美學元素;但是,有的學生卻只能體味到作者對祖母反哺之恩的報答之情等。
審美趣味 每個學生的人生體驗不同,所形成的審美趣味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推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所表現(xiàn)出來的磅礴大氣之美,有的學生鐘情于李商隱的《錦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溫婉含蓄之美。
審美理想 這是學生審美人格發(fā)展的最高境界,是學生在更高鑒賞品位中對審美需要的回歸,也是學生在古詩文鑒賞活動過程中所達到的最高審美層次。中國古代文人注重在古詩文中融入自己的審美人格和情感境界,從而達到既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又影響讀者的審美心理等目的。比如,李白的《蜀道難》,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等手法極力摹寫蜀道高、危、險等知覺表象。學生只要在鑒賞過程中融入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人格,體味到的就不僅僅是其高、危、險的“物感”了,而是與詩人的浪漫情懷、對仕途艱難的影射、對國事的擔憂等美好情操有機結(jié)合的意境了。當然,學生也會在這種具有某種“人格”意象、充滿著壯美“神韻”的意境中,體味到這首詩的豐富意蘊,并由此受到詩人美好情操的熏陶。
綜上所述,教學時,當古詩文通過文字的形式進入學生的視野時,或者通過名家配樂朗誦的形式傳入學生的耳鼓時,或者通過學生淺吟低唱的形式浸潤學生的心靈時,古詩文的諸多美學特質(zhì)便會在“潤物細無聲”中引發(fā)學生在情感、情趣、品格、審美需求、審美趣味、審美理想等諸多方面的審美心理變化。而這,正是古詩文教學所要達成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豐利高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