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兆軍
香港人歐陽應(yīng)霽在他的《半飽——生活高潮之所在》一書中說:“半飽是一種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藍(lán)天。”
艱難日子里,不半飽都難。記得小時候,經(jīng)常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一年中難得吃上幾回肉,所以我對肉特別饞。有一天放學(xué)回家,驚喜地發(fā)現(xiàn)母親正在煮肉,我就守在灶前,等肉煮熟了,母親盛了一碗遞給我。我很快吃完了,嚷著還要,母親說:“少吃滋味多,多吃滋味少!”那時哪有這么高的境界,我執(zhí)意要吃。母親沒再說什么,只是輕輕嘆了一口氣。就這樣,我連吃兩大碗肉,才意猶未盡地放下碗。
到了晚上,煩惱事就來了,一種油膩膩的感覺直往嗓子上涌,壓下去又涌上來,整整折騰了一夜,苦不堪言。這時,我才明白母親的話是對的,好東西也不能多吃,過則傷身。
曾經(jīng)心里也想,粗茶淡飯,少吃一點欠著一點,胃里留下一點空間,若還路遇更多美味,也可以輕輕松松再打一個下半場。可每次都管不住自己。一見了美食,不知不覺就成了饕餮客。有時明明是抱著一個半飽的決心去赴宴,可一看全是意氣相投的朋友,一開席,再加上一點點酒精的刺激,談笑間一桌子菜就“灰飛煙滅”了,所有的人都撐得難受,半飽原則也丟之腦后。
也有的人做得很好,比如我的一位女同事,為了保持苗條身材,天天只吃個半飽,一副弱柳扶風(fēng)的嬌態(tài)。后來又迷上了瑜伽,越發(fā)顯得飄飄欲仙,超凡脫俗,引一群人心向往之。但大家在羨慕之后,回過頭來,又經(jīng)不住食物的誘惑,該怎么吃,還是怎么吃……
明朝醫(yī)學(xué)家龔延賢在其《壽世保元》中說:“食宜半飽無兼味,可壽也?!眹嫶髱燒R白石也說:“半飽富平生?!崩霞矣芯滢r(nóng)諺,“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正在長身體的小兒尚且不能多食,稍帶幾分饑餓才能茁壯成長,那么所需能量日趨下降的中老年人更應(yīng)該“寧少勿多,寧饑勿飽”。
半飽是知足,是節(jié)制,所謂“邁開腿、管住嘴”,自然思維靈活,行動敏捷,生活輕松。半飽更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對人對事,半飽即可,不跟自己過不去,不給朋友找別扭,取舍有度。用一個半飽的心態(tài)去看待一切,少了煩惱,多了快樂,方為人生的大境界。
(莊妃軒摘自《大同晚報》201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