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翠微
摘 要: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包含一些顏色陰暗、氣氛低沉的獨特意象,如黑暗、黑夜中的惡鳥等,本文試圖探討這些意象產生的原因,以及意象在文本中起到的作用,闡釋其具有的語言私秘性特點。
關鍵詞:野草;黑色意象
在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并不乏一些敘事方法精巧細膩,語言溫暖動情的篇章,如《雪》;用情深遠,一唱三嘆的《臘葉》;還有幽默犀利、余蘊悠長的《立論》等。正是這一系列風格迥異的散文詩的集合,締造了《野草》結構復雜而寓意寬廣的詩學形態(tài)。
然而,最能使讀者在接受過程中對《野草》產生接二連三的追問,同時深深覺得它飽含有難以名狀的吸引力的,還是那些語言奇崛詭怪、情緒低沉悠遠的作品。細究起來,沒有人能否認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那些廣泛存在于各篇中的“黑色意象”的影響。在《野草》文集中,有《影的告別》等四篇作品提到了“黑暗”一詞,還有暗夜中惡鳥的鳴叫聲、地獄,死亡的尸體等意象出現的頻率也是不低的。
一. 野草的創(chuàng)作背景與“黑色意象”的產生
從1924年到1926年,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的落潮,魯迅用晦澀的筆寫就了23篇散文詩,最后結集出版為《野草》。魯迅回顧這一時期事寫到:“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隱退,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zhàn)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這段回憶,披露了《野草》寫作和“五四”之間的復雜關系。另外,20年代的魯迅經歷著他生命中的種種難以直言的不幸與艱辛:兄弟關系的惡化、負擔家庭生活的壓力還有不如意的婚姻,使魯迅從一個“穿西服,習柔道”的青年轉變?yōu)橐粋€多病又常常長酗酒的中年人形象。
在這段時期,魯迅養(yǎng)成了在夜間工作的習慣,有時竟至通宵達旦,他在這一時段里觀察和想象了夜晚特有的一些視覺圖象,如夜間籠罩一切的黑暗和往往只在夜晚發(fā)生的長夢、《秋夜》中仿佛冷笑著的寒星、漠然又富有權威感的夜空,以及在夜間聽起來格外凄厲刺耳的聲音——來自貓頭鷹的哇哇叫聲。還有,他被濃濃夜色所浸透的思想,也重重地打上了剛硬冷峻的印記。
《野草》是魯迅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中最具陰暗色調的部分。在那一段創(chuàng)作時期的魯迅,不是公眾視野中期待的“五四文學領袖”,而是深知自己不可能完全擔任社會道德風向標的尷尬文人與普通俗人,而那些心中反復糾結的心思,集結成一些看似矛盾顛倒的語句。同時,魯迅用了一個龐大的“黑色意象”建立了一個包括了“逃避”和“自我認同”的復雜整體:這些意象營造出廣闊的想象空間,可以容納魯迅躲避在黑夜中的后園中向蒼翠精致的英雄致意(《秋夜》),收留了寧愿遁入黑暗實現自己選擇意志的影子(《影的告別》)。這些意象的選擇,不僅使《野草》在所有的魯迅作品中顯得獨一無二,而且也讓它的作者以一個“守夜人”的形象與同時代的其他作家區(qū)別開來。
二.《野草》中的“黑色意象”群
(1)“黑色意象”群所包括的元素
寬泛而言,“黑色意象”可以包括黑暗、夢、黑夜、地獄、腐敗的尸體等。單純從字面的圖畫色彩來看,這些意象無一例外地涂著低調暗沉的夜色;并且,每一個意象都與光明、白晝、生命等詞語有截然對立的寓意?!昂诎怠备魯嗔巳颂骄渴挛锏囊暰€,白日下生生不息的萬物活動漸歸于平靜。更令人感到驚懼的是,黑暗和夜色中也許會潛藏著突如其來的殺機。其次,夢中發(fā)生的幻境畢竟與現實中的生活有根本性的區(qū)別,它本身帶有一種容易破滅的不穩(wěn)定感。
在這個魯迅為隱蔽地宣泄他那無法直抒胸臆的痛苦而充滿想象力地打造出一個荒誕不羈的空間里面,黑暗等意象可以歸并為一個整體來看,它們都具有的寂靜肅穆、莊重殘酷的成份可以形成相互闡釋和渲染的契機,構成了有張力的互文關系,強化了彌漫于《野草》中低沉、詭譎的氣息。然而,諸多“黑暗”意象仿佛就是在夜色中散發(fā)著寒氣的冰塊,雖然在審美接受過程中總是給讀者以刺骨冰冷的一激,但它們依然散發(fā)著讓人無法一語道盡的魔力,能引人入勝,既而又被驅使著試圖對這些意象作出各種探究和解釋。
(2)“黑色意象”難以被闡釋的特點
較之以往的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而言,《野草》作為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經典首先要在作品中敢于展示寫作主體的消極性——魯迅感到苦悶壓抑,同時又法找到能幫助和分擔失意與苦難的同行者,于是,正是這種需要克制自己強烈傾訴愿望的焦慮存在,在文本中能夠與這些焦慮情緒對應的意象就以無法被直接闡釋的私秘性語言形式出現——這就是“黑色意象”難以被闡釋的原因。
如《影的告別》一篇中,前來向人告別的影自語道:“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會吞并我,然而光明又會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意彷徨于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夜里沉沒?!睆倪@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影子面臨著多種的選擇道路,而且每一條路都并非意味著盡善盡美,但是,影子最終選擇被黑暗吞沒表明了它是一個非常獨立的主體,擁有自主選擇的能力 (《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與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木山英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綜上所述,“黑色意象”把《野草》從魯迅的其它作品和同時代的其他作家的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區(qū)別開來,并構成了這部散文詩集中最具闡釋空間的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黑色意象”可能還具有繼續(xù)被闡釋和研究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黑暗中的聲音》,張宏,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4月
[2]《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汪暉 三聯(lián)書店,2008年7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