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開盛
作文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個偶然的意念,會成為改變一生的重要決定,也許只因為聽到一句話,也許只因為讀到一行字,也許只因為看到一幅畫,也許只因為聽到一首歌,也許只因為偶爾抬頭望見窗外的一朵云,……一念之間走出了陰霾,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要求:聯系生活,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一、審題立意
抓三主要:主要對象、主要關系、主要意向。
①主要對象:一個偶然意念(一念)、一生。
②主要關系:一念與一生、一句話與一生、一幅畫與一生、一首歌與一生……
③主要意向:一念之間走出了陰霾,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傾向于重視一念的積極。
因為這則材料有著總分總的關系,所以我們可以走捷徑從“總”入手,提取材料中的核心對象,即主要對象:一個偶然意念(一念)、一生。再理出對象之間的關系,即主要關系:一念與一生、一句話與一生、一幅畫與一生、一首歌與一生……最后借助第二個總句 “一念之間走出了陰霾,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看清命題材料的主要傾向。
二、擬寫題目
1.擬題的方法
“三主要”明確以后,擬題就水到渠成了。筆者把材料作文的擬題方法叫作“就地取材,優(yōu)化組合”。
具體地說就是借助抓三主要所獲得的信息,遵循材料內定的“主要關系”和“主要傾向”,把材料中的關鍵詞組合成短句,有時還會找到現成的關鍵短句來做標題。
所謂“優(yōu)化” 既是指所組成的句子要簡潔、醒目,富有詩意,或富含哲理而能搶人眼球,能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又是指自己要對這個標題感到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如此,我們的作文就成功一半了。
2.擬題角度
因為作文命題材料隱含對象往往不是單一的,且對象之間往往有著整體和局部的包含關系,所以從抓三主要入手的擬題方法,就有著整體和局部兩種角度。下面,我就針對以上作文材料作個擬題示范。
①從整體入手擬題:
《一念之間》、《一念與一生》、《把握人生的每一個“偶然” 》、《不放過“偶然”》
②從局部入手擬題:
《一句話一輩子》、《改變人生的一句話》、《聽懂了一首歌〈真心英雄〉》
三、謹防離題、偏題
諸如《意念》、《信念》這樣的題目就有偷換概念的傾向,這主要是沒有認真抓三主要,或是曲解了“三主要”所造成的。我們要注意比較、排除這些看似切題實則離題的“近義詞”。因為近義詞并非等義詞,它的干擾、混淆是造成偏題、離題的罪魁禍首。
四、素材積累
素材來源渠道多種多樣,這里我只給大家介紹一條“終南捷徑”,那就是從名著中提取。名著中的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句句精彩的話語,一處處經典的情節(jié),一個個典型的形象,都可以入題。從名著中開掘素材,就是根據標題、主旨或內容的需要,從不同角度切入,使用同一素材,就像一塊布料,剪裁師傅根據不同身材、不同需要,縫制出不同特色的服裝,做到一材多用。還要注意概述整合、切題、銜接。比如:同是赤壁之戰(zhàn)的素材,蘇軾用來贊周瑜雄姿英發(fā)、年輕有為,嘆自己早生華發(fā),功業(yè)未成。而筆者下面的下水作文卻要用它來論述“一念”的重要作用。
五、下水作文
一念之間
一個偶然的意念,會成為改變一生的重要決定?!}記
過去,我曾對周瑜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他年紀輕輕就能在史上最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中打敗不可一世的曹操,真可謂“周郎妙計安天下”。而今重讀《三國》,卻著實為周瑜當時的險勝捏了一把冷汗。平心而論,周瑜火攻破曹之計,起先并未作全面周詳的通盤考慮,充其量只是“一個偶然的意念”。這才會落得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尷尬境地。
而曹操呢?對于手下謀士的忠告——提防東吳周瑜火攻,他卻鐵定:“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
信手拈來材料中的關鍵句做題記,詮釋題意。
品《三國》,挖素材,切題意。
安有東風南風邪?”殊不知諸葛孔明能請來東南風,促成周瑜的火攻。其實,隆冬之際刮起東南風純屬偶然,只是周瑜抓住了這個“偶然”而彪炳史冊;而曹操卻因忽視了這個意外的偶然而遺恨千古。倘若沒有這場東南風,抑或是曹操早有提防,那么周、曹兩人的人生歷史都得重新改寫了。無怪乎晚唐杜牧如是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p>
可見,平常的一個偶然意念,會成為影響人們一生的重要關鍵。
相傳,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也得益于一個偶然事件。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打瞌睡而被成熟掉落的蘋果打中,從而看到了萬有引力的存在。其實,蘋果成熟落地,這在別人眼里早已司空見慣,而牛頓卻能抓住這個偶然的刺激而獲得重大發(fā)現。這也不得不歸功于這個“偶然意念”。
大膽假設,正反對比,深刻有力地點擊主題。
獨句成段,承上啟下,反復點題。
過渡自然靠的是“相傳”和“也”字。變換素材類型,別有洞天。
或許你會說,這只是一個兒童版的“童話故事”,未可當真??上旅孢€有一則發(fā)生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千真萬確的故事,叫你對這種“偶然意念”再也不敢小視。
我國國家技術發(fā)明一等獎獲得者閔恩澤說起關于“創(chuàng)新發(fā)明”的最大收獲。他不無感慨地提到1980年他從美孚石油公司中的研究室主任嘴里聽到的一句話:“工業(yè)催化劑基礎研究的關鍵是開發(fā)新催化材料。”偶然的一句話為閔恩澤帶來認識上的重要轉變。最終造就了他輝煌的“催化人生”。試想如果閔恩澤當時只顧埋頭走路,而對這句話充耳不聞,那么,也許閔恩澤就不會是這個獎項的獲得者,而我們中國的石油化工工業(yè)也必將在國際上大大滯后。
一念之間,成敗異變,一念之間功業(yè)相反啊!愿大家能牢牢把握人生的每一個“偶然”。
揣摩讀者心理,順勢宕開一筆。
就地取材,靈活剪裁。(這則素材其實來源于本次月考試卷實用類閱讀文本。)
結尾化用課內名句,再次扣題;言簡意賅,收縮有力。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