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態(tài)價值

2014-11-19 21:32:24謝丹
卷宗 2014年10期
關鍵詞:文化生態(tài)價值

摘 要:侗族大歌是我國民間多聲部合唱藝術珍寶,主要分布在我國黔、湘、桂毗鄰地區(qū)和鄂西南一帶,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侗族大歌不論從形式、到音樂本身、再到其傳承都和自身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其中鼓樓大歌文化、大歌各類別、大歌多聲形態(tài)、合唱技藝、無字傳歌等體現出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態(tài)價值。(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關鍵詞:侗族大歌;文化生態(tài);價值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侗族大歌”文化生態(tài)價值研究》結項文章,項目編號:12YBB035

侗族大歌——侗語“嘎老”,是我國民間多聲部合唱之藝術珍寶,主要分布在我國黔、湘、桂毗鄰地區(qū)和鄂西南一帶,其中貴州省侗族主要分布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湖南省的侗族主要居住在懷化市和邵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侗族主要分布在柳州地區(qū)和桂林市,湖北省的侗族則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至今,通過音樂工作者們的研究,逐漸將侗族大歌從音樂角度、人類學角度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讓侗族大歌走出村寨、走到北京、走向全世界,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讓侗族大歌于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它的發(fā)現,徹底打破西方視中國音樂為無和聲、五復調、無織體的片面觀點,如今已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

侗族大歌是侗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的生成、發(fā)展和形態(tài)與它所處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作用。從歷史到今天,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生態(tài)對侗族大歌的影響和作用,逐漸使侗族大歌形成了現在的相對穩(wěn)態(tài)。其隨著時間的流逝、生境的變遷、他文化的沖擊,還將繼續(xù)不斷地嬗變。當下這一歷史時期,侗族大歌的受重視度可謂史無前例,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研究方向從音樂的本質上升到文化層面可謂一大進步,但從文化生態(tài)學的角度去探究其價值還未見之,本文就著意從此角度對侗族大歌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

任一藝術形式的產生、發(fā)展、嬗變等和該藝術形式所處的文化生態(tài)有著密切的聯系,侗族大歌亦是如此,侗族大歌不論從形式、到音樂本身、再到其傳承都和自身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其中侗族大歌中的鼓樓文化、多聲形態(tài)、合唱技藝、無字傳歌等最能體現其生態(tài)文化價值。

1 鼓樓文化體現多重文化精髓

1.1 鼓樓本身體現侗民建筑文化

鼓樓可謂侗寨里的標志性建筑,它是侗民聚集一起唱大歌的重要場所,自古侗族人民若是遷移、建新寨,必定先建的是鼓樓,似乎有了鼓樓就有了家。寨子里其余民居的修建都不得高過鼓樓,鼓樓中的大歌是藝術、鼓樓本身的修建同樣是一門藝術,充分體現侗族匠人的智慧。整座鼓樓的建造不用圖紙,不用設計,建造層序和具體方案,全靠祖輩口口相傳,記憶在匠人們大腦里,無需一丁一卯,全用性狀各異的木頭相銜接而成,嚴絲合縫、毫無分差,層高11層、大概20米。鼓樓無墻有瓦,匠人們還在內部繪畫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侗族風情以及各種自然風景、花鳥圖案。這樣的鼓樓建筑從建造開始直到最后完成,無論任一環(huán)節(jié)都展現著侗人的智慧,鼓樓的任意角落都體現極強的藝術性,它本身就有著讓人們嘆為觀止的藝術價值。

1.2 鼓樓唱大歌體現侗民的精神文化

侗寨中的鼓樓對侗民而言是神圣的,象征著他們的族群力量,體現著他們的民族凝聚力,從古至今,侗族傳統(tǒng)大事都在鼓樓進行,如出遠門、取名等等。侗族大歌是侗民表達情感的方式,慶豐、祭祀、交流情感等等,侗民們都唱著不同的大歌。不同的曲調、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形式唱響在象征著族群精神支柱的鼓樓中,這些鼓樓中回蕩的大歌此時已變成了一種音樂符號,已不僅僅是單存的優(yōu)美的歌聲,各種大歌中賦予了侗民們豐富的精神內涵,如信仰、寄托、制度,體現了他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鼓樓中唱大歌增強了侗民的群體認同感,樹立民族自信心。

2 大歌體現民族性格

2.1 大歌的界定

侗族大歌是侗族歌種中的一種,侗語稱為“嘎老”(ga lao),其意思為“大的歌”,故侗族大歌是直譯而來的名稱。侗族大歌的“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特點上:其一,它的演唱不能是獨唱,而是由一定數量的歌隊來演唱;其二,大歌的曲調非單聲部,而是兩個聲部以上的合唱;其三,大歌是在重大節(jié)日或接客待賓時演唱的,地點需是鼓樓或卡房中,隆重而正式;其四,大歌的規(guī)模較長、較大,一首歌中包含很多段落,少至六七段,多至百段以上。

2.2 大歌的種類

侗族大歌的種類根據其演唱內容一般分為以下幾種:(1)“嘎老”(ga lao),即一般大歌。這類大歌一般是以地方而命名,如《嘎銀膽》即銀潭大歌,這樣的歌最初起源于當地,以當地為名,但大歌流傳淵源,各寨各地的人們相互交流,互唱大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大歌已不僅僅是當地人在唱,甚或現今的當地人都不知道所唱曲子的由來,但無論怎么流變,這類大歌一直傳承了下來。(2)“嘎所”(ga so),即聲音大歌。此類大歌是以表現歌隊的聲音為主,歌詞間斷,段落不多,但是襯詞、襯腔豐富,通過人聲體現各種動物或事物的聲音,如蟬鳴,蜂叫,小河流水等等,此類歌具有很強的仿生性,需要歌者有很高的演唱技巧。(3)“嘎窘”

(ga jun),即倫理大歌,是敘事歌的范疇,只因其講述的故事是有關圣賢、有關傳說的事,唱這些內容以能教化族人,讓族人知禮儀、明是非。(4)“嘎節(jié)卜”(ga jiep),即敘事大歌,此類大歌節(jié)奏性不強,主要強調低聲部之間的延續(xù)性和旋律聲部歌頭的呼應。

2.3 大歌中的民族性格

侗族大歌無論是從它演唱形式上的特點還是從它的分類到演唱都多維地體現出侗民的個性特征。大歌中的“大”中包含的各種特性,展現出侗民是一個善于合作的民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當然更是一個能個善舞的民族。大歌中的種類同樣也鮮活地呈現其民族性格:“嘎老”展現侗民對哺育自己土地的熱愛,它們將其唱在歌里,記在心里;“嘎所”,將侗民們和自然界的和諧統(tǒng)一展現無遺,它們和大自然中的山水鳥禽在同一個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共生共存,它們的歌聲中充滿著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生態(tài)的愛護深刻地體現于歌中,天人合一。“嘎窘”,體現了侗民的民族自律性,他們通過大歌的形式來傳播倫理道德,建立族人的行為規(guī)范、道德標準,這歌聲中產生的教化作用遠超于書本?!案鹿?jié)卜”在敘事中歌者的合唱技藝的合作水平可謂高超,其中長達幾十樂句的連綿不斷的樂音,是歌者之間密切配合換氣的結果,這充分體現了侗民之間的合作能力,各盡其責、不搶風頭、達到整體而統(tǒng)一的和諧之聲。

3 多聲形態(tài)、合唱技藝體現和諧生態(tài)

侗族大歌的多聲形態(tài)展現了侗族人民的智慧,我國的民族音樂常被外界學者認定為單聲部音樂,然侗族大歌的發(fā)現和研究將此觀點打破,復調織體的音樂早千年前就存現于侗族大歌中,這種復調和聲秉承了侗族大歌天人合一的思想,可想象它定是為展現大自然中百鳥齊鳴、眾生相的產物,也就進一步證明了生態(tài)對侗族大歌的影響。

侗族大歌的多聲主要表現為高低兩聲部的二聲部結構,在這兩個聲部中,低聲部是基礎部分,就像是整首歌曲的地基,厚實而綿長,在歌隊中人數也較高聲部多;高聲部一般由幾個嗓音極佳,唱功較好的人擔任,他們在高聲部或是齊唱或是輪唱,多是即興地演唱。低聲部就像是浩瀚的海洋,高聲部則像飛翔在海面的海鷗,高低聲部結合得和諧而奇妙,聽著這充滿層次,律動豐富的和聲,眼前則不覺出現動人絢爛的圖畫。侗族大歌的和聲有其即興自由的一面,但它也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律。首先,當主旋律在高音區(qū)時,高聲部和低聲部就合二為一,并以齊唱的方式進行;當主旋律在低音區(qū)時,高低兩個聲部就分為兩個聲部分開演唱,主旋律始終由兩聲部下方的低聲部演唱,音量較大,這時的高聲部則展現其即興性,圍繞著低聲部的主旋律進行,仿似鳥兒圍繞著大樹歌唱,此時的歌聲部分主次,共同并重。其次,在聲部的進行過程中有一定的原則需要遵循,例如“低走前,高跟后”;“走得清,跟得明”;“高音唱,低音托”;“低唱平,高唱調”;“同起同收,分合有度”等。再次,在聲部的進行過程中還不時地形成同向、反向、斜向的形式,也有規(guī)律可循。當兩聲部旋律同向進行時,通常從同一點向相同的方向發(fā)展成大三度或小三度;當兩聲部旋律反向進行時,同樣多是從同一點向相反的方向進行,過程中時分時合;當兩聲部旋律斜向進行時,其中一個聲部保持不動,余下聲部從共同點出發(fā)斜向發(fā)展構成二聲部。以民族五聲羽調式為基礎的侗族大歌,其音域不是很寬,一般在一個八度以內。音樂中較多地運用同度、大小三度、純四純五、大小六度,同時還合理科學地運用大二度、小氣度等不協(xié)和音程,更有很多的微升微降音出現。這復雜多變的多聲形態(tài),聽上去和諧、悅耳,這聲音的和諧展現出他們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4 無字傳歌聲繼承祖輩文化精髓

侗族是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地區(qū)流傳著這樣的俗語——“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可見,侗族大歌對于侗族人民傳播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聽到不同內容、不同種類的大歌。大歌中包涵的文化、生活、故事、信仰、禮俗等等就像是在翻閱一本本圖書,這比圖書更為具體和形象。但是由于他們的文化是口口相傳,所以在長時間的傳播過程中勢必會有文化的流逝和變遷狀態(tài),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是侗族大歌的一大缺憾。我們現在聽到的侗族大歌是不斷流變的狀態(tài),但是大歌無論怎么變化都蘊含著侗族從祖輩傳承下來的文化精髓。

5 地方“歌師”、學院教學傳承侗族大歌

自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至今,學界對于侗族大歌的關注和研究逐漸從單一的音樂學角度向多學科延伸,通過資料顯示以及實地的田野調查,我們發(fā)現這個沒有文字,以歌傳情達意的民族在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主的社會主流影響下,它的生態(tài)文化受到的它文化的多元滲透,侗族大歌的生存環(huán)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年輕人們嘴里哼唱的更多的是流行音樂,他們已不滿足在田間地頭干農活的那點收入,而是背著背包外出打工。網絡的信息傳播也給侗民們的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再來了多渠道的新鮮事物。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給侗族大歌的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難題,大歌的傳唱已不再是那么地自然和純粹,侗寨中唱大歌的人已趨老齡化和邊緣化狀態(tài)。面對此種狀態(tài),學界和本土大歌研究者和愛好者為之不懈努力。在一些侗寨,地方政府成立了侗族大歌班,請當地歌師教授本族小孩唱大歌,即豐富了孩子們的業(yè)余生活,同時為培養(yǎng)未來的大歌歌手奠定堅實基礎。同樣,在高校也為大歌的傳承加大了投入和教育。在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就有專門的侗族大歌班,這些孩子是專門從侗寨中特招進校的,在學校中聘請專業(yè)歌師任教,排演各種節(jié)目,提供各種平臺傳播侗族大歌,為侗族大歌的傳承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侗族大歌是現存的民族活化石,在沒有文字的侗族文化中,它承載著超乎文字能表達的意義和價值,它的文化生態(tài)中包含的方方面面都是值得研究的文化瑰寶。(本文原刊于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8月)

參考文獻

[1]白庚勝主編,吳凡編著,侗族音樂[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

[2]徐建,當代中國文化生態(tài)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05,01.

作者簡介

謝丹(1977—),女,貴州金沙人,音樂學碩士,衡陽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

猜你喜歡
文化生態(tài)價值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當代美國科幻電影的文化生態(tài)解讀
電影文學(2016年23期)2017-02-13 14:15:13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新時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理論導刊(2016年10期)2016-10-26 13:55:29
淺談黃梅戲的生成繁衍與文化生態(tài)
戲劇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0:52:45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發(fā)展問題與對策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33:11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zhèn)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tài)解讀
小黑羊的價值
和平县| 衡水市| 赣州市| 于都县| 晋中市| 灵台县| 英德市| 当雄县| 苏尼特左旗| 通州市| 冕宁县| 阿拉善左旗| 西安市| 南康市| 大荔县| 吕梁市| 龙井市| 龙海市| 双辽市| 张北县| 调兵山市| 顺平县| 皋兰县| 肇庆市| 肇东市| 丹凤县| 桂阳县| 五台县| 自治县| 平和县| 康马县| 清水河县| 哈密市| 新泰市| 壶关县| 昌邑市| 黄陵县| 宜兰市| 西吉县| 晋宁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