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華(四川)
喜讀 《三國》,尤為癡迷于 “空城計”。何也?蓋因 “空城”藏 “奸”,藏了個 “大奸”。大奸者,大謀略也!在險惡環(huán)境下生存,人無謀略,豈能驚鳴天下?
易中天先生為我們澄清了 《三國演義》中許多根本事實,也打開了那扇 “空城”的門,讓人豁然開朗。不過,我對易先生 “空城”之說,倒有另一種想法。
易認為 “空城計”不存在的原因:一是史料不足,二是戰(zhàn)事地點不符,三是即使“空城計”存在,司馬懿完全可以用神箭手將諸葛亮擊斃,或派個偵察連入城究實,也可用大軍將諸葛亮團團圍住,看他的琴能彈多久。
對此,我們姑且不論 “空城計”存在與否,只談司馬懿為何不進城。
街亭失守,蜀軍潰敗,此時的諸葛亮已黔驢技窮,所謂神機妙算、用兵如神,已成笑談。他已無回天之力。不過,像諸葛亮這樣的人在臨死前擺個譜,還是有意思的。
司馬懿為何不進城呢?很簡單,作為人精,老于世故的司馬懿,用的是剿而不滅之策。諸葛亮完蛋了,對他司馬懿來說當是大大的不利。當時的司馬集團處于起步和發(fā)展階段,諸葛亮被剿滅了,司馬集團不但失去了在朝廷里發(fā)展的勢頭,還要面臨失去生存的空間。
縱觀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較量,政治上諸葛亮略或比司馬懿高明,也許他略施小計,司馬懿就得回家種田。但政治上的高手不一定是軍事上的高手,在蜀魏交戰(zhàn)中,諸葛亮總是贏少輸多,總因這樣和那樣的客觀因素使得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我們只要認真研究一下 《三國演義》中那些情節(jié),不難發(fā)現(xiàn),諸葛亮在軍事上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因此,司馬懿的退兵絕非怕城內有伏兵。
如果說 “空城計”是諸葛亮洞悉司馬懿為人多疑所用絕代妙計,還不如說是司馬懿欲擒故縱之策,堪稱絕世放馬。 “放馬”,只因歷史上比比皆是的 “訓誡”。昔越王勾踐, “臥薪嘗膽”, “勵精圖治”消滅吳國之后,幫他成就天下的謀臣范蠡、文種的下場卻不好,范蠡知道像越王勾踐這樣的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榮華,勾踐滅吳復國后,范蠡帶著西施跑了,文種不聽范蠡的勸說,結果被勾踐毒殺,于是有書載 “狡兔死,良弓藏,走狗烹”。
即使當今,邪惡勢力依舊存在,可為什么總又除惡不盡呢?山上的獵物打光了,獵狗是不用養(yǎng)的。
事實證明,司馬集團后來不但發(fā)展和壯大了自己,還完成了曹氏集團沒有完成的統(tǒng)一大業(yè)。司馬懿和曹操的戰(zhàn)略是不一樣的,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懿則是拿別人的錢發(fā)展自己的公司。由此看來,司馬懿才是三國大奸雄,政治軍事都比諸葛亮高明,一座 “空城”,成為了司馬家族的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