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人是一位資深的出版工作者、出版管理者。
我在二十余歲認識他的時候,他就在做出版,今天他的所為是出版管理。三十多年過去了,對出版工作的用心和理解,對出版管理的深鉆和把握,對出版政策的闡釋和疏導,對出版趨勢的研究和探求,隅人得天獨厚,知根知底,嫻熟而老道。
中國出版業(yè)處在一個轉變階段,這一時期要求出版意識到自己是商品,當有市場份額,然而又不能成為脫韁之馬,思想活動必須在一定的向度上。實現出版內容和形式跟上時代步伐,跟上科技發(fā)展,跟上讀者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把出版的宏觀與微觀、改革與發(fā)展、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事業(yè)與產業(yè)調整到一種平衡、和諧、生動的狀態(tài),尤其有難。隅人是參與者、建設者、開拓者,天賦忠誠,秉性勤懇,又與人與事與時為善,故成就敬業(yè)執(zhí)業(yè)之美,釀就系列遞進之篇。
此書所收文本,寫于2012年至2013年之間。這些文章或是先期發(fā)聲,或是回音繚繞,有的干脆就是直抒己見,坦陳其識。出版業(yè)宏觀管理之論,涉及法律法規(guī)、機構設置、經濟調控,又涉及準入制、企業(yè)制、所有制。出版改革發(fā)展之論,涉及文化建設、文化交流,又涉及多樣性、差異性、交互性,還涉及本源性、純潔性、持續(xù)性。出版數字轉型之論,涉及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數字化及信息化的背景、網絡出版的推進。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不僅顯示了深思熟慮、前瞻思維,而且表現著專業(yè)品質、文化學養(yǎng),透露出作者的歷史把握、國際視野和知識內涵。
透觀其著述,以形式劃分,多為實用性文章,屬于發(fā)言、致辭、報告,講座、訪談、匯報,體會、心得、感想一類。也有游記、隨筆和悼文,然而主體是實用性文章。
新聞性文章和審美性文章讀起來,以其內容假于形式,決定了它們的輕松靈活,入目動心,容易接受,便于傳播。然而實用性文章,其內容是先有規(guī)制的,形式上也難變化,尤其會有時間、地點和受眾的限制,隨之也產生了傳播效應的限制。
不過,隅人這部書顯然在文本的表達上善于用功,從而超越了一般應用性文章的套路,顯然也增強了傳播效應。我以為這正是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我研究的興趣就在于斯,我的發(fā)現也在于斯。有一個常識是,形式為內容服務,得體的形式利于它的內容??鬃诱f:“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弊阋娍鬃右彩侵匾曃牟膳c文筆所導致的傳播效應的。
那么隅人之作是如何通過自己的表達,增強了文本的傳播效應呢?特點在哪里?
表達之與實地實時,激活了傳播效應
隅人的文本,幾乎沒有一篇是空對受眾的,相反,他實地介入,實時介入,并提升為實事介入,以針對細分的具體的受眾。這顯然縮短了臺上與臺下的距離、文本與讀者的距離,減少了陌生感,增多了親近感,容易融情于理,從而激活了傳播效應,形成充分傳播。
《創(chuàng)造期刊發(fā)展的良好生態(tài)》一文,是關于科技期刊與學術期刊改革的,題旨正大而嚴肅,但隅人并沒有讓嚴肅更嚴肅,讓正大更正大。他從老科學家陳際元先生在山東濟南火車站接站寫起,再寫在招待所看到會議通知的所想,再寫在書桌上看到年會論文集的所感,氣氛漸松,境界漸佳,至此,他才慢慢過渡到對期刊改革的觀點。先風后雨,和風細雨,遂能更好地讓受眾聽取觀點,消化觀點,接受觀點,誠有潤物無聲之妙。相反,起于嚴肅,終于嚴肅,既使正大,傳播效果也難保證。
《蘆山地震期間的期刊應對》一文,起始于之前應對汶川地震的工作回憶,當時他和澤清女士主持內容一樣的座談會,記憶猶新,彼情此景,超越時空,相關相連,活脫脫的現場感覺。《親情:對天津的記憶和認識》一文,涉及出版和期刊的形勢與發(fā)展,但隅人卻傾注天津,愛屋及烏,觸景生情,感染受眾?!冻霭鏄I(yè)宏觀管理及其他》一文,所論甚為重要,出版業(yè)的法律基礎、人文基礎和社會基礎都在其中,然而他是從感謝老師和在讀研究生班學習狀態(tài)談起。《永遠年輕的訣竅》從向服務員詢問會場路徑與地緣之美說起;《我深深理解……》從不穿西裝和不打領帶的演講環(huán)境講起;《改革發(fā)展的路子如何走得更好》由主持人一句特殊的話語談起;《觀察問題的視點和視野》論及科技期刊的業(yè)態(tài)轉型和數字化升級,由呼倫貝爾草原得名講起;《佳節(jié)之際訪雅昌》是一個發(fā)言的腹稿,由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來臨之際向一線員工的問候開篇,聲情并茂,意氣具長。
注意受眾的心理感受,目中有人,便會自覺地把表達與實地實時及實事結合起來,這顯然構成了隅人文本的重要風格。
表達之與詩詞,助推了傳播效應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在歷史上聳起的高峰,文士騷客與凡夫俗子都能吟之,在文本中得體地予以引用,顯然會獲得神奇的感受。隅人的引用不但得體,而且神奇,從而助推了傳播效應。
《我們期望中的上海出版》是隅人在考察調研以后給上海出版管理者和從業(yè)者的信函。論及出版的過濾與選擇功能及其傳世之果,他用了辛棄疾的詞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論及上海出版走自己的路,敢于攀登且獨高,他用了杜甫的詩句“一覽眾山小”?!洞猴L已度玉門關》是他在考察中國知網以后的一個發(fā)言。論及期刊的數字化,他認為同方知識元的抓取和拓展,經營的是搜索、查詢路徑,連接的是作者和讀者,對此意思,他以杜牧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來表達,生動形象,入目駐心?!秵净刈孕?科學評判》是他在報刊百強推薦會議上的發(fā)言。期刊之多,期刊類別之雜,期刊內容之繁,從而使期刊評判確實有其難。怎樣的“難”呢?他用了李白的詩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難是真難,然而借李白之言表達,一瞬之間又消解其難,從而難也可為。《順時隨勢而動 荷責倚仗前行》是他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學術期刊與學術評價及復印報刊資料品牌創(chuàng)建50周年慶典上的發(fā)言。論及書刊資料中心的選擇性,他用了劉禹錫的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千帆過”表達選擇的工作量之大,以“萬木春”表達選擇的成績之好,真是想得出,想得妙!
隅人對詩詞的引用既信手揀來,又匠心獨運,貼切,中肯,畫龍點睛,錦上添花,有助其意的傳播。政策往往是剛性的,他之所論難免含有政策元素,甚至就是政策的闡釋、表達,詩詞之用,便軟化了一種語言環(huán)境,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從而使受眾更易接受。
表達之與比喻,增強了傳播效應
隅人善用比喻。他在文本表達中多有比喻。當他要說明或描繪甲事理時,常會選取與甲事理有相似點或共同點的乙事物,從而化抽象為具體,變深奧為淺顯,幫助受眾迅速獲得對事情和道理的認知。
《我們期望中的上海出版》論及報紙與圖書和期刊功能的區(qū)別,認為報紙一旦過時就會成為昨日黃花,又認為萬貫金玉不如家有書山。新鮮的比喻使道理不費口舌而自明。論及出版改革中業(yè)務部門與改革部門的關系,他比喻業(yè)務部門仿佛在田間耕耘播種,改革部門是對耕耘之深淺、種子之優(yōu)劣、產量及質量做檢驗。此比喻把各自的功能表達得簡易而精細。
《做事與做人的感悟》是一篇書評,論及學術研究的寂寞與甘苦可以使人純潔,甚至神圣,他說:“一洗社會的銅臭,一滌官場的銹垢。”銅臭與銹垢的比喻顯然促進了聯想和深思。
《再答瑪麗亞》有一處論及西方社會對中國人的偏見,西方人認為中國固然是有一些高樓大廈,不過它仍取代不了愚昧無知。隅人了解其意思,甚至洞穿了對方靈魂深處的活動,他用了一個比喻干脆說“屬于土包子穿西服”。仔細咀嚼,實際上,此比喻也還蘊藏著中國人的一種自信和傲岸。
在《春風已度玉門關》中,以古長城比喻七十余歲的丁先生,“巍巍然,赫赫然,強固和莊嚴”,以綠樹和花草比喻龔婷女士及其同事,“不僅僅是裝點繁盛,更是凈化和滋潤……”,如此形象,不是描繪,勝似描繪,中國知網的工作狀態(tài)便躍然而出。
在《科技期刊改革的幾個問題》中,論及把學報推向市場的困境重重和生路茫茫,他說“那就像把一條魚從水中撈出來晾在地上,不久就會死去”,以反證說明學報處于大學中的優(yōu)勢。
顯然,比喻這種修辭方式使隅人的表達如火遇東風,苗得春雨,從而增強了文章的傳播效應。
表達之與故事,擴展了傳播效應
我略有統(tǒng)計,隅人把大約20到30個故事鑲嵌在了他的這部著作之中。這些故事從各個角度都擴展了傳播效應。
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上,隅人發(fā)表了《迎接哲學社會科學長足發(fā)展的春天》的演講。論及編輯部的改革以后,他忽然說到《國際經貿探索》雜志社的肖紅主編,指出她曾經再三督促作者參加這次大會,但她本人卻因為丈夫突然病逝而不能前往,情不自已,并悼念逝者,祝福生者。氣氛驟濃,聚焦更準,大家聽得也更認真。
在一次關于期刊問題討論的大會上,隅人有《印象:對湖北的記憶和認識》的發(fā)言,縱論改革的發(fā)展、形勢與任務。題旨是鄭重的,不過他還是穿插了幾個故事。說到自己在客房寫稿,趕到黎明,沒有早餐的胃口,沒去餐廳,有人竟端飯到客房,讓他感動。又說到1966年,年僅11歲的姐姐隨學生串聯至武漢,患了腦膜炎,病倒半道,昏迷不醒。幸而有鋼鐵工人雇三輪車送往渡口,及時進醫(yī)院治療。大夫妙手回春,姐姐也沒有任何后遺癥。還說自己的伯父遭誣曾在荊門一個農場勞動教養(yǎng),平反昭雪后伯父堅持留在農場,不歸故鄉(xiāng),伯父說是因為這里的人好。隅人發(fā)語乎故事,移情于人文,鼓勵湖北把自己的人文期刊辦得更上一層樓,確實是水到渠成,畫龍點晴。
在上海財經大學新聞出版界MBA校友高峰論壇上,隅人的演講也是以故事開場的。說到自己回到曾經讀書的教室甚為親切,說到有同學頗為興奮,早晨起床繞校園走了三圈。隅人有一次給編輯出版專業(yè)的學生做講座,縱論出版業(yè)宏觀管理,竟以三個故事開場。論及企業(yè)制時,他還穿插了一個故事,說到自己30年前進出版社工作,報酬與經營沒有任何關系,也沒有福利待遇。由于沾著計劃經濟的邊,一家三口倒是可以有十幾平米的房子。他感慨今天的年輕人是不會回到20世紀80年代那種環(huán)境中去的。在江蘇昆山的一次金融出版界培訓班上,隅人的報告也是以三個故事開場。舉行全國教輔類報紙管理工作會議,他的講話干脆就以三個故事為結構,并把自己要表達的觀點滲透其中。
在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討論大會上,隅人的致辭是《科技期刊編輯的責任擔當》。談到認識,他轉述了別人講的故事:印度孟買官員對中國不了解,為鼓勵工作,經常說,工作要抓緊,再不抓緊,上海就趕上來了!實際上孟買比上海落后得多。在第七屆中國期刊創(chuàng)新年會上,他發(fā)表了《改革發(fā)展的路子如何走得更好》的演講。談到他遇到一位自然科學類期刊編輯,是位女博士,做環(huán)境科學工作的年輕專家,遂想隨機了解一下對方關于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并列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看法,這位女博士竟語塞,一派茫然。由此他總結到,不管是什么期刊的編輯,都應該關注大局,胸懷全局,以把編輯選擇置于合適的位置。
隅人深知故事有懸念,有包袱,有趣味,可以迅速讓受眾的神經興奮,從而有助于理念的表達。有的故事甚至本身就蘊含著理念,理念與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能可貴的是,隅人把故事用得如此嫻熟,如此巧妙,足以點鐵成金,讓人想聽、愛聽、受聽。
表達之與排比,提升了傳播效應
排比是一種修辭方式,其特點是用一連串內容相關和相近的句子成分、句子和段落,以強調所要表達的意思,或一層深入一層地表達。
隅人的文章,常用排比,從而提升了傳播效應。
在《期刊品牌建設與編輯部改革》中,有三個排比段,“我的準備之一,……”,“我的準備之二,……”,“我的準備之三,……”。其意既并列,更遞進,一層一個角度,一層一個側面,一層比一層接近本質,從而盡可能豐富地表達了他對品牌的理解?!段疑钌罾斫狻肥窃谌齺喺搲系难葜v,三個排比段“我深深理解”,肯定了萬方的創(chuàng)業(yè)思路,支持云服務的分析和設想,鼓勵要排除風險,度過危機,給知識的數字化服務以希望,有一氣呵成而全盤托出之勢?!冻鞘信c閱讀》是在出版業(yè)界圖書訂貨會上的致辭,他的三個排比段:“會閱讀的城市是思考、探索、鉆研,會用功的城市。”“會閱讀的城市是科學、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會發(fā)展的城市?!薄皶喿x的城市是快樂、愉悅、健康、幸福,會生活的城市?!卑验喿x與城市文明的關系分析得淋漓盡致,盡顯慷慨。
隅人所用的排比句似乎更多,其傳播效應也更明顯。在《期刊品牌建設與編輯部改革》中,論及編輯隊伍與期刊品牌,他說:“有沒有好的隊伍,有沒有好的機制,有沒有品位、品質、品格,讓目標讀者更多地品評、品味、品用,形成沒形成膾炙人口的品牌,是不是成為了名牌,都很重要?!币馑夹巾敚馑笺@行見底。在《再答瑪麗亞》中,隅人對瑪麗亞的探索態(tài)度是肯定的,他說:“如果西方學界主流學者都能像您這樣深入,深入腹地,深入民眾,深入問題的本源,深入觀察研究一些帶有根本性、傾向性的問題,那種簡單的解釋、認識和認知是會有變化的。”這是何等流暢,何等犀利。在《春風已度玉門關》中,他的五個排比句“出乎我意料”,對中國知網的系統(tǒng)工程和平臺集成、整體規(guī)模和實力提升、戰(zhàn)略思考和前瞻謀劃、知識元分析和應用、敬業(yè)精神和不斷探索,作了全面而細致地評價、激賞。假設不用此五個排比句,效果會怎么樣呢?
排比常見,不過像隅人這樣在文章中星布而閃爍,并產生強烈印象的,并不常見。它產生的傳播效應也顯然是強烈的,并不一般的。
表達之與名人名言,延伸了傳播效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智在善于用之。名人名言,就像他山之石,用得合適,便有助于自己的表達。隅人其書,多用名人名言,是所謂的“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出版業(yè)數字化轉型:我們要準備什么?》一文,論及數字化轉型,便引用了王選的話“我想,真正的成功還是要有積累和有絕招”,目的在于表達隅人自己的觀點:建立和強化創(chuàng)新思維,才能實現出版業(yè)數字化轉型。
《從怎么看到怎么辦》一文,論及科學技術對文化的影響,論及工具的反作用,引用了美國作家尼爾拉斯·卡爾的話:“工具用得越多,工具的形成和功能對我們本身的影響就越大。”接著又引用約翰·卡爾金在1967年的話:“我們塑造工具,以后工具又塑造我們。”論證省力,而受眾信服。
《科技期刊改革發(fā)展中的三重憂慮》一文,論及編輯必須超越科學門類,成為通識之才。對此觀點的表達,他引用了愛因斯坦的話、普賴斯的話、森伯格的話和莫蘭的話,反復論證“分工越細,編輯越要有綜合選擇的能力”。
這些名人名言的引用,不但有助于表達,而且也增加了文本的感染力、疏朗性,延伸了傳播效應,形成持久傳播。
語言表達是人類的天賦,它也隨著人類的進化而發(fā)展。不過對傳播效應的追求,顯然是教育者、文學家、思想家和布道者——所有從事精神活動的知識分子的事情。在這一方面,人類已經有很多的經驗,我想,隅人一定是動了腦子,并善于吸收的,否則怎么能有如此特點,以重視文本的傳播效應呢?
隅人的文本不可能脫離其職業(yè)和身份的影響。相反,它必須受一定思想的約束。然而他的思想實在是活躍的,往往會冒出新穎性和啟發(fā)性的觀點。他說:“一定階段的社會理想不是人類把握歷史的全部過程、所有方面,不是社會意識的全部構成,不充滿人類認識社會的全部時空……”他說:“美國夢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他認為美國夢也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漸改變的。他說:“拒絕閱讀的社會,拒絕圖書的社會形態(tài)是短命的,文化的延續(xù)遠比經濟發(fā)展、社會建設的延續(xù)更有韌性和生命力,拒絕文化、拒絕閱讀很可能是一個時代、一種生活生存形態(tài)結束的信號?!彼麑σ粋€英國傳教士李根摩太有很得體的評價,指出這個傳教士在山西建立的出版機構,其規(guī)模在1891年至1915年之間,是中國最大的,也是圖書行銷最廣和影響最遠的,這個傳教士自費購買科學實驗設備、自修科學技術知識,對中國的官紳宣講哥白尼學說、化學之奧秘、蒸汽機的原理及如何造福人類,并演示電力的形成。他贊頌這個傳教士盡心盡力,他說:“他太‘白求恩了……”如此觀點和態(tài)度具有學者的嚴謹性、科學性、實事求是,難能可貴,確實是可敬的。
(朱鴻,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