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青瑜
大凡中國人,一般都踢過毽子。初學者上下踢,腳一拐,把毽子踢飛到房頂上,不算什么稀罕事。而巧能者卻能將一枚小小的毽子粘在腳間,繞前繞后、忽高忽低,毽子始終被掌控于腳上,花樣層出不窮,如演雜技。也就是說,踢毽子不但是一項熟能生巧的游戲,也是一項比體力的民間運動項目。
記得小時候,我一口氣能踢出近20種花樣,可在小伙伴中仍不算能者。小伙伴中有一個叫靈的姑娘,一口氣能踢近200下。據(jù)傳,唐朝有一位比靈還會踢毽子的高僧,能在井欄上踢。只是這種高難度的踢法,已經(jīng)超出民間玩法,進入雜技之列。
踢毽子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體育游戲,屬于百戲的一種。清朝的翟顥在《通谷編》中說到過毽子:“毽,拋足之戲具也?!彼稳烁叱性凇妒挛锛o原》中又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蹴鞠指的是另一種游戲——類似于踢沙包,而不是毽子,但不能否認這三項活動屬同一母系。不管是蹴鞠衍生了沙包和毽子,還是毽子和沙包衍生了蹴鞠,其歷史之長之遠,足以讓人感嘆。
毽子分毽鉈和毽羽。毽鉈一般多由圓形且中間帶眼的鉛、錫、鐵片和銅錢制成。只是在我小時候,銅錢已屬稀有之物,再加上銅錢薄、易踢爛,大人一般舍不得拿出來讓孩子做毽子用。沒有銅錢,我和小伙伴就去西街機械廠里撿廢棄的螺絲帽做墊子。螺絲帽是鐵的,比銅錢厚,做墊子踢不爛,腳感又好。毽羽一般是用雞毛做。但螺絲帽墊子不易用雞毛做羽:一是它不易立毛;二是它中間的孔大,需填很多雞尾上的羽毛,宰殺一只公雞也不一定夠。我做毽子一般不用雞毛,而是找來母親用完的裝洗衣粉的塑料袋,將其洗干凈,剪成條狀作為毽羽,把一頭扎起來插進螺絲帽孔內,露出點兒頭,用火柴點燃露出來的塑料布,燒上片刻,朝光滑的桌面上或玻璃上一按,塑料布與螺絲帽粘在一起,毽子就做成了。其輕重,待做好后仍可繼續(xù)調理,一是加減毽鉈,二是增減毽羽??偠灾?,以腳感適應為佳。這種塑料布做成的毽羽比雞毛毽子上腳,不易翻跟斗,且浮力大、好掌控。
踢毽子是我兒時的主要娛樂活動,同學間幾乎人人書包里都有一枚毽子。每逢課間,找來幾個踢技相當?shù)耐瑢W,多則十幾人,少則兩人,對班而戲。只可惜,10分鐘實在太短,常常沒踢幾個回合就上課了。所以,放了學我們還會邊走邊踢,一直踢到家。有時候到家還沒有玩過癮,便找個空院子接著踢,直到母親的呼喚聲傳來,才意猶未盡地結束。
兒時之所以對毽子如此癡迷,是因為毽子的玩法很多?!恫栌嗫驮挕分杏涊d:“其中套數(shù)家門,凡百十種。”而清朝光緒年間,承德有一位百歲老人,竟打破歷史紀錄,踢出108種花樣,著實讓人難以想象。只可惜到我們這一代,毽子的套路和花樣已經(jīng)失傳大半,僅剩二十來種,有拐子、剪子、騙子、小偷、落腳、佛頂珠……踢毽子不但能健身強體,還能對付歹人。據(jù)說,先前少林寺僧人就曾將踢毽子作為一門正規(guī)的練功項目。
一晃我也步入中年,每次看到院子里的孩子們在踢毽子,我也隨著草草地踢幾下,只是動作笨拙,無力又單調。我這才明白,毽子多年不上腳,那些嫻熟的技藝已經(jīng)遠離腳和身子。如果靈在一旁,不知道她還能不能續(xù)寫踢毽子傳奇,讓那些不知毽子怎么玩的孩子們大開眼界。
雖然毽子的玩法已經(jīng)萎縮到幾乎失傳,可毽子仍是吸引孩子的一個重要玩具。學校旁邊的文具店,擺在門口的不只有文具,還有毽子。只可惜毽子在,技法卻遺失了。因為每一位買它的小朋友都是被它的樣子吸引,拿起來,除了上下踢,再也不會其他技法。我的小侄女也一樣,每次看到花花綠綠的毽子,總是鬧著讓我給她買一個。買來的毽子,紅羽綠鉈,不知道要比我們兒時自制的塑料毽子金“貴”多少倍,可惜小侄女不知道如何玩它。我教她幾次,她見玩法太難就不學了。
再后來,那毽子便像棄嬰一樣被扔在院子里。每次看到它,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靈,只希望她不是最后一個毽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