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穎超同志生前曾經(jīng)給周恩來同志的侄子周保章同志寫了50封信,字里行間記錄了她從學習、生活、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對晚輩的關(guān)心和愛護。其中第一封信寫于1957年2月21日,最后一封信寫于1981年6月,時間跨越了20多年。這批書信絕大部分是鄧穎超同志委托秘書張元、趙煒同志代筆,經(jīng)她審閱后寄出的。在編輯過程中,周保章同志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他寫的一些背景介紹,對幫助讀者理解書信的內(nèi)容十分有益。
《親情的記錄》一書記錄的是鄧穎超同志寫給周恩來同志的侄子周保章的50封信,由人民出版社和青島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從1957年的第一封信到1981年的最后一封信,時間跨越了20年多年。隔了半個多世紀之后,再來回讀這些拳拳親情、諄諄教誨的信,讓人不禁再一次為老一代無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的信仰堅定、克己自制、茹苦奉獻先震撼,再感佩,又追思。
本書在十八大進行新一輪改革之際,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二批活動過程中出版,對于宣傳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學習老一代的無產(chǎn)階級優(yōu)良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具有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正面積極作用。
習近平同志曾經(jīng)在某次講話中提到:“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不但要有強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人格力量集中體現(xiàn)為我們黨的優(yōu)良作風。而本書通過50封信向讀者展示了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領(lǐng)導人,備受人民愛戴的“人民勤務員”周恩來同志光照汗青的人格力量,以及清風拂面的領(lǐng)導作風。他在處理國與家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上“茍利國家生死以”,在子侄的教育問題上嚴字當頭,紀律嚴明,不搞特殊。在日常生活上艱苦樸素,克勤克儉。是目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黨和干部最好的學習楷模和榜樣。
本書由官方權(quán)威機構(gòu)——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編著,該編研部為中央文獻研究室的內(nèi)設(shè)部門,專門編輯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老一代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著作,撰寫他們的年譜、傳記,并研究他們的思想、生平。本書的出版將是鄧穎超家書的首次面世,這不僅能夠還原歷史,而且還能加深大家對鄧穎超的認識和了解,為鄧穎超研究提供歷史資料,是一份珍貴的史學材料。
本書中的50封信同時也展現(xiàn)了周恩來、鄧穎超老一輩的家風教育。對比當前官二代、富二代的拼爹時代,應該引起社會的反思:究竟什么是留給孩子的財富?什么是家風?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周恩來官高至一國總理,他沒有為周家后代留下一分錢的財富,在上學、就業(yè)、生活中方方面沒有利用職權(quán)為其提供任何的便利,在黨性紀律要求方面對待子侄近乎嚴苛。他不要求子侄當官,子侄基本都在基層工作。但是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到他老人家對家庭后代做出的艱苦樸素、嚴格自律、克勤克儉的人格示范,以及在其人生道路上的關(guān)鍵的方向指引、正確的思想啟發(fā)、溫暖的心靈關(guān)懷卻是讓后代千金難買,受益終生的寶貴財富。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教育思想直抵目前家庭教育的沉疴頑疾,本書也是整肅家風、提升家規(guī)的紅寶書。
整本書行文都是家常話,讀起來情沛意摯,充滿溫情,不僅是對情感的澆灌,更是對心靈的洗禮和蕩滌。作者為了讓讀者更清楚更了解當時社會的情況,以便于更深層次了解鄧穎超同志對其的款款深情和舐犢之愛,特意在每封信結(jié)束后都加上了通信的背景,對信件進行補充說明。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有些是第一次披露,更增加了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