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軍
現(xiàn)在為相機配置一款變焦鏡頭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選擇定焦鏡頭反而顯得另類。而在55年前,拍照的人只能使用定焦鏡頭,因為那時世界上第一款用于攝影的變焦鏡頭還沒有問世。那么,到底是誰開創(chuàng)了變焦鏡頭的先河?很多人都以為,此君是美國的弗蘭克·巴克博士,因為他是變焦鏡頭發(fā)明者,然而也有人并不認可這種說法。本文以變焦鏡頭的發(fā)明為引子,主要介紹“變焦鏡頭之父”弗蘭克·巴克在美國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以及他與愛因斯坦的友誼。
誰發(fā)明了變焦鏡頭?
多數(shù)史料顯示,變焦鏡頭的發(fā)明者是被譽為“變焦鏡頭之父”(Father of The Zoom Lens)的弗蘭克·巴克博士(Dr. Frank Gerhard Back),因為他在1959年為名為“Bessamatic”的福倫達135單反相機設(shè)計了Voigtlander-Zoomar 36-82mm f/2.8鏡頭,這是世上最早的攝影用變焦鏡頭。在這款變焦鏡頭前口外側(cè),不僅有福倫達的德文名稱“Voigtl?nder”,還有弗蘭克·巴克的注冊公司名稱“Zoomar”(祖馬爾)。除了福倫達變焦鏡頭上一直使用“Zoomar”標志外,其他品牌的變焦鏡頭上通常會有“Zoom”(變焦)標志,因此很多人推測,“Zoom”一詞就來源于“Zoomar”,是后者的縮寫。
不過,英國學者尼克·豪爾(Nick Hall)在他的《變焦鏡頭的歷史》一文中闡述:弗蘭克·巴克并不是變焦鏡頭的發(fā)明者,“Zoom”一詞也并非來自于弗蘭克·巴克的公司名稱“Zoomar”。
查英漢詞典可知,“Zoom”一詞有“嗡嗡作響”、“急速上升”以及“變焦”等幾種解釋。那么,攝影鏡頭的“變焦”之意,到底是從“嗡嗡作響”和“急速上升”引申而來,還是弗蘭克·巴克的“Zoomar”縮寫呢?
英國皇家學會檔案記載,早在法國人達蓋爾(Louis Jacques Mand Daguerre)的攝影術(shù)公布之前,英國數(shù)學家彼得·巴洛(Peter Barlow)就向英國皇家學會提出了“變焦”望遠鏡的構(gòu)想。巴洛先生的設(shè)想是:在伸縮式望遠鏡的目鏡組內(nèi)加上一塊負透鏡,使加長的透鏡可以調(diào)節(jié),從而能夠以任意的比例改變其放大倍數(shù),甚至“無須使透鏡離開眼睛或使視線離開所觀察的目標”。
到了1850年代,意大利人伊戈納吉奧(Ignazio)就制作出“巴洛式”望遠鏡,并用之研究日食。后來一些人根據(jù)巴洛的構(gòu)想不斷嘗試設(shè)計能“變焦”的鏡頭。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光學家查爾斯·艾倫(Clile C. Allen)的實驗終于有了成果,他因此還在1902年獲得了變焦鏡頭的發(fā)明專利。艾倫在兩片固定鏡片之間加入一塊活動鏡片。使用時,當活動鏡片遠離前鏡片時,會使焦距縮短;相反,當向另一方向移動時就使焦距增大。在最短和最長的位置上,影像可以得到“補償”,即焦點保持相同。在中間位置時,焦點雖有所偏移,但是,只要使用較小的光圈,這種偏移還是可以接受的。
在德國有人說,世界上最早成型并得到應(yīng)用的變焦鏡頭,是德國光學家赫爾穆特·紐曼(Helmut Newman)于1932年為西門子公司16毫米電影機設(shè)計的25-80mm f/2.8鏡頭。
不過英國人卻認為,赫爾穆特的變焦鏡頭只是傳說,無從可考,1932年,英國的泰勒-霍普森(Taylor & Hobson)公司從英國庫克(Cooke)公司定制了一款變焦鏡頭,這才是世界上最早實用化的變焦鏡頭。
美國人既不同意德國人的說法,也不認可英國人的觀點。美國人說,美國貝爾-豪威爾公司(Bell & Howell)的電影機也在1932年用上了一款Cooke Varo 40-120mm變焦鏡頭,但這些都不是最早的變焦鏡頭,因為早在1920年代,約瑟夫·沃克(Joseph B. Walker)就為派拉蒙影業(yè)開發(fā)出變焦鏡頭。其確切證據(jù)就是:美國電影史上首位艷星克拉拉·鮑(Clara Bow)主演的電影《It》,就有了變焦鏡頭的推拉效果,這部電影公映于1927年。
無論誰是誰非,變焦鏡頭于1930年前后開始進入實用階段卻是事實。不過,在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變焦鏡頭的生產(chǎn)成本很高且光學質(zhì)量遠低于定焦鏡頭。另外,變焦鏡頭的鏡片數(shù)量比定焦鏡頭多得多,在缺乏鍍膜的情況下,由多達十余枚鏡片組成的變焦鏡頭反光率很高而透光率很低。因此,早期的變焦鏡頭實際使用效果很差。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上述變焦鏡頭的實踐也隨之灰飛煙滅。
變焦鏡頭時代的真正開啟,發(fā)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也就是電視開始興盛時代。此時從奧地利移民到美國的弗蘭克·巴克看到電視的廣闊前景后,放棄了自己正在主攻的內(nèi)窺鏡技術(shù)研究,專心為美國廣播公司開發(fā)變焦鏡頭。弗蘭克·巴克對自己的鏡頭“變焦”理想頗為得意,他將英文單詞“Zoom”后面加上“ar”,為他設(shè)計的變焦鏡頭(包括公司名稱)起名為“Zoomar”,從而將英文“Zoom”一詞的“急速上升”原意引申為“鏡頭之變焦”。后來,祖馬爾公司也生產(chǎn)定焦鏡頭、折反鏡頭以及其他光學產(chǎn)品,不過所有的產(chǎn)品都叫“Zoomar”。
弗蘭克·巴克發(fā)明的第一款變焦鏡頭是Zoomar Variofocal 17-53mm f/2.9,他后來將其發(fā)展成“17-53mm+35-106mm”變焦鏡頭套裝,并申請了專利。1946年,在派拉蒙影業(yè)拍攝的新聞短片中,弗蘭克·巴克的變焦鏡頭得到了應(yīng)用。不過,“Zoomar”鏡頭真正揚名發(fā)生在1947年。是年,美國廣播公司在棒球和美式橄欖球的電視轉(zhuǎn)播中,一些畫面采用了變焦鏡頭的“推拉”效果,讓觀眾覺得特別新鮮。隨著電視在全球的普及以及美國文化對西歐和東洋的“入侵”,祖馬爾公司生產(chǎn)的變焦鏡頭逐漸引起更廣范圍的關(guān)注。
1958年,聯(lián)邦德國的福倫達公司在開發(fā)自家第一款單反相機Bessamatic時,希望為它生產(chǎn)一款能夠變焦的鏡頭,公司方面想到了美國的弗蘭克·巴克博士。這個時候,鏡頭的鍍膜技術(shù)已經(jīng)較為成熟,鍍膜后的鏡片反光率已經(jīng)大幅度降低—盡管當時還是單層鍍膜—這為變焦鏡頭明顯改善整體透光性能提供了可能。endprint
弗蘭克·巴克根據(jù)福倫達公司的要求,設(shè)計出了一款變焦范圍是36-82mm、光圈為恒定f/2.8的變焦鏡頭。在鏡頭11組14片的光學結(jié)構(gòu)中,專門有一組鏡片用來補償變焦所造成的焦點偏移(光學補償法)。這款鏡頭最終委托給德國慕尼黑的海因茨·基爾菲特(Heinz Kilfitt)光學工廠代工,并于1959年實現(xiàn)量產(chǎn)。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攝影用的變焦鏡頭,全稱是“Voigtlander-Zoomar 36-82mm f/2.8”?!癦oomar”在這里既代表了祖馬爾公司,也表示它是一款變焦鏡頭。福倫達公司后來委托威達、圖麗、秀麗等廠商代工了幾款“Zoomar”標志的鏡頭,如Voigtlander Apo-Zoomar 28-210mm f/4.2-6.5 VMV、Voigtlander Color-Zoomar MC 35-135mm f/4-4.5 Macro、Voigtlander Color-Zoomar MC 80-200mm f/4,不過這幾款鏡頭的“Zoomar”僅僅代表“變焦”之意,實際與弗蘭克·巴克的祖馬爾公司無關(guān)。
除了得到祖馬爾公司授權(quán)的福倫達公司外,其他公司開發(fā)出變焦鏡頭后自然不能使用弗蘭克·巴克已經(jīng)注冊的“Zoomar”來表示變焦,于是就直接用英文單詞“Zoom”表示“變焦”。
雖說彼得·巴洛、查爾斯·艾倫等人對于變焦鏡頭的探索與實踐都比弗蘭克·巴克早得多,但是他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限,并沒有得到“變焦鏡頭之父”的美稱。在中外攝影正史和野史上,“變焦鏡頭之父”的頭冠還是實實在在地落在了弗蘭克·巴克的腦袋上。
無論英國的尼克·豪爾,又或是其他嚴肅的學者,想法設(shè)法搬掉這頂頭冠最終都無可奈何,誰讓攝影發(fā)燒友人多勢眾呢!正是因為弗蘭克·巴克為照相機鏡頭的“變焦”開了先河,從此才有了尼康、佳能、賓得、美能達、適馬等廠家諸多經(jīng)典變焦鏡頭的問世。
“變焦鏡頭之父”的美國夢
“變焦鏡頭之父” 弗蘭克·巴克,于1902年8月25日出生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并在那里讀完了中學。1925年,弗蘭克·巴克開始攻讀博士學位。1931年,他成為一名工程師。1938年3月15日,弗蘭克·巴克的祖國奧地利被納粹德國吞并,弗蘭克·巴克在半年后離開維也納移居法國;1939年夏天,弗蘭克·巴克在德國入侵法國之前又移民到了美國。從時間點推測,弗蘭克·巴克應(yīng)該是一名猶太人,他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及時離開了納粹的勢力范圍,從而躲過了迫害。初到美國后,弗蘭克·巴克以工程師的身份在幾家公司打過工,還銷售過他發(fā)明的內(nèi)窺鏡。1944年,他成立了自己的“研究與發(fā)展實驗室”。
1945年,他又成立了祖馬爾實驗室(The Laboratories of Zoomar),即祖馬爾公司,并擔任總裁和首席工程師。從祖馬爾實驗室的簡介以及祖馬爾公司的工作書等資料來看,弗蘭克·巴克當時有一個很大的夢想。他認為:盡管歐洲的德國、英國和法國在光學方面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并且在攝影鏡頭的制造方面也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但是二次大戰(zhàn)給歐洲帶來極大破壞,同時造成大量人才流失,攝影鏡頭的未來一定屬于蒸蒸日上的美國,而變焦鏡頭也必將取代定焦鏡頭的主流地位。
1966年10月,弗蘭克·巴克聽說他的德國老朋友海因茨·基爾菲特想賣掉工廠后退休,于是帶人訪問了這家位于慕尼黑市南郊伊薩爾河畔的光學工廠,并順利完成收購。弗蘭克·巴克將兼并后的“Heinz Kilfitt”工廠及產(chǎn)品改名為“Zoomar-Kilfitt”;1968年,又將其更名為“Zoomar”。此后,基爾菲特眾多的經(jīng)典鏡頭就正式成為祖馬爾公司的一部分,其中最著名的當屬Zoomar(Kilfitt)90mm f/2.8 Macro鏡頭。
弗蘭克·巴克一些重要發(fā)明的合作者是他的妹夫赫伯特·洛文(Herbert Lowen)。在他們的眾多發(fā)明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攝影用變焦鏡頭—Voigtlander-Zoomar 36-82mm f/2.8。不過,弗蘭克·巴克和他的團隊還有過很多驚人的發(fā)明制造但鮮為人知。1972年,祖馬爾公司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專業(yè)微距變焦鏡頭—Zoomar 50-125mm f/4 Macro。四年后,威達公司才開發(fā)出世界上第二款微距變焦鏡頭Vivitar Series 1 90-180mm f/4.5 Macro,尼康公司的Nikkor AF 70-180mm f/4.5-5.6 Macro按時間順序只能當老三。1970年代初,祖馬爾公司還曾研發(fā)過一款Zoomar 85-170mm f/2.8 Macro大光圈微距變焦鏡頭,但該鏡頭并未真正上市。
1975年,祖馬爾公司還專門為中畫幅相機和70毫米電影機開發(fā)了Zoomar 170-320mm f/4變焦鏡頭。從規(guī)格上看,它確實比施耐德公司為哈蘇、祿來等中畫幅相機開發(fā)的Schneider-Kreuznach Variogon 140-280mm f/5.6厲害多了。另外,看到Zoomar Zoomatar 180mm f/1.3和Zoomar Zoomatar 240mm f/1.3這兩款鏡頭的名稱后,估計當今所有大光圈鏡頭的設(shè)計師都會迅速收起驕傲的神情。不過,這些超大光圈的鏡頭只能證明弗蘭克·巴克的雄心壯志,真正能夠為公司帶來利潤的主要還是電視攝影鏡頭以及夜視儀等監(jiān)視產(chǎn)品。祖馬爾公司另外一大產(chǎn)品系列是折反鏡頭,這種產(chǎn)品主要用在電影、電視和天體觀測等領(lǐng)域,也有一些為照相機開發(fā)的型號。
后來,事情的發(fā)展并沒有如弗蘭克·巴克所愿,世界攝影鏡頭的中心并沒有從歐洲轉(zhuǎn)移到美國,而是從西洋轉(zhuǎn)移到了東洋。在日本攝影和攝像器材廠商的強大生產(chǎn)力面前,弗蘭克·巴克的祖馬爾公司也像其他歐美廠商一樣,成了弱勢群體中的一員,并最終在1970年代后期被迫退出了民用產(chǎn)品領(lǐng)域的競爭。弗蘭克·巴克博士也懷著未盡之夢,退休了。endprint
弗蘭克·巴克隨后從美國東海岸的紐約長島搬到西海岸的圣地亞哥(San Diego)。在圣地亞哥市郊的一棟別墅里,“變焦鏡頭之父”度過了他最后的時光。弗蘭克·巴克無論搬到哪里都會攜帶著他那些最珍貴的資料,直至1983年7月6日辭世。這些資料記載了他早年的夢想,同時也承載著他對一位摯友的承諾。弗蘭克·巴克的遺物大部分珍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曼德維爾特殊收藏圖書館(Mandeville Special Collections Library),還有一些資料散落到收藏者手中。
弗蘭克·巴克去世后,他的妹妹伊麗莎白·洛文(Elizabeth Lowen)想到一個方法紀念她這位出色的哥哥—出資設(shè)立“弗蘭克·巴克博士工程學獎學金”(Dr. Frank G. Back Engineering Fellowship),以獎勵雅各布學校(Jacobs School)出色的研究生。
據(jù)伊麗莎白·洛文介紹,她的哥哥弗蘭克·巴克除了“變焦鏡頭之父”這一桂冠外,還有諸多顯赫事跡:1940年代,研發(fā)現(xiàn)代胃窺鏡;1969年7月16日,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使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機拍攝了同伴奧爾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這款特殊相機的設(shè)計者之一就是弗蘭克·巴克……
“變焦鏡頭之父” 在31年前就離我們而去,不過他在紐約長島上的祖馬爾工廠和慕尼黑伊薩爾河畔工廠的主體建筑至今還保持原樣—“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
地球有一個圍繞它的光環(huán)嗎?
弗蘭克·巴克一生最重要的朋友就是“世紀偉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博士(Dr. Albert Einstein)。兩位博士成為密友首先源于他們有著共同的經(jīng)歷:他們是奧地利維也納老鄉(xiāng),且都在1930年代為躲避納粹迫害輾轉(zhuǎn)來到美國。不過更重要的是:弗蘭克·巴克本身也是一位天文愛好者,并且他的祖馬爾實驗室能夠制造用于天體觀測的超長焦距鏡頭,這讓他與愛因斯坦關(guān)于“相對論” 有了許多共同語言。或許是因為生產(chǎn)出超長焦鏡頭才讓弗蘭克·巴克產(chǎn)生了天文愛好,也可能是因為認識愛因斯坦才讓他萌發(fā)了超長焦鏡頭的開發(fā)愿望。
1955年3月14日是愛因斯坦76歲生日。這天,弗蘭克·巴克為愛因斯坦舉行了生日聚會。讓弗蘭克·巴克沒有想到的是,這竟然是愛因斯坦的最后一個生日。在這個生日聚會上,兩位博士對三個多月后的那一天特別期待—在1955年6月20日,東南亞一帶將會有7分20秒的日全食觀測機會,這將是證明廣義相對論的大好時機,即觀測和拍攝星星的光線在太陽這個巨大物體的引力場中發(fā)生偏折的現(xiàn)象。弗蘭克·巴克向愛因斯坦承諾,自己將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飛赴菲律賓觀測并拍攝日食,回來后就向愛因斯坦匯報詳情。
為了拍攝這次日全食,弗蘭克·巴克早早便乘坐軍用飛機,踏上前往菲律賓群島的行程。沒想到就在他前往馬尼拉的途中,也就是1955年4月18日,他的好友愛因斯坦博士離世了。弗蘭克·巴克聞訊后悲痛不已,幾乎要打道回府,不過他還是堅持繼續(xù)下去,并于1955年6月20日成功拍攝了日全食,完成了愛因斯坦的重托。然而,他的觀測與拍攝結(jié)果又能給誰看呢?他一路的辛苦與收獲又能向誰訴說呢?弗蘭克·巴克于是出版了一本限量版的書。他在扉頁中寫著:“In Memoriam Albert Einstein”(悼念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這本書的名字更是意味深長:《Has The Earth A Ring Around It?》(地球有一個圍繞它的光環(huán)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