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并非顯赫的宰相。他并不是常出現(xiàn)在前臺,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后出謀劃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tǒng)治狀況,關(guān)系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趙普。
趙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則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士。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他15歲隨父遷居洛陽,自幼學習吏治,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預(yù)謀者、“杯酒釋兵權(quán)”的導演者,三度為相,一代名臣,從政50年,終年71歲。
策劃“陳橋驛兵變”
顯德六年,后周世宗去世,由遺孀佐幼主柴宗訓即位。當時趙匡胤執(zhí)掌護衛(wèi)皇帝之禁軍,擔任殿前都檢點要職。建隆元年春,傳聞契丹勾結(jié)北漢即將進攻后周。宰相范質(zhì)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而大軍行至開封東北四十里的要道陳橋驛時,將士托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后以杏黃龍袍加身。按法律披龍袍即謀叛,趙匡胤在既成事實面前,從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過“禪位”書而正式當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舊史記載這段歷史雖然留有蛛絲馬跡,但認為趙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愛本性是決不會從寡婦孤兒手中奪取政權(quán)的。
然而,是誰煽動部將為謀富貴而擁立新主?為什么留京守衛(wèi)之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已愿意擁立趙匡胤呢?為什么兵變前趙匡胤之弟趙匡義與掌書記趙普早已知情而不發(fā)?兵變之際又由他們枕戈待旦守護黃袍加身之趙匡胤呢?這些情況都不言而宣地說明,趙普在其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這些事是弄刀舞槍、迷信武力的將領(lǐng),包括趙匡胤在內(nèi)都計慮難周的。所以,按政變的實際作用來說,這位從滁州戰(zhàn)役時就與趙匡胤聯(lián)宗的趙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勛應(yīng)獲頭功的。
策劃“杯酒釋兵權(quán)”
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即將面對一個歷朝歷代開國都將面對的問題:重掌兵權(quán)、鞏固皇權(quán)之事。趙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將擁立,他不能采取武力解決。而趙普一再以石守信等執(zhí)掌禁軍為憂,并說細察石等皆非能統(tǒng)馭部下之將才,一旦部下也來個黃袍加身,情況就不妙了。宋太祖頗然其說,并詢以和平解決和長治久安之策,于是,趙普提出了“稍奪其權(quán)、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方針。趙匡胤一聽就合計出一整套加強君權(quán)、牽掣和削弱各方權(quán)力的政策與策略。首要的任務(wù)當然是要解決擁兵以自重的將領(lǐng)問題。
晚朝后,趙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將領(lǐng)敘敘兄弟情誼。有點醉意時,他向?qū)㈩I(lǐng)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范變亂,不及做臣下的高枕無憂。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趙匡胤又說,假如你們的部下謀富貴而起兵怎么辦?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田宅,為子孫立產(chǎn)業(yè);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皇帝與你們結(jié)為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于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quán),到地方做節(jié)度使去了,這就是“杯酒釋兵權(quán)”的歷史故事。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
才思敏捷
趙普是宋朝的開國功臣,他的功勞可以和漢朝的張良和蕭何相比,一次,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什么東西最大?”趙普沒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頭腦正在快速地思考著。他想,當然不可能是某種有形的東西了。那么,應(yīng)回作父母最大呢,還是皇帝的皇權(quán)最大呢?就在趙普還沒考慮好答案的時候,宋太祖又問道:“世界上什么東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趙普想了一會兒,回答:“世界上道理最大。”宋太祖當即拍手稱贊說:“對,對,道理是人人都要遵守的,就是我當皇帝的,也要服從道理,你回答得妙極了。”
(摘自CCTV10《百家講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