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中國大小事件一起接一起,各種信息滿天飛。政府應(yīng)對手段之一是告誡公眾:不信謠不傳謠。這話似乎沒錯。問題是,公眾如何判定某個信息是不是謠言?能夠判定并信了傳了,當(dāng)然屬信謠傳謠,是對社會和民心的擾亂,該受處罰。但若無法判定,也信了傳了,那算什么呢?
單說公共安全信息這塊,去年1月,山西長治苯胺泄漏,政府隱瞞不報,致漳河下游受苯胺污染,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居民生活受到嚴(yán)重威脅;今年4月,蘭州自來水苯超標(biāo)24小時后,政府才向公眾通報。兩起安全事件,從發(fā)生那刻起到政府遲報這段時間,在公眾中傳遞的相關(guān)信息算不算謠言?若算,那真實信息何在?真實信息被刻意并長時間隱瞞,公眾出于自保本能傳遞的信息又被視為謠言,有誰信了傳了,就要受到治安處理,這是哪家的道理?
不知那些地方政府是真傻還是裝傻,其實,在公共安全領(lǐng)域,所謂不信謠不傳謠是有條件的,即:第一時間向公眾通報真實信息。有了這個前提,謠言難產(chǎn),又何談信謠傳謠?現(xiàn)在的情況是:安全事件發(fā)生后,政府一方面隱瞞,另一方面以維穩(wěn)之名,視公眾出于互助所作的相互提醒為信謠傳謠,生生把自己不作為的成本和代價攤給了公眾。用民間話說,這不是倒打一耙嗎?
撰文/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