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就有官方快遞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边@是杜甫《過華清宮絕句》中的一句詩,講的是楊貴妃愛吃荔枝,玄宗知道后特意派人到荔枝的產地嶺南地區(qū)摘取最優(yōu)質的荔枝,快馬加鞭趕回帝都,以便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而這送荔枝的“快遞小哥”,其實是朝廷專門傳遞緊急軍情的公職人員。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展現了唐朝的“快遞”情況,但“快遞”這個行業(yè)真正出現,則要追溯到夏商之時。
夏朝時,實物傳遞已經產生,但一般都是“順路”傳遞,并沒有明確分工。到了商朝,開始有人專門有目的性地去傳遞信物,比如今天幫張家送個信,明天幫李家跑個腿,賺點小錢貼補家用,但傳遞的距離都不會太遠,依靠的交通工具也是人的雙腿。西周時期,朝廷開始有了專門負責主管郵驛快遞的官職“行夫”,并定下了快遞行業(yè)的宗旨“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這是現代快遞都很難做到的一點,而從此以后快遞也有了比較明確的分類,包括“輕車快傳”、“邊境傳書”和“急行步傳”等幾種方式。
春秋時期,“馬傳”正式出現,馬成了主要交通工具,在近距離傳遞書信時,往往使用“單騎通信”,而長距離傳遞消息則可使用“接力傳遞”。秦朝大一統(tǒng)之后,公文的傳遞又根據其緊急程度分為“急字文書”和“普通文書”這兩種,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分成了快遞與平郵,這二者的差異在于每日要求的行路里程不同。一般普通文書對快遞送達日期沒有太過苛刻的要求,快遞人員可以正常送達;而批注了“馬上飛遞”的公文,則每天行程必須達到150千米;若是批注了“十萬火急”,那行程就要更長了。
懂馬術的快遞員
漢代之后,所有的快遞都必須由快遞人員騎馬遞送,馬術從此成為了快遞員必修的課程。南北朝時的緊急公文要求快遞員每日策馬200千米,隋唐時這一數字增加到了250千米,宋代時又出現了一種更快的快遞方式——急腳遞,據《隨園筆記》中記載,最快的急腳遞可以“日行六百里”。
這600里路折合成現在的尺度大約是不到250千米的距離,雖然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點距離飛機飛上20多分鐘,開車開上兩個小時也就到了,但是在古代,快遞員可是要騎馬傳送的,而一般的快馬每個小時正常跑也就能跑個20多千米,如果一整天不間斷地跑, 12個小時也就剛剛好能跑上大概600里路。但是馬和汽車不同,汽車是有汽油就能跑,它是鋼鐵做的,不會累也不需要吃飯,但馬可不一樣,再好的馬兒那也是需要吃飯、需要休息的,因此再算上馬兒休整的時間,想跑600里路估計光是白天都不夠用。
有些人說了,古代不是動不動就有千里馬嗎?騎上千里馬日行500千米還不是小菜一碟?其實這應該算是一種對歷史的誤解。古代的計量單位與現代不同,比如周朝時一里的長度只合現代的300米左右,因此在《史記》等正史中記載的“千里馬”,說的“千里”其實也就是300多千米,時速不過30千米上下,這樣看來,歷史上所謂的能夠“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馬,速度也并非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快。
鑒于馬的速度有限,即使騎術高也不可能大幅度縮減在馬上的時間,因此只能在馬修整的時間上作文章,每到一個驛站,就在這個驛站換乘一匹休養(yǎng)好的馬,把之前跑累的馬存放在這個驛站休整,換馬不換人,這樣就能大大節(jié)約快遞的時間。但是馬是休息了,人可沒辦法休息,有些送加急快件的快遞員連跑幾天幾夜都不能睡覺,目的地一到,就直接累暈過去,這種精神真是值得現代的快遞人員學習??梢娤朐诠糯恼\個快遞的差事,那真是體力、耐力、持久力,一個都不能少。
鏢局就是私營快遞
古代官方快遞,相當于現在的國家郵政,官方快遞走的都是官道,也有官方驛站,而且傳遞的一般都是軍情等重要的東西,一般的綠林好漢、劫匪強盜絕對不會對他們下手。同時古代也有私人快遞,由于古代快遞費用極為昂貴,因此,私人快遞一般都是運送價值不菲的財物,于是它們就成了強盜們攔路打劫的目標。
這樣一來,私人的快遞就成了燙手的香餑餑,雖然這種快遞的收費一般都很高,但能不能吃得下,保證快遞能夠安全地送達,那就要看“快遞公司”的能耐了,如果接了活而不能送到,可是要按貨物的價值原價賠款的。而這能耐說白了就兩點:一是武力,你武力值高,劫匪來一個殺一個,來兩個殺一雙,估計也就沒什么人再不開眼會來劫你的快遞了;二是人脈,如果你武力上差點,但人緣好,黑白兩道都說得上話,那一般劫匪也不會找你的麻煩。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你才能在古代開一家民營的快遞公司,用當時的話來說,就是鏢局。
鏢局起源于明末清初,原來叫標行,直到清朝票號出現,才改為鏢局,這個鏢字從金從票,一眼就讓人看明白,這是用武力換銀票的地方。想在私人鏢局這個民營快遞企業(yè)里謀個差事,沒有點功夫那是絕對不行的,而且快遞員的武力值一般還與職位和收入掛鉤,最低級的叫趟子手,說白了就是見習跟班,還不能說是正式員工,接下來就是普通鏢師,再高一級,有經驗功夫也不錯的會是鏢頭,而最厲害的則是總鏢頭。
在民間傳說中,有個晚清十大高手排行榜,排行榜中有一位專精刀法的俠士,他一生行俠仗義,聲名顯赫,武藝高超,和霍元甲、黃飛鴻等著名武師齊名,他就是河北滄州的“大刀王五”王正誼。王正誼師從“雙刀”李鳳崗,早年隨師伯劉仕龍一起押鏢行走江湖,后來他又到北京的一家鏢局當鏢師。
這么干了十多年,王正誼在北京半壁街自己開了一家順源鏢局,北至山海關,南到江蘇淮安的業(yè)務都可以承接。由于順源鏢局有著規(guī)范的管理,再加上收費合理,王總鏢頭又是個仁義之人,因此鏢局很快出了名,生意也是紅紅火火。后來由于參與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抗爭,王正誼被八國聯軍槍殺,他的故事被后世人們拍成了電影,一直流傳至今。
從“大刀王五”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能在民營快遞企業(yè)中當員工的,大多都不是一般人,很多都是有著師承的練家子,沒有點武功和能耐,別想在快遞行業(yè)混出頭,不然丟了小命不說,還得害快遞公司倒貼錢給雇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