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東
【摘要】目的:探討并比較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和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急性闌尾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30例。觀察組行小切口切除術治療,對照組行傳統(tǒng)切除術治療,并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與傳統(tǒng)闌尾切除術比較,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
【關鍵詞】闌尾炎;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574.6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044-01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最常見的急腹癥,闌尾炎切除術是最確切的治療方法,且傳統(tǒng)長麥氏切口一直被視為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經(jīng)典術式,但是其長切口對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創(chuàng)傷。而近年來隨著臨床手術技術的不斷增加,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取得較滿意效果,本文比較了兩種術式在急性闌尾炎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有效術式的選擇提供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表現(xiàn)為典型轉移性右下腹痛、闌尾點壓痛以及反跳痛等,且所有患者均經(jīng)B超等檢查明確診斷,發(fā)病時間均≤48h。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4~50歲,平均年齡(34.2±6.5)歲,平均發(fā)病時間(24.3±5.1)h;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2~48歲,平均年齡(33.6±5.7)歲,平均發(fā)病時間(22.7±5.8)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發(fā)病時間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觀察組行小切口切除術治療所有患者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接近麥氏點且壓痛最明顯的部位行一長約2~3cm的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并分離肌層達到腹膜層,將腹膜外翻固定在鋪巾上。術者在直視下沿著結腸帶尋找闌尾,闌尾找到后盡可能的將其提至切口外,若闌尾與周圍組織存在粘連可先行鈍性分離粘連組織。將闌尾順行結扎闌尾系膜血管并切除,殘端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荷包縫合式包埋處理,最后選用1號絲線依次關閉腹腔。
1.2.2對照組行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即采用長麥氏切口切口長度約為5~8cm,關閉腹腔時選用4號絲線,其余手術步驟與觀察組基本一致。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觀察比較。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指標比較對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觀察組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詳見表1。
【摘要】目的:探討并比較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和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急性闌尾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30例。觀察組行小切口切除術治療,對照組行傳統(tǒng)切除術治療,并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與傳統(tǒng)闌尾切除術比較,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
【關鍵詞】闌尾炎;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574.6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044-01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最常見的急腹癥,闌尾炎切除術是最確切的治療方法,且傳統(tǒng)長麥氏切口一直被視為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經(jīng)典術式,但是其長切口對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創(chuàng)傷。而近年來隨著臨床手術技術的不斷增加,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取得較滿意效果,本文比較了兩種術式在急性闌尾炎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有效術式的選擇提供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表現(xiàn)為典型轉移性右下腹痛、闌尾點壓痛以及反跳痛等,且所有患者均經(jīng)B超等檢查明確診斷,發(fā)病時間均≤48h。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4~50歲,平均年齡(34.2±6.5)歲,平均發(fā)病時間(24.3±5.1)h;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2~48歲,平均年齡(33.6±5.7)歲,平均發(fā)病時間(22.7±5.8)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發(fā)病時間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觀察組行小切口切除術治療所有患者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接近麥氏點且壓痛最明顯的部位行一長約2~3cm的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并分離肌層達到腹膜層,將腹膜外翻固定在鋪巾上。術者在直視下沿著結腸帶尋找闌尾,闌尾找到后盡可能的將其提至切口外,若闌尾與周圍組織存在粘連可先行鈍性分離粘連組織。將闌尾順行結扎闌尾系膜血管并切除,殘端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荷包縫合式包埋處理,最后選用1號絲線依次關閉腹腔。
1.2.2對照組行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即采用長麥氏切口切口長度約為5~8cm,關閉腹腔時選用4號絲線,其余手術步驟與觀察組基本一致。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觀察比較。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指標比較對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觀察組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詳見表1。
【摘要】目的:探討并比較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和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闌尾炎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急性闌尾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30例。觀察組行小切口切除術治療,對照組行傳統(tǒng)切除術治療,并比較兩組療效。結果:觀察組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結論:與傳統(tǒng)闌尾切除術比較,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
【關鍵詞】闌尾炎;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574.6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19-0044-01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最常見的急腹癥,闌尾炎切除術是最確切的治療方法,且傳統(tǒng)長麥氏切口一直被視為治療急性闌尾炎的經(jīng)典術式,但是其長切口對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創(chuàng)傷。而近年來隨著臨床手術技術的不斷增加,小切口闌尾炎切除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且取得較滿意效果,本文比較了兩種術式在急性闌尾炎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有效術式的選擇提供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臨床癥狀均表現(xiàn)為典型轉移性右下腹痛、闌尾點壓痛以及反跳痛等,且所有患者均經(jīng)B超等檢查明確診斷,發(fā)病時間均≤48h。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4~50歲,平均年齡(34.2±6.5)歲,平均發(fā)病時間(24.3±5.1)h;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12~48歲,平均年齡(33.6±5.7)歲,平均發(fā)病時間(22.7±5.8)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發(fā)病時間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觀察組行小切口切除術治療所有患者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取平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接近麥氏點且壓痛最明顯的部位行一長約2~3cm的斜切口,依次切開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腱膜,并分離肌層達到腹膜層,將腹膜外翻固定在鋪巾上。術者在直視下沿著結腸帶尋找闌尾,闌尾找到后盡可能的將其提至切口外,若闌尾與周圍組織存在粘連可先行鈍性分離粘連組織。將闌尾順行結扎闌尾系膜血管并切除,殘端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荷包縫合式包埋處理,最后選用1號絲線依次關閉腹腔。
1.2.2對照組行傳統(tǒng)闌尾炎切除術即采用長麥氏切口切口長度約為5~8cm,關閉腹腔時選用4號絲線,其余手術步驟與觀察組基本一致。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觀察比較。
1.5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分析資料,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指標比較對兩組患者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觀察組均明顯小于對照組,且P<0.05,詳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