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東方 卜強 吳云 虞小明
【摘要】 目的 探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成兩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 分析兩組患者的病理分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①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②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在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較對照組患者有明顯減少,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前列腺癌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療效顯著, 是臨床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手術方法之一, 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 前列腺癌;病理分期;行腹腔鏡根治術;臨床療效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臨床發(fā)病率較高, 目前臨床常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且隨著腹腔鏡手術的不斷發(fā)展, 腹腔鏡根治術已逐步取代組織損傷大、術后恢復慢、并發(fā)癥多的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1]。本研究以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56~78歲, 平均年齡68.4歲;病程6個月~3年, 平均病程1.44年;腫瘤直徑2.2~6.0 cm, 平均直徑3.82 cm。對照組:年齡55~80歲, 平均年齡67.9歲;病程5個月~4年, 平均病程1.52年;腫瘤直徑2.0~5.7 cm, 平均直徑3.96 cm。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腫瘤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 患者仰臥, 全身麻醉后氣管插管, 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與肚臍之間作下腹正中腹膜外切口, 清除盆腔淋巴并送檢。將前列腺脂肪組織徹底清除以暴露恥骨前列腺韌帶、骨盆筋膜以及背深靜脈淺支并離斷, 剪斷尿道, 將前列腺和膀胱的連接部位從前方切口至黏膜, 待確認雙側輸尿管開口后分離膀胱頸后壁并切斷, 之后, 切斷輸精管游離精囊, 在尿道斷端吻合縫線, 留置盆腔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患者仰臥, 抬高盆部, 頭部放低, 雙腿分開30°, 行常規(guī)麻醉。在患者兩腿之間置入監(jiān)視器, 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作切口, 并依次將各層組織切開, 在腹膜外間隙將氣囊置入, 建立人工氣腹擴張, 并于髂前上棘內側兩橫指處、臍下兩橫指處以及腹直肌外側置入Trocar, 縫合恥骨上切口。徹底清掃盆腔淋巴結并閉孔神經(jīng)髂血管分叉處、髂外及髂內動靜脈雙側盆腔淋巴結, 并送檢。之后, 根據(jù)Montsouris七步法[2]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降低腹壓至5 mm Hg(1 mm Hg=0.133 kPa), 留置盆腔引流管[3]。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鎮(zhèn)痛、抗感染、補液等治療,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
1. 2. 2 病理檢查 所有前列腺樣本均采用蘇木素-伊紅染色切片病理檢查, 并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4]進行病理分期。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前列腺癌呼吸臨床分期情況分析 80例患者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進行病理組織檢查后,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
2. 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中, 80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在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比較對照組患者有明顯減少,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前列腺癌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療效顯著, 是臨床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手術方法之一, 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齊政. 微創(chuàng)腹腔鏡在前列腺癌根治術的臨床運用價值.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4): 477-478.
[2] Guillonneau B, Cathelineau X, Doublet JD, et al.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assessment after 550 procedures.Crlt Rev Oncol Hematol, 2002, 43(2):123-133.
[3] 葛光炬, 張志根, 余大敏, 等. 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與開放手術的比較. 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 2012, 10(5):512-514.
[4] Greene FL, Page DL, Fleming ID, et al. AJCC Cancer Staging Handbook. 6th ed. New York: Springer, 2002: 15-17.
[收稿日期:2014-06-19]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成兩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 分析兩組患者的病理分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①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②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在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較對照組患者有明顯減少,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前列腺癌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療效顯著, 是臨床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手術方法之一, 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 前列腺癌;病理分期;行腹腔鏡根治術;臨床療效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臨床發(fā)病率較高, 目前臨床常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且隨著腹腔鏡手術的不斷發(fā)展, 腹腔鏡根治術已逐步取代組織損傷大、術后恢復慢、并發(fā)癥多的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1]。本研究以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56~78歲, 平均年齡68.4歲;病程6個月~3年, 平均病程1.44年;腫瘤直徑2.2~6.0 cm, 平均直徑3.82 cm。對照組:年齡55~80歲, 平均年齡67.9歲;病程5個月~4年, 平均病程1.52年;腫瘤直徑2.0~5.7 cm, 平均直徑3.96 cm。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腫瘤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 患者仰臥, 全身麻醉后氣管插管, 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與肚臍之間作下腹正中腹膜外切口, 清除盆腔淋巴并送檢。將前列腺脂肪組織徹底清除以暴露恥骨前列腺韌帶、骨盆筋膜以及背深靜脈淺支并離斷, 剪斷尿道, 將前列腺和膀胱的連接部位從前方切口至黏膜, 待確認雙側輸尿管開口后分離膀胱頸后壁并切斷, 之后, 切斷輸精管游離精囊, 在尿道斷端吻合縫線, 留置盆腔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患者仰臥, 抬高盆部, 頭部放低, 雙腿分開30°, 行常規(guī)麻醉。在患者兩腿之間置入監(jiān)視器, 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作切口, 并依次將各層組織切開, 在腹膜外間隙將氣囊置入, 建立人工氣腹擴張, 并于髂前上棘內側兩橫指處、臍下兩橫指處以及腹直肌外側置入Trocar, 縫合恥骨上切口。徹底清掃盆腔淋巴結并閉孔神經(jīng)髂血管分叉處、髂外及髂內動靜脈雙側盆腔淋巴結, 并送檢。之后, 根據(jù)Montsouris七步法[2]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降低腹壓至5 mm Hg(1 mm Hg=0.133 kPa), 留置盆腔引流管[3]。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鎮(zhèn)痛、抗感染、補液等治療,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
1. 2. 2 病理檢查 所有前列腺樣本均采用蘇木素-伊紅染色切片病理檢查, 并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4]進行病理分期。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前列腺癌呼吸臨床分期情況分析 80例患者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進行病理組織檢查后,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
2. 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中, 80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在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比較對照組患者有明顯減少,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前列腺癌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療效顯著, 是臨床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手術方法之一, 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齊政. 微創(chuàng)腹腔鏡在前列腺癌根治術的臨床運用價值.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4): 477-478.
[2] Guillonneau B, Cathelineau X, Doublet JD, et al.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assessment after 550 procedures.Crlt Rev Oncol Hematol, 2002, 43(2):123-133.
[3] 葛光炬, 張志根, 余大敏, 等. 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與開放手術的比較. 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 2012, 10(5):512-514.
[4] Greene FL, Page DL, Fleming ID, et al. AJCC Cancer Staging Handbook. 6th ed. New York: Springer, 2002: 15-17.
[收稿日期:2014-06-19]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成兩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 分析兩組患者的病理分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 ①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②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在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較對照組患者有明顯減少,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前列腺癌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療效顯著, 是臨床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手術方法之一, 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 前列腺癌;病理分期;行腹腔鏡根治術;臨床療效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臨床發(fā)病率較高, 目前臨床常采取外科手術治療, 且隨著腹腔鏡手術的不斷發(fā)展, 腹腔鏡根治術已逐步取代組織損傷大、術后恢復慢、并發(fā)癥多的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1]。本研究以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前列腺癌病理分期及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將80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例。觀察組:年齡56~78歲, 平均年齡68.4歲;病程6個月~3年, 平均病程1.44年;腫瘤直徑2.2~6.0 cm, 平均直徑3.82 cm。對照組:年齡55~80歲, 平均年齡67.9歲;病程5個月~4年, 平均病程1.52年;腫瘤直徑2.0~5.7 cm, 平均直徑3.96 cm。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腫瘤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傳統(tǒng)開放式手術治療, 患者仰臥, 全身麻醉后氣管插管, 在恥骨聯(lián)合上方與肚臍之間作下腹正中腹膜外切口, 清除盆腔淋巴并送檢。將前列腺脂肪組織徹底清除以暴露恥骨前列腺韌帶、骨盆筋膜以及背深靜脈淺支并離斷, 剪斷尿道, 將前列腺和膀胱的連接部位從前方切口至黏膜, 待確認雙側輸尿管開口后分離膀胱頸后壁并切斷, 之后, 切斷輸精管游離精囊, 在尿道斷端吻合縫線, 留置盆腔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患者仰臥, 抬高盆部, 頭部放低, 雙腿分開30°, 行常規(guī)麻醉。在患者兩腿之間置入監(jiān)視器, 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作切口, 并依次將各層組織切開, 在腹膜外間隙將氣囊置入, 建立人工氣腹擴張, 并于髂前上棘內側兩橫指處、臍下兩橫指處以及腹直肌外側置入Trocar, 縫合恥骨上切口。徹底清掃盆腔淋巴結并閉孔神經(jīng)髂血管分叉處、髂外及髂內動靜脈雙側盆腔淋巴結, 并送檢。之后, 根據(jù)Montsouris七步法[2]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降低腹壓至5 mm Hg(1 mm Hg=0.133 kPa), 留置盆腔引流管[3]。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鎮(zhèn)痛、抗感染、補液等治療,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
1. 2. 2 病理檢查 所有前列腺樣本均采用蘇木素-伊紅染色切片病理檢查, 并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4]進行病理分期。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前列腺癌呼吸臨床分期情況分析 80例患者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進行病理組織檢查后,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
2. 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中, 80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據(jù)AJCC TNM分期標準, T1期患者36例(45%), T2期患者28例(35%), T3期患者16例(20%), T4期患者0例;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在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方面比較對照組患者有明顯減少,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根治術治療前列腺癌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患者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和預后都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療效顯著, 是臨床用于治療前列腺癌的有效手術方法之一, 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齊政. 微創(chuàng)腹腔鏡在前列腺癌根治術的臨床運用價值.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4): 477-478.
[2] Guillonneau B, Cathelineau X, Doublet JD, et al.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assessment after 550 procedures.Crlt Rev Oncol Hematol, 2002, 43(2):123-133.
[3] 葛光炬, 張志根, 余大敏, 等. 腹腔鏡前列腺癌根治術與開放手術的比較. 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 2012, 10(5):512-514.
[4] Greene FL, Page DL, Fleming ID, et al. AJCC Cancer Staging Handbook. 6th ed. New York: Springer, 2002: 15-17.
[收稿日期:2014-06-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