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我為大家挖了挖“中勢崛起”的話題。本期的《談資》呢,我將帶著大家一起去挖挖這些買手店相關話題(主要的語境還是大中華地區(qū)輻射亞洲)。全為了各位親愛的小資讀者能在茶余飯后有些新鮮的談資。還不細細品味本期小資,周末就和自己的姐妹們下午茶聊起來?
中國大陸的“買手夢”
在前些年的中國大陸,買手這樣的新鮮職位還是大眾們深覺新鮮的東西,而如今,買手培訓學校和時尚課程在中國范圍內遍地開花(當然質量和資質也是良莠不齊)。讓在歐洲這樣一個在已經(jīng)有著N年歷史并且發(fā)展的十分老練的(甚至可以說是遲暮的)“新型”購買方式讓處在亞洲的大陸眼前為之一亮,眾時尚圈外圍人士紛紛側目:“這是一塊多大的蛋糕??!”
大家其實也都知道夢想是豐滿的,現(xiàn)實卻是血淋淋又骨感的。我們的市場真的需要這么多的買手來迎合市場嗎?這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問題。一般一個大型的買手店的采購部(說白了就是買手部)也就10人左右,而且這些掌控著買手店未來市場業(yè)績的人們是否是參加一個課程就能輕松勝任的的呢?玻璃心的各位仔細想想估計也就能有一個大概的答案了。當然,我這里說的可是真正的高端買手店的買手們,不是什么全球跑收集時裝資料然后拿回來抄襲的資料收集員。
注定誕生的買手店形式
當然啦,除了這個,Mos還要和大家澄清的是買手店不止是賣時裝類東西的店子。其實買手店除了時裝類的,還有像家具類的、藝術品類的等等,尤其是在這樣的一個行業(yè)體系下,很多事物之間的功能界線還是比較模糊的。比如說像是畫廊,畫廊的主人靠自己的眼光和品味把藝術作品帶進自己的畫廊,除了開各式小型的展覽,同時也在對外銷售著一部分的藝術作品,那畫廊從某種角度來說應該也算是買手店了。當然,也有更加多元化的藝術品買手店。由于產(chǎn)品的性質,這樣的買手店注定不會成為大氣候,并且也不能進行商業(yè)推廣。因為,藝術品的獨品性和它背后所承載的市場價值都是不可能進行大規(guī)模推廣的。
但是,時裝類的買手店就不一樣了,尤其是高級成衣和配飾都是批量生產(chǎn)的,這樣商業(yè)性指向明確的產(chǎn)業(yè)鏈也就在冥冥中注定了會通過除品牌專門店和大精品百貨,而通過買手店這樣的方式走入高端消費者的視野。
個人非常贊同這樣的說法:“買手店出現(xiàn)源于消費者對專賣店和百貨公司大眾化審美的不滿”。消費者厭倦了千篇一律的專賣店和百貨公司,希望能更快更好的用購物這樣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品味和個性。于是乎,“一站式”的買手店的形式就這樣在迎合市場空缺的情況下生根發(fā)芽了。
說白了,買手店就像是一個小集市,掌控這個集市核心走向的人們來決定最終這個小集市是以什么樣的產(chǎn)品包容姿態(tài)和定位來開門迎客。
與消費者的肉體和精神互動
既然買手店這樣的“小集市”具有自己獨到的個性,那么能否與消費者在精神層面和肉體層面雙雙產(chǎn)生共鳴,這才是買手店能否成功的關鍵。而這個卻不是一件易事兒,因為不管怎樣,這樣的市場推廣背后需要的是精準的市場導向和大量的市場調研。就像Lane Crowford早在千禧年之初就入駐中國內地,經(jīng)過6、7年就草草收場一樣,新興市場的開發(fā)需要時間和耐心,而這背后也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
你走進一家店,是不是你的風格,是不是與你能夠產(chǎn)生精神上的共鳴,讓你小鹿亂撞面紅耳赤道:“終于等到你”之類的心情。當你在上身之時,這些華服又能給你肉體上的滿足,與他們親密接觸。
每個時裝品牌有自己的DNA,有奢華、有土豪、有暗黑、有貴族,每個品牌自己就已經(jīng)承載了這樣那樣的氣質。作為一個“小集市”怎樣把自己的風格準確的傳達給消費者,靠的不光是宣傳和店鋪設計,也靠的是品牌自身的魅力和產(chǎn)品的力量。就像是你跑去參加歐洲美食節(jié),進去以后遍地的章魚小丸子,換做誰都要當場翻臉。
幾乎大部分的買手店在門口就會標注得非常清楚說:我們家引進的是哪些哪些品牌?;旧?,你一看品牌也就能夠大概知道這家店的風格是不是你可能會感興趣逛的。即使你認不得所有的牌子,哪怕找到那么一個和你有共鳴的牌子,多半你就可以走進去好好逛逛了。
品牌和買手店之間的曖昧
買手店為何能獨立存在于品牌店和精品百貨商場之外,這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談談的問題。
要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理一理這彼此的長短優(yōu)劣。
首先是品牌專門店。這對于老牌的奢侈品牌來說確實根本就不是問題,因為他們歷史悠久名氣響亮,再加上市場推力強,所以肯定是最早開闊市場的先鋒。而且尤其在大陸,老牌奢侈品儼然成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跟時尚跟先鋒之間沒有什么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而對于一些在銷售方面沒有絕對話語權的奢侈高端品牌,要直接在其他的新興市場直接開店銷售就顯得力不從心,而且前期投入十分嚇人。而新興的市場能否張開懷抱迎接這些相對而言較為冷門小眾甚至是資歷較淺的奢侈品牌,我相信任何一個這樣的品牌都不敢輕舉妄動。那么怎樣通過一定的方式介入新興市場呢--買手店。從某種角度來說呢,買手店需要這樣的品牌來凸顯自己的品味和責任感,而這些品牌也需要這樣的“冤大頭”開拓者。
精品百貨一般指的是歐美幾家大型的精品百貨,他們也通過引進各種各樣的奢侈大牌來進行商業(yè)上的運作。不過因為資金運作和自我定位的既定性,注定不能舉大旗大舉進發(fā)新興市場。
而買手店一方面要將優(yōu)秀的設計和新鮮的血液注入當?shù)氐氖袌?,一方面要達到商業(yè)目標。所以更加青睞于這樣一些比較小眾或者說在當?shù)厥袌霾荒苤苯油ㄟ^品牌專門店買到的品牌,來進行商業(yè)盈利。然而為品牌“試水”性質的風險確實是只能買手店來自行承擔。對于買手店來說,引進品牌是把雙刃劍。
從某種角度來說,買手店就像這樣一個“小集市”或者“小精品百貨”,在品牌的專門店和精品百貨的夾縫中生存,并且通過整合市場資源,逐漸逆轉為一種主流的購物方式。
對于品牌來說的話,這樣買手店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損耗,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開拓新興市場,何樂而不為?endprint
可見品牌和買手店之間曖昧關系。
買手店的規(guī)模決定一切
雖然不乏一些抱著“我要把這種個性帶給消費者”和“不是消費者來找我而是我的商品找消費者”心態(tài)的中小型買手店。但既然是一種商業(yè)模式,那么我們還是得向“錢”看,而且我在上文也為小資讀者們剖析了買手店的本質--“小型精品百貨”。那么規(guī)模就直接決定了一切,包括競爭力和長足發(fā)展的可能性。
而且,這種商業(yè)模式還有一個弊端也是小型的買手店不能承擔的,那就是積貨壓貨這樣的問題。要知道,你積壓的貨品可不是什么義烏小商品,而你面對的是單品均價過萬的奢侈品。就連目前的龍頭們如Lane Crowford、Joyce、IT都深為這個問題困擾。而通過Outlet這樣的方式來迅速甩貨,雖然能將這樣的損失盡量減少,也能一定的在某些消費者層面加強存在感,但是同時這樣的方式也是以損耗自己高端形象來作為一定的前提的。
就如市場試水一樣,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是做不到的。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買手店最多的也只是一個玩票性質,要真的做到十年如一日,這個真心不是易事。
買手店的福地
福地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市場的先決條件。買手店的福地不是歐美這樣已經(jīng)開耕了多年的市場,而是亞洲。
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可以拿來談一談,就像是有錢和時尚有品位是兩碼事兒一樣。
尤其像大陸這樣的市場你能接觸到的品牌專門店大部分都是傳統(tǒng)老牌的時裝品牌的話,而消費者們只有這樣的購買覺悟,確實是一件非常讓人遺憾的事情。買手店的出現(xiàn)就能扭轉這樣的一個局面,把小眾有格調的品牌引進大陸,以供高端消費者們消遣。如此這樣,才能全面的打開內地的時裝市場。
如果整個大陸的人都跑去排隊去買一個在歐美本土已經(jīng)大量縮水的賣肉品牌,或者是花了不菲的錢買了一個丑哭的手包。Mos個人覺得,還是很可悲的。
也正是這樣一個新興的市場讓買手店這樣的運作商業(yè)模式能夠真正靠著背后的市場而大舉開拓。然而,怎樣去引導消費者們時尚的消費,真正體現(xiàn)買手店的時尚價值也是需要耐心等待的事情。
相比之下,成熟的歐美市場就沒這樣開拓的必要。買手店的作用也只是提供一個優(yōu)雅個性的購物環(huán)境。而對于市場的作用體現(xiàn)的并不是那么大。
這方面,幾個巨頭Lane Crowford、Joyce、IT,不管他們的發(fā)家史是怎樣,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龍頭都誕生在香港這個地域和政治都極為特殊的地方。而扎根香港逐步輻射整個大中華地區(qū),都讓人們對于這些買手店充滿了期待。
而如今,IT(當然包括旗下的小it)已經(jīng)在大陸擁有了驚人的295家店,儼然一副連鎖店的勇猛姿態(tài)。而Lane Crowford也準備卷土重來。在上海重開又把觸手伸向了西南明珠--成都。而Joyce(加上Beauty店和Warehouse店)在大陸也已經(jīng)開了8家店。
如此強勁的勢頭,不禁也讓我們期待:大陸的買手店時代是不是已經(jīng)先于品牌專門店時代來臨?
“特立獨行”的力量
除了那些明著來搶錢的買手店,還有那些買手店在整個市場下就顯得比較的“特立獨行”。在本期《談資》的最后,我就帶著大家梳理一下這些不那么商業(yè)化(但本質還是引你錢包里的錢出洞)的買手店。
其實,Mos我一直覺得,有才又成功的人總是不甘寂寞的,亦或是充滿了要“走出舒服圈”的那種覺悟。所以一般來說,跨界什么的最普遍的就發(fā)生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因為他們錢多又成功。名利這種東西就是無底洞,沒有的時候就渴望著擁有,有了一塊磚就想要一屋,有了一屋就想要一城池。
川久保玲就以自己的名義開了這樣一家買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不同于其他買手店,本店的裝修風格就是比較玩味的,而且還刻意保留了市集的感覺,雖然上面掛著的都是價格不菲的時裝商品,不過這種刻意營造出的熱鬧感覺確實和買手店“集市”的本質如出一轍。而川久保玲也和IT聯(lián)手在北京三里屯開了IT Beijing Market。當然啦,不管那些細節(jié)多么透露著藝術的氣息,本質還是個賣場。
而這樣脫離奢侈感走個性路線的買手店也當然也不止這一家。
比如有營造更加藝術氛圍,里面又賣小型藝術品、家居用品裝飾品,甚至還開了咖啡館的10 Corso Como,極具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氣息的購物體驗,可謂是渾身的高冷氣質。
也有全部只攻占男裝的01 MEN。
此外還有像Shine*、Maria Luisa、Swank這樣比較中小型且又低調的買手店。
因為版面的關系,Mos本期就為大家梳理這些關于買手店的這些談資??傊?,不可否認的是,大陸的買手店市場在未來幾年內還是非常有充盈的價值的。然而買手店是否能一直穩(wěn)于這個時裝體系內,繼續(xù)與各個品牌保持這樣曖昧的關系,并且擴充自我的野心計劃。還得經(jīng)過時間和市場的考驗。
各位讀者親們,咱們下期再見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