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營
摘要:根據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選擇合理的鋼結構住宅體系——偏心支撐體系,并對不同耗能梁段長度在偏心支撐體系的抗震性能進行研究,并運用有限元分析軟件ETABS對其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可供工程設計人員參考
關鍵詞:青藏高原 偏心支撐體系 鋼結構住宅 抗震性能
引言
根據青海地區(qū)的特點,氣候干燥,這對鋼材的“濕腐蝕”具有天然的防腐作用;青海冬季時間長,不利于施工,鋼結構施工速度很快,既可保證建筑結構的工期質量,又減少了因冬季施工帶來的溫度等方面的問題;青海冬季室外氣溫低,鋼結構住宅的墻體一般選用與之配套的板材,與傳統(tǒng)的磚墻相比具有較好的保溫性能,在建筑節(jié)能方面具有良好的優(yōu)勢。依照青海地區(qū)的這些特點,應該選用施工速度快,減少濕作業(yè)的結構體系;又由于青海地區(qū)是地震多發(fā)區(qū),這樣選用抗側性能好,同時有較大承載力和較好延性的結構體系。綜合考慮多層鋼結構住宅結構體系的性能和青海地區(qū)的特點,本文采用鋼框架支撐結構體系。
1.鋼框架支撐體系的主要形式
中心支撐具有較大的側向剛度,構造相對簡單,能減小結構的水平側移,改善結構的內力分布。但在水平荷載作用下,中心支撐容易產生側向屈曲。在往復水平地震作用下,當結構的受力進入彈塑性范圍時,層間抗剪能力和結構的抗側剛度急劇下降,層間側移過度增大,最終導致結構整體失穩(wěn)破壞。因此在地震區(qū)應用時應慎重。
1.2.偏心支撐鋼框架
偏心支撐鋼框架的主要特點是每一根支撐斜桿的兩端,至少有一端與梁不在柱節(jié)點處相連。這樣支撐斜桿和柱之間或斜桿和斜桿之間就構成了一個耗能梁段。采用耗能梁段的目的是改變支撐斜桿與梁(耗能梁段)的先后屈服順序,即在罕遇地震時,一方面通過耗能梁段的非彈性變形進行耗能,另一方面是耗能梁段的剪切屈服在先(同跨的其余梁段未屈服),保護支撐斜桿部屈服或屈服在后,從而相應的延長結構抗震能力的持續(xù)時間,并達到節(jié)約鋼材的目的。因此偏心支撐框架適用于地震區(qū)的鋼結構建筑。
2 計算方法
在進行結構分析時,可采用平面抗側力結構的空間協同計算模型。當結構布置規(guī)則,質量與高度沿高度分布均勻且無扭轉效應時,可采用平面結構計算模型;當結構的平面或立面不規(guī)則,體形復雜,無法劃分成平面抗側力單元,或為筒體結構時,應采用三維空間結構計算模型。平面協同矩陣位移法:平面布置規(guī)則的框架支撐結構和框架剪力墻結構,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可以近似的簡化為平面抗側力體系,將沿主軸方向或斜交方向的所有框架合并為總框架,并將所有豎向支撐合并為總支撐,然后進行協同工作分析。
因為對框架支撐體系的房屋來說,沿房屋的橫向或縱向,各榀框架和各片豎向支撐樓板相連,形成以空間結構,在風或地震等水平荷載作用下,當樓板可視為剛性橫隔板時,在結構部發(fā)生扭轉的情況下,沿房屋橫向和縱向各榀框架和各片豎向支撐側移值相同,所以可以剛性連桿將框架和支撐連為圖 2.4a 所示的并聯體,其側移曲線為彎剪型
3 偏心支撐鋼框架的設計計算
3.1 偏心支撐鋼框架的工作原理
在中小地震作用下,所有構件處于彈性階段,此時支撐提供主要的抗側力剛度,其工作性能與中心支撐框架相似;在強烈地震下保證支撐不先發(fā)生受壓屈曲,而讓耗能梁段屈服來耗散地震能量,這時偏心支撐框架的工作性能與抗彎框架相似。
3.2與中心支撐鋼框架相比,偏心支撐鋼框架具有以下明顯優(yōu)勢:(1)能夠準確有效地控制結構在水平地震下的變位,減小層間及整體結構的側移;(2)具有較大的結構延性;(3)耗能梁段的剪切屈服起到了類似“保險絲”的作用,耗散強烈地震時過多的能量;(4)耗鋼量小,可節(jié)省 20﹪---30﹪的鋼材;(5)適用范圍小,不僅適用于高層建筑
結構,而且也用到多層建筑;(6)提供一種剛性的結構體系而不過多地耗費鋼材,具有較好的經濟性。
4.偏心支撐鋼結構住宅體系抗震性能分析
本工程是九層鋼框架偏心支撐體系住宅樓(D 型支撐,支撐一端與框架柱直接相連,另一端通過耗能梁段與框架柱相連的形式),長 39.0m,寬 21.6m,層高 3m;采用 100mm壓型鋼板組合樓蓋,鋼柱采用 Q345B 級箱型柱,鋼梁﹑支撐均采用 Q345B 級 H 型鋼,墻體材料為 ALC 板。耗能梁段長度分別為:1.25m 1m 0.75m 0.5m0.375m 及 0m(中心支撐)本工程是九層鋼框架偏心支撐體系住宅樓(D 型支撐,支撐一端與框架柱直接相連,
本算例采用靜力線性時程分析法,地震波選用埃而森特羅南北波(EICENTRO,1940),其記錄峰值加速度為 341.7Gal,時間子步 0.02s,地震持續(xù)時間 30s,結構阻尼比采用0.035,適用于Ⅱ類場地。
從 Pushover 得出的塑性鉸出現的位置及順序來看:塑性鉸首先出現在三層的支撐上,而后在支撐上和耗能梁段上逐漸出現塑性鉸,接著在三層梁上開始出現塑性鉸,逐漸向上發(fā)展,直到各層梁都出現塑性鉸,同時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形。從整體結構塑性鉸的出現和數量上觀察,支撐和耗能梁段除頂層外完全出現塑性鉸,其中支撐塑性鉸首先出現并且呈粉色狀態(tài);耗能梁段塑性鉸其次出現,并且隨著塑性鉸的出現顏色有粉色變?yōu)樗{色狀態(tài),說明支撐延遲了耗能梁段發(fā)生非線性變形的時間并且消散了更多的地震能量,減少了梁柱的非線性需求,提高了結構體系的整體抗震性能,將震害的損失減少至最低。
參考文獻:
【1】李軍 、李燕燕 、李明濤 :住宅產業(yè)化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的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1).
【2】李國強,陸燁,何天森.鋼結構在現代住宅中的應用.工程建設與設計, 2010(2):1-5
【3】孟勝國.我國鋼結構住宅產業(yè)化發(fā)展展望[J].中國住宅設施,2009(12).
【4】苗二萍.21世紀輕型鋼結構住宅在國內的發(fā)展趨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5).
【5】趙赤云,鋼結構住宅的現狀及綜合經濟效益分析[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報,2011.
【6】曹杰,郭秉山,穆丹丹 . 輕鋼結構住宅價值分析[J]. 建筑科學,2013,( 10) : 19 -22.
【7】INGASON H.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response of glass bulbsprinklers using plunge and ramp tests [J]. Fire Safety Journal,2008,24( 30) : P71 -93.
青海民族大學2014年度校級理工自然科學項目
項目編號:2014XJZ25
項目類別:青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