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多數(shù)的故意傷害罪都具有明顯的犯罪特征,方便做出判斷和定罪,但由于一些案件較為特殊或者復雜,就會使得對于犯罪人的定罪發(fā)生混淆,給案件最終的定奪帶來困難。所以,明確故意傷害罪的入罪標準,是案件最終作出準確公平的裁決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 故意傷害罪 含義 入罪標準 區(qū)分
作者簡介:蔣莉,碩士研究生,義烏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事犯罪中故意犯罪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288-02
一、前言
刑法中明確規(guī)定,故意傷害罪是犯罪人出于主觀故意的傷害行為,且對受害人造成了身體權的侵害。我國此類案件的發(fā)生率也逐年上升,這使得民眾產(chǎn)生了許多恐慌的情緒。其實,故意傷害罪可以劃分為許多不同類別進行罪行的定奪,可關鍵在于,對于故意傷害罪入罪標準會產(chǎn)生很多的混淆,其中包括不構成犯罪的類型,以及其他相似的犯罪行為。
本文首先闡述了故意傷害罪的相關含義,明確其本身的含義及特征,然后,通過與各種不同類別的行為的區(qū)分,以逐項表述故意傷害罪的入罪標準。最后,對于故意傷害罪中較為特殊的幾類行為和罪行,做出單獨的、詳細的解釋和舉例,以補充和明確故意傷害罪入罪標準的定義。
二、故意傷害罪的含義
根據(jù)我國《刑法》的第二百三十四條規(guī)定指出,由非法且故意的行為,對一方的身體權,其中包括身體、器官以及生命等其他部件,造成了損害的一系列案件,可稱為故意傷害罪。在我國近幾年的法律中,對自己故意造成的人身損害等一系列事實行為,也判定為故意傷害罪,其主要針對的是身體法益,而非受害人這一主體。在刑法中還由“身體的完整性不可侵害,人體機能不得破壞”等相關表述,意為不得對任何人身權進行暴力侵害和破壞。
1.一般來說,故意傷害罪的特點為故意的、非法的傷害行為,并且對他人進行了身體損害。其中,最首要的為是否對另一方帶來了身體傷害,包括故意對他人造成傷害的間接行為,以及慫恿或者利用他人進行犯罪的故意行為,這些都隸屬故意傷害罪的范疇。
2.故意傷害罪一定是一種非法行為,若在新的《刑訴法》、民法以及刑法中規(guī)定不構成此項罪行的行為不能定為故意傷害罪。例如,當面臨危險時人們出于害怕或者自我保護而采取的正當防衛(wèi)等,這類行為不屬于故意傷害罪的范疇。
3.一些導致他人受到重度傷害的行為,雖然是經(jīng)過受害人的同意方才發(fā)生,但如果此類行為有損國家利益或規(guī)定,應依法進行處理。
4.一些行為雖然對他人造成傷害,但其傷勢明顯較輕,如輕微皮外傷,依照刑法和民法的規(guī)定,不構成故意傷害罪名,只有那些侵犯到他人身體權,即對其身體健康與完整性、器官組織等生理機能或者是造成日常生活的困難等,方能定為故意傷害罪。
三、故意傷害罪的入罪標準
(一)故意傷害入罪行為與其他相似行為的區(qū)分
故意傷害罪一般都會與一些不構成犯罪的行為,或者是其他類相似的犯罪行為,形成混淆觀念,而這對故意傷害罪的入罪定奪會產(chǎn)生一些困難,所以,對于相似行為的區(qū)分,有利于對當事人進行準確公正的裁決。
1.故意傷害罪與不構成犯罪行為的區(qū)分。故意傷害罪需要對當事人進行刑事責任的追究,一般來說,故意傷害罪與兩類不構成犯罪的行為不易做出區(qū)分,即輕微傷害行為與毆打行為。
(1)在判定故意傷害罪時,需要區(qū)分輕傷害與輕微傷害的區(qū)別。一般來說,人們總是會忽略輕微傷害這一概念,而將一些沒有構成重傷的故意傷害行為入罪為輕傷害故意傷害罪,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在刑法中規(guī)定,除了故意傷害未遂的罪行之外,還應該存在重傷、輕傷害以及輕微傷害的區(qū)分,其中,對于輕傷害與輕微傷害的判定,直接關系到是否應當對當事人進行刑事責任的追究,也就是說,在排除受害人的重傷結果之后,當事人還面臨是否應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
對于輕微傷害和輕傷害的區(qū)分可參照以下標準:(a)造成的傷害并沒有給日常生活造成長期的不便的影響或者能自動恢復的,且只是機體表面輕微的傷害,不對身體的完整性以及器官的機能產(chǎn)生影響,此類可判定為輕微傷害;(b)輕度的生理機能受損、器官機能的障礙或者日常自理勞動能力受到影響而下降等,且無生命危險的情況,可判定為輕傷。
判定輕微傷害與輕傷害的最關鍵的因素,在于受害人受到的損害和影響是否可以依靠機體自動恢復,是否無需進行專業(yè)的醫(yī)療手術,只需要簡單的護理工作就可以得到身體康復。
(2)故意傷害罪區(qū)別于一些毆打傷害行為,對于這兩個行為的區(qū)分也是判定是否應該入罪的重要依據(jù)。之前多次提及過,故意傷害罪對受害人造成的損害,必須是對其身體機能、器官機能以及身體的完整性,也就是對身體權造成了一定的侵害。一般的毆打傷害行為雖然是故意的傷害行為,但大多數(shù)都只是對于受害人造成了輕微的皮外傷害和痛苦,并沒有造成身體權的侵害。當然,如果毆打行為對他人構成了任意一種上述故意傷害罪規(guī)定的損傷條件,則應視為故意傷害罪入罪處理。
一般的毆打行為大多是用拳腳對受害人進行捶打,造成的傷害也往往是紅腫和皮外傷,這一類行為是不符合故意傷害罪入罪標準的,應當交由相應的公安機關,依照規(guī)定的治安管理條例和處罰措施,進行行政處罰或者教育拘留。
2.故意傷害罪與過失罪的區(qū)分。故意傷害罪與過失罪存在一定的共性,即當事人對于結果均處于過失行為,若受害人最終均被宣告死亡的結果,其實際區(qū)分在于當事人是否為故意的、傷害的行為。過失罪的當事人是出于無傷害意愿的、無主觀意向的過失行為,而故意傷害罪雖然也是過失導致的但其本身對受害人是存在主觀故意傷害的意向的,且情節(jié)嚴重。這里的“故意”并非生活中的故意行為,并非一般的毆打行為那么簡單,如果是一般毆打,卻因一些因素對受害人的生命權造成侵害,則不能視為故意傷害罪入罪,因為其主觀上并沒有對此嚴重的后果有過失行為,則應該歸咎于過失罪的范疇。
3.故意傷害罪與故意殺人罪的區(qū)分。故意傷害罪依舊強調(diào)的是對人身體權的傷害,而后者則強調(diào)對他人生命權的侵害,但是,在實際案例中卻很難區(qū)分,特別是面臨既遂和未遂的情況時應特別注意。
(1)二者的主要區(qū)別為主觀“故意”的目的不一,若為侵害對方生命權,則應判定為后者,若主觀“故意”僅僅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身體權造成損害,卻無侵害生命權的目的,則應做為故意傷害罪入罪。
(2)若單純的依靠犯罪人的主觀思想來判斷則很難做出區(qū)分,因為犯罪人在陳述時會不希望受到更加嚴重的刑罰,而不會對審理者說實話,這樣一來,依照其主觀目的來判斷則會使得案件的裁決出現(xiàn)不準確以及不公平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審理人需要依照案件的客觀事實來判斷,例如案件中犯罪人使用的作案工具以及一些日常舉動等,特別注意的應該是作案工具。犯罪人對受害人進行傷害時使用的工具,若為明顯的會致人死亡的工具,則應該多數(shù)為后者的罪行。但是,在實際判案中,對此類工具的判定也很難把握,例如刀具等一些隨手可得、用途多樣、隨身可帶的工具,并不能準確的判斷犯罪人真正的目的。
另外,后者的罪行還可以按照直接和間接劃分,而對于間接的判定則更加的模糊,無法掌握和控制,其中的具體問題還得按照案件的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解決判斷措施,依照不同案件的不同特點采取解決方案。
(二)故意傷害罪入罪認定時應注意的相關問題
1.精神暴力手段對他人進行的故意傷害行為。對于一些特殊群體或弱勢群體來說,例如一些孕婦、老人、兒童以及殘疾人或心臟精神等本就較為衰弱的人群,其本身無法承受過大的壓力、恐嚇以及刺激,若當事人因此故意做出此類行為而導致其身體權遭到侵害,則也應該作為故意傷害罪入罪。此類案件的特征如下:
(1)犯罪人是處于故意的行為動機,其主觀清楚此類行為可能造成的結果和損害,也就是說,犯罪人清楚受害人的身體狀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行為發(fā)生后所收到的傷害程度。
(2)此類行為屬于精神暴力,非一般意義上的暴力行為,是非直接的、非接觸性的故意傷害行為,即犯罪人的主觀目的是故意的無形的身體、精神健康傷害。因我國刑法中尚未對恐嚇罪作出定義,所以,一般來說,若受害人并未受到任何影響生理機能的精神健康傷害,則應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2.對于他人器官、血液等生理組織的盜取行為。目前,我國多次發(fā)生受害人被盜取器官和血液的相關案例,這使得這一類罪行的判定得到許多關注。犯罪人一般是通過醫(yī)學手段和工具進行犯罪違法行為,且大多數(shù)案例都是在受害人不知情的狀況下發(fā)生的,此類案件被多數(shù)學者認為應作為故意傷害罪入罪。理由如下:
(1)器官和血液作為幫助人體基本身體機能運轉的重要組織,其不但具有醫(yī)療價值、經(jīng)濟價值,還應該是人體正常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犯罪人將受害人的此類生理組織盜走,不但破壞了受害人身體的完整性,還極大的影響到受害人的正常生理機能的運作,甚至有可能侵害到受害人的生命權,這給受害人各方面的身體健康都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2)犯罪人在進行此行為時,是清楚會給受害人帶來怎樣的后果的,也非常明白這會給受害人帶來怎樣的身體健康的損害,但與此同時,犯罪人并沒有因為這一后果而放棄此行為,這就造成了案件結果的故意性,以及犯罪人本身對受害人身體權侵害的故意性。也就是說,此行為屬于故意詐騙傷害行為,犯罪人已經(jīng)構成了主觀故意傷害的事實,符合故意傷害罪的定罪標準,且作為罪行惡劣、嚴重的故意傷害罪入罪。
3.利用疾病傳播對他人進行故意傷害的行為。目前已經(jīng)有許多國家對于此類行為作出了明確的入罪規(guī)定,如臺灣刑法中對梅毒、麻風病、花柳病的規(guī)定。此類行為一般是犯罪人通過惡性傳播傳染性疾病或病毒,故意對他人的身體健康、生理機能、器官功能、身體的完整性,甚至是生命安危產(chǎn)生損害和威脅。這一行為的受害人可能不僅僅是犯罪人所針對的受害人,還可能會侵害到公眾的身體健康等權益。
在我國,之前的想刑法中并沒有涉及到相關的罪行規(guī)定,而在新的刑法中則針對黃賭毒事件作出了有關傳播性病罪的明確規(guī)定,以此改造社會不良風氣,并遏制此類犯罪行為,為公眾的安全性提供相應的防范和保障。據(jù)臺灣地區(qū)的刑法規(guī)定,一旦犯罪人患有此病卻故意隱瞞,從而導致受害人受到上述規(guī)定的損害,即可視為故意傷害罪入罪,并且依照受害人的情況是否嚴重來作出相應裁決。
這一犯罪行為要求犯罪人必須是針對特定的受害人,若犯罪人的受害人為不定的人群,或者傳播的是會引發(fā)公眾安全的一類疾病,那么就不屬于故意傷害罪的范疇,而應按照危害公眾安全的罪行定奪。
參考文獻:
[1]游偉主編.刑法改革與刑事司法新課題.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鄭澤善.故意傷害罪新論.法學論壇.2012 (1).
[3]王慧玲.故意傷害罪認定及量刑中若干問題探究.華東政法大學.2010.
[4]段長寅.論故意傷害罪的司法認定和量刑.中國政法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