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升煙
“OK”誕生于19世紀(jì)的縮寫潮中,當(dāng)時那些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喜歡故意拼錯單詞并把它縮寫,以起到幽默的效果。比如,把“No use”(沒有用處)寫成“KY”(know yuse)。
美國詞源學(xué)家艾倫·沃克·里德認(rèn)為,OK的歷史其實始于1839年。當(dāng)時《波士頓早報》的編輯們在稿子上簽字時,會用“OK”或“ollkorrect”來表示“完全正確”(all correct)。同年3月23日,“OK”出現(xiàn)在《波士頓早報》的一篇文章中。
促成“OK”一詞迅速走紅的是馬丁·凡·布倫。1840年,紐約州金德胡克的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馬丁·凡·布倫,將出生地紐約的老金德胡克(Old Kinderhoek)的頭兩個字母“OK”作為競選口號,意思是“競選成功”。當(dāng)年有一篇社論,對此作了以下評論:可怕的字母,不僅對于說明馬丁·凡·布倫的出生地紐約州的金德胡克很重要,而且它還是近期所舉行大選的民主黨頗具號召力的政治宣傳口號……這篇社論,使“OK”從此名聲大震。
在維基百科中,關(guān)于“OK”的出處,有二十多種解釋。有一種說法是,“OK”最初是美國鐵路扳道工人的用語。當(dāng)班時,如果鐵路上一切正常,工人就說聲“Allcorrect”。由于“All”音接近“O”,“correct”音接近“K”,為了方便,工人們就直呼“OK”。
“OK”之所以流行了一個多世紀(jì),是它的與眾不同:單詞清晰、發(fā)音簡單。
2014年3月23日,“OK”迎來了它175歲的生日。這天,美國《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等媒體都為“OK”刊登了“慶生”文章:《“OK”已被世人使用了175年,是全球使用頻率最高、最通用的詞語》。
一川摘自《知識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