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唯唯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論丹尼爾·布爾斯廷的“假事件”及“傳媒假事件”現(xiàn)象
熊唯唯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本文在丹尼爾·布爾斯廷提出的“假事件”概念的基礎(chǔ)上,展開對全媒體時代之下的“傳媒假事件”進行論述,“傳媒假事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消息源與報道者重合、隱藏的動機、導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曖昧的真實。最大限度地接近新聞?wù)鎸?、報道新聞?wù)鎸嵰约坝肋h捍衛(wèi)新聞?wù)鎸嵤敲襟w和新聞記者不變的職責,也是永遠要堅持的職業(yè)理念和精神。
新聞;傳媒假事件;職業(yè)理念
新聞?wù)鎸嵤鞘录恼嫦啵欢嫦嗖粫谌魏吻闆r下客觀地呈現(xiàn)。如果把真實看作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那么此過程是復雜的,亦或是有時候出現(xiàn)相互矛盾的狀態(tài)。尋找事件的真相,往往是一場對話,因為具體新聞的真實,只能表現(xiàn)為一個認識過程。事件的真相本身在發(fā)展,人腦意識對事實的主觀認識也在發(fā)展,認識到何種程度,關(guān)于事實的認識才能真實到何種程度。因而,“新聞?wù)鎸崱彼蟮臏蚀_,是一個求真的過程,需要傳媒與受眾、事件源和記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美國歷史學家丹尼爾·布爾斯廷提出“假事件”一詞,他將“假事件”界定為經(jīng)過設(shè)計而刻意制造出來的新聞。
全媒體時代,信息獲取的渠道是全方位的。這對于傳統(tǒng)媒介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因為我們既可以從中獲取更豐富而及時的新聞信息,也可能遭遇更多的虛假信息源。如今新聞源制造假新聞蒙騙記者,也是一種新情況。記者與新聞源主體之間的矛盾,是新聞傳播活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對于記者們難以親自觀察的新聞事實,或在新聞事實本身很復雜很專業(yè)的時候,記者對信息源的依賴程度很高,需要為此承擔職業(yè)風險。有一些被采訪者出于具體的目的,也會利用記者。例如2013年6月26日安徽太和縣一臨產(chǎn)孕婦自稱到醫(yī)院檢查后被人迷倒,十多小時后在異地醒來時,發(fā)現(xiàn)腹中胎兒已被取走。6月29日上午開始,這則網(wǎng)絡(luò)爆料引發(fā)極大關(guān)注。6月30日,太和縣警方證實,這其實是該女子滑某一場自導自演的鬧劇,該女子將被行政拘留10天。
主觀描述事實的性質(zhì)存在假新聞風險。2013年6月29日,一些報紙媒介報道了6月26日安徽孕婦腹中胎兒被盜事件,當時無法確定事件的真實性。標題如下:
安徽一孕婦腹中孩子離奇失蹤(南方都市報)
過預產(chǎn)期孕婦孕檢出門暈倒胎兒被“抱走”(新京報)
安徽孕婦自稱被迷倒腹中胎兒被盜(沈陽晚報)
安徽孕婦事件,有記者認為,這只是一個假事件,并非假新聞。所謂的孕婦被搶走腹中胎兒的事情,并非記者杜撰,而是有當事人、報案人等親口講述的具備各種新聞要素的事件,正如任何事情都存在雙面性一樣,媒體的及時報道也是一把“雙刃劍”,傳媒也只能揚長避短。很多事件,如果不及時跟進,就不能滿足公眾的知情權(quán)、消除社會恐慌和監(jiān)督公權(quán)。當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多進行平衡報道和后續(xù)報道,是必要的。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的“瞭望和守護者”,其區(qū)別于普通個體傳播者的關(guān)鍵就在于它的職業(yè)性,它對社會輿情的導向和信息的傳播質(zhì)量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就是說新聞要有見證和立場,但是假新聞的風險便會提高。
(一)消息源與報道者重合
新聞的消息來源與報道;不會重合,因為記者恰好目擊新聞的機遇是很小的。媒體盛傳的“安徽太和孕婦腹中胎兒被盜”事件最終被證偽。該事件是當事人滑某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滑某根本未懷孕,因擔心事情敗露,才策劃了這起所謂胎兒被盜案。參與鬧劇擴散的,既有各類新聞網(wǎng)站,也有傳統(tǒng)媒體及其官方微博,其中有些還屬于主流甚至權(quán)威媒體。這些媒體在傳播“胎兒被盜”事件時,很多都在標題中使用了“離奇”、“匪夷所思”之類字眼,可見,對于事件的可信度,它們其實也抱有懷疑。有懷疑,本該按照新聞規(guī)范謹慎求證,多源核實,努力揭示事件真相,然而,這一切全都沒有,自始至終只有單一信源的自說自話和媒體的有聞必錄、原文轉(zhuǎn)載。
(二)傳媒假事件隱藏著傳媒自身的公關(guān)需求,或者記者的單純職業(yè)主義動機
傳媒在生產(chǎn)“傳媒假事件”時,大多以公眾利益的名義,這些事件通常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好結(jié)果就是當?shù)毓賳T的政績,受大眾贊同的。例如某報通過生產(chǎn)大量類似“某化妝品致癌”的傳媒假事件,既可以吸收市場中更多的消費者和擁護者;另一方面,它在行業(yè)中的商業(yè)利益速增,迅速增強了該報的社會地位。
(三)方式上,傳媒或記者導演事實
此類新聞事件有許多,各大競技類比賽結(jié)束后,眾人歡呼雀躍的同時,記者要冠軍擺好姿勢;明星走紅毯時被要求站出時髦姿勢等等。
(四)事件媒介化
媒體對自己導演的事件進行報道,就是將事件進行了導演,如果沒有被本傳媒作為新聞進行報道,或者作為一種普通的公關(guān)活動被其他傳媒報道了,那么此階段的事件還可以看作一種“假事件”,是一種一般的公關(guān)活動。但如果被本傳媒報道了,假事件媒介化。媒體對自己導演的事件進行報道,就是將事件媒介化了。事件便轉(zhuǎn)化為“傳媒假事件”了。
(五)曖昧的“真實”
任何傳媒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都存在著三種真實,也就是社會真實、媒介真實和受眾真實?!皞髅郊偈录逼鋵嵤前胝姘爰俚恼鎸崳c其這樣說,不如說是傳媒在間接地策劃整個事件的一個由頭,傳媒也就其由頭的基礎(chǔ),再對時間進行一定的人為渲染,祈禱推波助瀾的作用,不追其結(jié)果,單看此行為,都已具備了“傳媒假事件”的半真半假又曖昧的真實。而在正常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傳媒?jīng)]有完完全全的對事件進行客觀真實的傳播,而是在一定真實的事件上又加以“創(chuàng)作”。同樣類型的例子如2007年,蘭州女子楊麗娟瘋狂追星,最后以楊父跳海身亡的悲劇告終的事件在社會中鬧得沸沸揚揚。媒體的參與使事件愈演愈烈,終釀成悲劇。媒體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是記錄者,卻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參與者,推動事件的發(fā)生。楊麗娟在接受了某媒體的資助后,此媒體自然而然就成了消息的來源,同時也是新聞報道者,形成了消息來源與報道者重合,重要的是,它與新聞?wù)鎸嵭缘倪`背。媒體的職責是報道客觀發(fā)生的事實,不能自己制造事實同時又報道這個事實,這種行為產(chǎn)生一種曖昧的真實、媒體制造的真實,是媒體主觀賦予的“客觀存在”。
上世紀9O年代,在美國新聞學界和業(yè)界,公共新聞因為其目的和手段問題引起了很大關(guān)注和爭論。傳媒和記者從“局外人”變成了“局內(nèi)人”。這起公共新聞運動,在不少人看來,表達了美國新聞業(yè)的希望和未來,然而,更多的抨擊者認為這種行為是對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打擊,要知道在網(wǎng)絡(luò)時代的現(xiàn)在,媒體所傳播的所有信息,對受眾的思想、行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根據(jù)受眾心理層次的不同,所反映出來的輿論也不同。楊麗娟追星、安徽孕婦腹中孩子不見,等等,我們可以得知,新聞一經(jīng)傳播,對受眾的影響都是非常嚴重的。所以美國學者的擔心對我國司空見慣的“傳媒假事件”是一種警示。
在全媒體時代,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試金石?!皞髅郊偈录迸c其說是對體驗人為的簡單化,還不如說是人為的復雜化讓我們迷惑,每當假事件與同一領(lǐng)域的自發(fā)事件爭搶公眾的注意力時,假事件更容易占得先機“熒屏內(nèi)出現(xiàn)的讓熒屏外出現(xiàn)的相形失色”。
周總理在1950年元旦給《新華日報》的題詞中說“為報道真實新聞而奮斗”。最大限度地接近新聞?wù)鎸?、報道新聞?wù)鎸嵰约坝肋h捍衛(wèi)新聞?wù)鎸嵤敲襟w和新聞記者不變的職責,也是永遠要堅持的職業(yè)理念和精神。
[1]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陳亮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2]楊保軍.新聞?wù)鎸嵳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歷史的現(xiàn)場直播[M].麻爭旗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4]張允若.新聞策劃:辨析與質(zhì)疑[J].新聞記者,1997,(3).
[5]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G210
A
1005-5312(2014)29-0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