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宗銀
季羨林先生是學(xué)界泰斗、國寶級的大師。他的文章文筆輕靈、闡述精辟、智慧飛揚,一向深受讀者的喜愛,《成功》就是其中的一篇,其成功之處體現(xiàn)在以下三點。
一、 舉重若輕,大題小做
一般人寫議論文,都是小切口、深挖掘、小題大做。季老此文,不走尋常路,漸次聚焦,大題小做。
文章開宗明義,直接切入“成功”這個宏大的話題。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引入“預(yù)期”這一概念,對“預(yù)期”略作闡述以后,著重強(qiáng)調(diào)道:“我在這里只談成功,特別是成功之道。”這是本文的第一次聚焦,論述范圍由“成功”聚焦到“成功之道”。接著,作者直接指出,“這又是一個極大的題目,我卻只是小做”,并且是“積七八十年之經(jīng)驗”,然后引出本文論述的中心——“天資+勤奮+機(jī)遇=成功”。這是本文論述的第二次聚焦,將成功之道縮小到公式的范圍之內(nèi)。在對“天資”“勤奮”“機(jī)遇”逐一分析之后,文章第三次聚焦:“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功夫。”行文至此,議論的指向點已經(jīng)明確起來,即告訴人們,只有勤奮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大題小做,三次聚焦,范圍一步步縮小,水到渠成,輕松突破一個重大論題。這是本文的第一個成功之處。
二、見解獨到,逐層深入
季老的獨到見解有兩處:一是公式“天資+勤奮+機(jī)遇=成功”;二是對王國維三境界的理解:“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yù)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边@是本文最閃光的地方。當(dāng)然,這種獨到見解的落腳點最終還是指向勤奮。
就勤奮這一點,文章作了兩次論述。
第一次,舉了“囊螢、映雪、懸梁、刺股”四個實例來論證,接著又引用韓文公的話“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進(jìn)行理論論證。這次論證,只是證明了公式中“勤奮”的作用,并未深入論述。所以,下面又開始第二次論述。
第二次,先用韓文公的“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來證明勤奮的作用;緊接著引出王靜安先生的三境界,并提出新的解說,文章結(jié)尾還著重指出:“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來從事做學(xué)問或干事業(yè)。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p>
提出獨到見解,并由淺入深地充分論述,這是本文的第二個成功之處。
三、 語言嚴(yán)密,表述精當(dāng)
議論文的語言講究嚴(yán)密精當(dāng),本文的語言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
首先,同一個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與情感,表意嚴(yán)密而精當(dāng)。請看下列句子:
1. 到了今天,學(xué)術(shù)界文藝界自命天才的人頗不稀見,我除了羨慕這些人“自我感覺良好”外,不敢贊一詞。
2. 我不敢說這是他的疏漏,因為寫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認(rèn)為,補(bǔ)上天資與機(jī)遇,似更為全面。
第一句中的“不敢”,可以看出季老對那些自命天才的人的否定,是一種旗幟鮮明的批評;第二句中的“不敢”,可以看出季老那種偉大的樸實與謙遜,其中又不乏真知灼見。
其次,表示限制修飾的詞語,也是值得玩味的。請看這樣一個句子:
談到機(jī)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
這句中的“往往”“其實”“是……的”“而且”“有時候”“極大”幾個詞語使用得十分精當(dāng)?!巴北硎敬蠖鄶?shù)情況,并非所有情況都如此,很有分寸感;“其實”表示轉(zhuǎn)折,意在引起讀者的重視;“是……的”,表示強(qiáng)調(diào);“而且”表示進(jìn)一步強(qiáng)調(diào);“有時候”表示并非所有時候,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時候都這樣;“極大”,不能改作“很大”,否則不能突出影響之大。
像這樣的語言,文中還有不少。如果我們嘗試用替換、刪減等方法來體會,肯定會有不少收獲。
語言嚴(yán)密精當(dāng),是本文的第三個成功之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