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氣溫回升較快時,拱棚放風降溫不及時,小拱棚馬鈴薯就很容易發(fā)生黑脛病。馬鈴薯黑脛病一旦發(fā)病會在田間造成缺苗斷壟及塊莖腐爛,若在儲藏期發(fā)病還可在薯窖內引起嚴重爛薯。
該病在馬鈴薯各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生,主要危害植株莖基部和塊莖。病株一般在高16~20厘米時表現癥狀:植株矮小,葉色褪綠,莖基部以上部位組織發(fā)黑腐爛。由于植株莖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響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和傳導,早期病株很快萎蔫枯死,不能結薯,且根系不發(fā)達,易從土中拔出??v剖莖部可見維管束變褐色。該病通過傷口侵入寄主,用刀切種薯是病害擴大傳播的主要途徑。在田間,種蠅的幼蟲和線蟲可在塊莖間傳病。
防治方法:采用無病種薯,切種薯時應一切一消毒,避免切刀傳染。播種前提前將種薯出窖,堆放在室內晾種或催芽曬種,促使病薯癥狀的發(fā)展和暴露,便于病薯的淘汰。以鏈霉素藥劑浸泡種薯。田間一旦發(fā)現病株應及時細心地挖除,以減少菌源。發(fā)病初期可用100毫克/公斤農用鏈霉素噴霧,也可選用40%可殺得600~800倍液防治或用20%喹菌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灑或用40%世泰兼治晚疫病,也可用波爾多液灌根處理。
(四川綿陽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李慧 郵編:62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