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芳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小學兒童的思維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階段,他們的邏輯思維還不夠嚴密,加之年齡所限,缺乏各種生活的體驗和經(jīng)驗,因而在寫作中常常出現(xiàn)思維不嚴密、不會布局謀篇、情節(jié)不夠生動合理、主題不鮮明等破綻。如果教師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其寫作優(yōu)勢,幫助其去其糟粕,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那么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將會寫出一篇篇成功之作,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有位學生所寫作文《我家的變化》,從整體看,語感很好,重點突出,并把家里變化前后的情況有詳有略、對比鮮明地敘述出來,基本上算一篇成功之作。但有一件“道具”的渲染不夠,不利于體現(xiàn)文章主題。這件道具是一架鋼琴,小作者把這架鋼琴當做擺設(shè)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如果把買鋼琴的背景及搬進新樓后的狀況作為重點安排點小插曲,將會更進一步深化文章主題。于是,在我的引導下,他這樣寫道:“在我的新家最引人注目,也最值得一提的是寫字臺旁的那架鋼琴了。想當初搞文藝的爸爸媽媽想給我以藝術(shù)熏陶,一心要給我買架鋼琴,可最終被它那天文數(shù)字似的價錢嚇跑?,F(xiàn)在,每當媽媽撫摸著這架鋼琴時,總會喃喃自語:‘真想不到,我竟然能為兒子買鋼琴了,我真是太高興啦!這時爸爸在一邊總會接上一句:‘要不是黨的政策好,使我們搞文藝的人有了展示自身價值的機會,增加了收入,你還想給兒子買鋼琴?下輩子吧!”由此進一步突出中心,使文章主題得到升華。
《傻大哥》是趙謙同學塑造的人物,他在文章開頭寫道:“我從來不會輕易地去佩服誰,但對大哥,我卻佩服得五體投地。大哥是大學里鼎鼎有名的‘學霸,曾經(jīng)到美國留過學,我佩服他不僅僅因為這些,我更佩服的是他身上的那股“傻”勁兒,是他的那顆質(zhì)樸厚重的愛心。”圍繞大哥的“傻”他寫了兩件典型事例:一是出國留學成績出色,卻謝絕校方挽留,毅然決然地回到家鄉(xiāng)研究所工作,人們由此都說他傻,當“我”問他為什么時,他的一席話使“我”對他油然而生敬意;二是大哥平時生活節(jié)儉到“摳門”的程度,但他竟然為貧困學生捐款兩萬元,“我”感到吃驚,去問他,他又是一番大道理,使“我”心服口服。這篇文章主題鮮明,寫出了大哥看似傻,其實可敬可愛的特點,但人物對話繁多,缺乏貼近生活的典型材料,大哥的形象還不夠豐滿。于是我從三處引導他給畫好的“龍”“點睛”,使一個更接地氣的傻大哥形象躍然紙上:①當寫到大哥生活簡樸到“摳門”的程度時,他加上了生活味濃、符合實際的情節(jié)——大哥在穿著上從不像別的小伙子那樣趕時髦,簡直是不修邊幅,衣服穿得再舊,也很少買新的。久而久之,我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說難聽些就是“摳門”。媽媽卻為大哥辯護:“你大哥快三十的人了,也該攢點錢娶媳婦了?!蔽曳瘩g道:“娶媳婦?穿得那樣,誰喜歡他呀?”②當聽說大哥為失學兒童捐款兩萬元時,“我”半信半疑,急匆匆地到大哥家劈頭就問:“大哥,你好不容易攢了點錢,全捐了,你不想娶媳婦了?”大哥聽了哈哈大笑,“我”又不高興地小聲嘀咕:“我才不相信你這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會如此大方呢!”大哥說明緣由后,又創(chuàng)設(shè)了以下情境:“我”聽了大哥的話后,由衷地說:“大哥,你好偉大喲!”這時他神秘地告訴“我”,他不僅捐了款,還悄悄救助了一位山區(qū)小女孩。每月他按時給小女孩寄去300元錢,并負責每學期的學費,直到她上完大學為止。說起這個小女孩,大哥如數(shù)家珍,他拿出一張照片,指給我看,并告訴我這是去年他去小女孩家專門為她照的。我望著小女孩純真的大眼睛,突發(fā)奇想:“要是她能進城來和我一起上學就好了!”大哥神秘地告訴我:“等我成了家,我想把她接進城來上學。”聽了這話,我激動地抱住大哥,在他臉上響響地連親三下,以示“獎勵”。③緊扣上面情節(jié),他重寫結(jié)尾:“我想看到這兒,大家一定會被我大哥的愛心‘壯舉所感動,同時也會為我大哥的終身大事而擔心吧?現(xiàn)在我告訴你們一個最新消息,我大哥有女朋友啦!她和大哥一個單位的,一不嫌大哥窮,二不嫌大哥傻,也許正是沖著大哥的傻勁兒喜歡上他的吧?”通過以上三處點睛之筆,傻大哥的形象逐漸豐滿,同時也使文章更具現(xiàn)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王輝同學的《故地奇遇》是在老師的指點下成“龍”的。起初,他的構(gòu)思是寫安康黃土梁墳地的變化,他抓住人們上墳時的熱鬧景象及墳地造型各異的一座座墳,人們燒香鳴炮、磕頭祭祖的情景,與過去墳地形成鮮明對比。但由于缺乏典型人物的參與,使文章主題顯得單薄,缺乏生氣,于是我建議他加進典型人物,于是他選擇客別家鄉(xiāng)幾十年的歸國華僑,讓他們回到家鄉(xiāng)安康,來到墳地祭祖,并通過華僑之口點明中心,通過家鄉(xiāng)墳地的變化,突出家鄉(xiāng)乃至祖國的變化,表達海外游子對祖國的眷戀情懷,終使筆下生花,并憑此文榮獲陜西省作文競賽一等獎。
實踐證明,學生作文時需要教師幫助“點睛”,但在“點睛”過程中必須點得恰到好處,使學生心服口服。因為亂點一氣不如不點,甚至會起到畫蛇添足的作用;而點得再恰到好處,如果學生不能心領(lǐng)神會,心口不服,最終只能按教師的指點機械寫作。我們幫學生習作“點睛”,不僅是為了指導學生寫出成功之作,更是為了讓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在篇篇習作中燦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