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下樓時,聽見張嬸在叫道:“鳥死了一只,一條腿被咬去了,籠板上都是血。是什么東西把它咬死的呢?”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有一只鳥死了,羽毛松散著,好像它曾與它的敵人掙扎了許久。我很憤怒,叫道:“一定是貓,一定是貓!”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聽見了,也匆匆地跑下來,看了死鳥,很難過,便說道:“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會是什么?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嬸要小心了。張嬸,你為什么不小心?”
張嬸默默無言,沒有什么話來辯護(hù)。
于是貓的罪狀證實了。大家都去找這可惡的貓,想給它以一頓懲戒。找了半天,卻沒找到。我以為它真是“畏罪潛逃”了。
三妹在樓上叫道:“貓在這里?!?/p>
它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態(tài)度很安詳,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聲“咪嗚”,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還憤憤的,以為懲戒得還沒有快意。
隔了幾天,李嫂在樓下叫道:“貓,貓!又來吃鳥了?!蓖瑫r我看見一只黑貓飛快地逃過露臺,嘴里銜著一只黃鳥。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
我心里十分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苦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
我很想彌補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
兩個月后,我們的貓忽然死在鄰家的屋脊上。我對于它的亡失,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我永無改正我的過失的機會了!
賞析:
看來鄭振鐸是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人。本來是個喜愛貓的人,以為小鳥被貓吃了,就厭惡起貓來,便給它一頓懲戒。顯然他是站在弱者一邊的,盡管它們是動物。不過事情很快有了變化,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作案”的并不是自家的貓時,又自責(zé)了起來,責(zé)備自己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枉了貓。認(rèn)為自己的“暴怒”和“虐待”是“刺我的良心的針”,遺憾自己“永無改正過失的機會了”。這樣看來,鄭振鐸又是一個勇于承認(rèn)錯誤的人,可謂難能可貴。這正是正直的人應(yīng)該具備的品質(zhì)?。悤孕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