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瓊珍
高考議論文大行其道,但經(jīng)常評卷的老師會遺憾地發(fā)現(xiàn),考生作文讓人眼前一亮的很少,雖然考生大多做到了觀點明確的要求,但絕大多數(shù)材料作文的開頭都是先引述材料,而后分析評點,最后亮出觀點,即遵循教師教導的“引—評—亮”開頭三步法。憑心而論,學生能按如此套路開頭,已屬不易。不過,千千萬萬人如此,不能不讓人感嘆,是不是新的八股文又開始了?
就高中生所接觸的課文來說,即使大多遵循“起—承—轉(zhuǎn)—合”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提出觀點,但仔細辨析,這些經(jīng)典說理文的開頭也沒那么千篇一律,而是依作者文思依文章內(nèi)容來處理,各有千秋。只是以往教學與訓練有點脫節(jié),有挖掘,但沒得到充分利用,殊為可惜。為此,我們主張認真學習經(jīng)典,充分借鑒,讓我們的考生有例可循,但又不拘泥于模式。
開門見山,屬于竹筒倒豆子式,打開天窗說亮話,直來直去,快人快語。說理文講究的是旗幟鮮明,主張什么,贊成什么,反對什么,一目了然。它不像詩歌散文,以含蓄雋永為美。白居易說“首句標其目”,開宗明義。李涂在《文章精義》里也說“文章起句發(fā)意最好”。《勸學》劈頭就說“學不可以已”,直接呼應標題。《師說》的中心在開篇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古之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冠予“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读鶉摗烽_篇就指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對六國滅亡原因的見解大膽新鮮,不是沿襲前人思路從外部從敵國強大找原因,而是從六國內(nèi)部找問題,也不是從六國內(nèi)部的其他方面找原因,而是以古為鑒,從六國聯(lián)想到北宋共同的弊端:弊在賂秦??芍^厲害之至!這個入木三分令當朝統(tǒng)治者深思的見解不遮不掩,明明白白提出,起到了震聾發(fā)饋的作用。歐陽修《伶官傳序》也是一開篇就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于人事”,極具發(fā)人深省。
下面結(jié)合學生習作說說如何借鑒課文歸納的開門見山的四種方式:
作文材料:人體的細胞每三個月會替換一次,由于不同細胞代謝的時間和間隔不同,一個人將一身細胞全部換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說,七年之后,從生理上來看已經(jīng)是另一個人了。七年時間,能將一個人變成別外一個人,而我們也無時無刻都在更替著、變換著,為什么我們不改變自己,摒棄那些一成不變的法則呢?(學生習作《改變自己》)
(一)一句話論點式
如《勸學》開頭最大特點就是樸實無華,以首句提出全文中心論點后,便隨即分別論述幾個分論點。中心論點因而突出而醒目。
學生借鑒后習作:鳳凰涅磐,走向新生。(中心論點)
只有不斷否定自我陳舊落后的東西,人才會不斷進步。(分論點一)
只有不斷淘汰隊伍中陳舊腐敗的細胞,一個政黨才能永葆革命青春。(分論點二)
只有不斷革弊布新,社會風氣才能越來越進步,越來越文明。(分論點三)
(二)論點+詮釋式
《師說》在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后,以很強的邏輯性對為什么“必有師”做出詮釋。既然要學習,必定有惑,而老師最具體的任務是“解惑”,因而“學者必有師”是不容置疑的?!读鶉摗分行恼擖c提出后,也是簡要地闡釋論點,一是以“賂秦”的國家來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一是用答問解疑的方式,從不賂秦的國家來說,“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弊詈笠痪洌貞_頭,重申論點:“故曰弊在賂秦也”。這種形式可以概括為“論點+詮釋”。
學生借鑒后習作:一成不變、頑固保守只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敗北,只有更新才能持久(論點)。人體細胞的不斷代謝將一個人換成了一個嶄新的人,不斷的淘汰替換,人的壽命才得以延續(xù),活到七八十歲,甚至更長。推及其他,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ㄔ忈專?/p>
(三)論點+論據(jù)名稱式
《伶官傳序》一開頭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一起筆就發(fā)出對歷史的深沉感慨。接著用轉(zhuǎn)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diào)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點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立論的歷史依據(jù)。雖說是因為書序,因而強調(diào)莊宗故事的意義。但第一段“論點+論據(jù)名稱”也可以借鑒使用。
學生借鑒后習作:改革創(chuàng)新是國家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論點)。大清洋務運動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原因在哪里?核心因素是人,是人的精神是否覺醒、更替(論據(jù))。
(四)破+立式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雜文。它的開頭明顯與前面幾篇古文不同,一起筆便從與寫作者主張相反的歷史上的閉關主義說起,然后矛頭轉(zhuǎn)向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送去主義”,舉出“學藝”上的三個例子,揭示“閉關”誤國,“送去”賣國,與作者主張的“拿來主義”形成鮮明對照,前者弊端愈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就愈反襯出“拿來主義”的必要和可貴。就在“破”已明的情況下,作者自然推出“但我們沒有人根據(jù)了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說道‘拿來”的觀點。這是“破+立”的開頭方式,亦可供學生借鑒。
學生借鑒后習作:細胞會不斷老去,會陳舊、會腐朽,因此需要不斷替換。我們的近代曾有祖宗之法不能變帶來的慘痛災難,也有現(xiàn)代“兩個凡是”的短暫迷茫(破)。它們給我們的深刻啟示都是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才是光明大道。沒有過去時,只有進行時(立)。
由以上可見,我們認為,即使是材料作文,未必就要對“引—評—亮”模式作固化的解讀和操作,完全可以避免千篇一律的狀況,完全可以借鑒教材或其他典范文章章法上的特點以使自身寫作技巧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提高,讓開頭部分即古人所稱的“鳳頭”千姿百態(tài),閃亮登場。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泉港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