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布里德
我記得,好多年前,跟著駝隊穿越肯尼亞北部地區(qū),看到一具白森森的大象頭骨。兩個空洞洞的眼窩中,分別插著一束蓬松的干草??梢钥闯?,這是有人精心擺放的。養(yǎng)駱駝的人告訴我,這是他們這個地區(qū)的風俗習慣,路上碰到大象頭骨,插束干草表示對倒下“巨人”的敬意。
那時候,人們很少碰到大象的遺骨。
令人心碎的一幕
傳說,大象預感到自己快要死去的時候,會獨自前往大象墓地,度過生命中的最后瞬間。但是,科學家從來沒有證實這樣的傳說。但是確實,當大象發(fā)現(xiàn)同類的遺骨時,會停下來仔細看一看、“摸一摸”,甚至,撿起一塊象骨或是象牙帶走。
我曾經(jīng)看到過令人心碎的一幕。一家大象回到被迫拋棄的小象身邊:小象病弱,站不起來,跟不上象群。小象已經(jīng)死了。那一家大象圍在尸體前,用長長的象鼻子輕輕地撫摸著。大象表現(xiàn)出的溫柔與悲傷,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令人心動的場面之一。
現(xiàn)在,肯尼亞北部地區(qū)好像到處散落著大象的遺骸。偷獵、無休無止的象牙交易,導致成群的非洲大象喪命。
基莫利·馬利佩特是大象研究人員,負責跟蹤大象在勒瓦野生動物保護區(qū)、納格爾納達爾森林以及肯尼亞山國家公園的行蹤。數(shù)百年來,大象的遷徙模式從來沒有改變。多家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和肯尼亞野生動物局一起,安排保護人員徒步和乘車巡邏,監(jiān)控肯尼亞北部廣袤的地區(qū)。還有一些大象套上了定位項圈,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最先進的衛(wèi)星遙測技術(shù),跟蹤大象沿著祖上流傳路線的遷徙全過程。
尋找“大山”
一次,馬利佩特接到一項任務:尋找“大山”。公象大山也套著定位項圈,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電腦觀察他每日的行動。“大山”之所以得了這么一個外號,是因為他是該地區(qū)最頑強、堅定的一頭公象。前往肯尼亞山的遷徙途中,如果“大山”選好了走哪條路,任何障礙都不能阻擋他。
有時候,就算是電圍欄都不能阻擋這些公象。
大象在遷徙之路上的表現(xiàn)真可謂頑強不屈,有時甚至推倒農(nóng)場護欄、踐踏農(nóng)作物。后來,肯尼亞不得不修建了大象“專用通道”。通道甚至要從一條車水馬龍的主要公路下面穿過。不過,遠離農(nóng)場,可以確保大象沿著安全路線抵達山區(qū)家園。
但是,連續(xù)好幾天,“大山”項圈發(fā)出的信號都顯示他靜止不動。
這種事確實發(fā)生過。那以前一個星期,另外一頭大象的信號也好幾天沒動,搜索小組出動前去探究竟。
人們找到了破裂的項圈,掉在地上,還在不停地向太空發(fā)信號。沒過多久,他們在附近不遠處找到了這頭大象,大象并沒有受傷。馬利佩特說,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結(jié)果。有時候,項圈斷了、丟了。工作人員不得不給大象打麻醉針,換個新的。
這一次,馬利佩特和肯尼亞山國家公園基金會的一組搜尋人員一起,帶著衛(wèi)星接收儀和“大山”項圈發(fā)回的信號,出發(fā)上路。
兩天之后,他們看到一頭大象的足跡??瓷先?,這頭大象好像在原地站了很長時間,然后踉踉蹌蹌地走向附近的竹林。
竹林間,“大山”側(cè)躺在地下,頸部有一條深深的長矛傷痕。也許,“大山”的體重觸發(fā)了拌網(wǎng),頭頂上早就有人在樹枝間精心安好長矛,長矛落下來,刺中“大山”的脊椎。
聽馬利佩特講述“大山”臨終的瞬間,真是令人心碎。
毫無疑問,偷獵者肯定在附近藏著,“大山”倒在地上之后,他們一分鐘都不耽擱,立刻拿出砍刀、砍走“大山”美麗的乳白色象牙。
我暗想,當時,“大山”是不是已經(jīng)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呢?
我想起原來看到過的大象遺骨上插干草的那一幕。我問馬利佩特是否聽說過這樣的風俗。
他說,“當然了。我們就是要以這樣的方式說一句:同志,安息吧?!?/p>
(廣磊薦自《海外星云》)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