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陽宗
與中小學相比,高中階段的課程改革難度更大,涉及面更廣,在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也更多。2014年,我省新課程改革進入了深水區(qū),在連續(xù)實施四年后,新課程改革從教學方式、教學理念、教學效果等各方面徹底改變著以往的教育印象。我省部分地區(qū)部分學校甚至在新課改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績。不久前,本刊記者隨甘肅省教科所專家組一行在平涼市各縣區(qū)通過深入采訪,對該地區(qū)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主要做法、帶來的新變化以及課改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調研,旨在為省其他普通高中學校提供經驗和借鑒。
綜合素質評價有效推進
“今天的這個主題班會開得很成功,從同學們的自評、小組內的互評和班委會作出的他評來看,同學們對于綜合素質評價認識的很到位,也很貼切,同學們對自己所做的評價客觀,恰當,對他人的評價真實,準確,充分體現出了每個同學的個體差異,也體現出了我們綜合素質評價對于同學們的激勵和改進作用,促進了同學們的全面發(fā)展……”。在靈臺一中一節(jié)普通的主題班會上,班主任郭老師作出了這樣的總結評語。
近日,記者跟隨省教科所專家一行,在平涼市進行新課程改革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的調研時,在靈臺一中看到的場景。據了解,這樣的主題班會是靈臺一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即在每學期放假之前,學校統(tǒng)一安排4到5個課時的時間,集中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先讓每個學生向全班同學宣讀自己的自評報告,展示實證性資料,進行自我評價,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穿插安排小組互評、班級和年級終評工作,填寫評價手冊和學校的存檔資料。靈臺一中校長周建榮告訴記者:“我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采取的是‘逐級修正,協(xié)商定等的辦法,適當淡化定等結果,保證了評價活動的教育性”。
在參閱了學校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資料、了解了學校關于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的操作流程后,靳建設書記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比較認同靈臺一中的這種做法,磨刀不誤砍柴工,求真務實地做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特色發(fā)展,能夠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自覺落實各科教學中的‘三維目標,有效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事實上,靈臺一中正是如此,自新課程改革以來,靈臺一中作為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改實驗樣本校,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方面進行了長期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有效的做法。
在實踐過程中,靈臺一中緊扣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文件要求,制定了《靈臺一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從制度層面保證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規(guī)范性。同時,靈臺一中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宣傳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性,加強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性,在全校范圍內統(tǒng)一了認識,為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該校本著牢記目的,注重過程的原則,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系統(tǒng)設計、統(tǒng)籌安排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為綜合素質評價活動的開展提供全面的活動支持和平臺。在具體評價中,該校本著逐級修正,客觀評議,刪繁就簡,從簡定等的原則,保證了評價活動的教育性和評價活動的順暢無阻。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性應用。
在這樣的學校里求知,在這樣的制度中成長,學生無疑是幸福的,老師無疑也是幸福的。這也正是靈臺一中的校長周建榮反復告訴記者的一句話:“我們的教育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而在涇川一中的綜合素質評價中,基于課標則是該校的指導思想,在明確目的、完善制度的基礎上,該校關注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一致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把目標細化,如該校評價學生學習時關注三個方面的目標:結果性目標,體驗性目標,表現性目標。而在結果性目標中又分為知識和技能兩個模塊,在知識模塊中提出了了解、理解、應用的目標,了解的目標又被細化為包含:說出、背誦、辨認、列舉、復述等目標,這樣的評價切實關注了學生,多角度觀察了學生,合理評價了學生,基于課標又深化了課標,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課標要求并最終回歸到課標。
教學模式的轉變落到實處
這次課改最核心的轉變就是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力求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改變現行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學校只注重知識傳授,過于強調接受式學習,而忽視學生全面成長和發(fā)展的現狀。因此,普通高中新課程教材編排的體例和最大的特點就是模塊教學。各學校針對模塊教學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安排恰當的教學活動,設計合理的步驟和方法。
涇川一中校長李曉華“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的理念引起了教科所專家的興趣。在這個理念的引領下,該校的教研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李曉華說:“從應試教育到新課程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為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課程標準是新課程教學的根本點、落腳點、出發(fā)點,它可以把模糊的目標變得具體化,可量化”。
該校副校長、第二屆隴原名師王渭寧以數學學科為例,詳細介紹了他們的做法,他說:“我們首先結合課程標準,做出每學期的教學目標,然后學科組在這個目標下結合教材做出課程綱要,使教學效果變得可當堂測評,在此基礎上,通過對于教材練習和高考的研究,完善對于教材的認識,接下來通過學生自學,老師基于課程標準進行的模塊教學,最終把課堂、教材、考試都落在了課程標準之上”。
同樣,靈臺一中在系統(tǒng)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同時,廣泛借鑒全國各地先進經驗,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精神,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到的平衡點,提出了“五步兩段一體循環(huán)穿插”教學法。2010年開始,該校的這一教學法開始在操作層進行探索,學校成立了實驗小組,通過聽評課、研討交流、觀摩課、專題講座等各種形式進行了深入探索。2012年,該校的這一教學法被確立為省教科所重點課題。學校在教師自愿申請的基礎上成立了33個子課題組,圍繞各學科如何開展課前預習,如何做到課內外一體化,如何確立循環(huán)周期,如何穿插更有效的步段等問題在操作層面進行深化研究。
“這一教學法推動了我校廣大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改變了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靈臺一中校長周建榮說。在調研過程中,記者感受到,這樣的探索不只在靈臺一中,而是廣泛存在于平涼市的各個普通高中學校。
對于這樣的操作方式,靳書記給出了很高的評價,在調研結束時,他這樣說道:“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這些學校在新課改以來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特別是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在這些學校里沒有變成搞形式、走過場的活動,而是實實在在發(fā)揮了它的作用,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激勵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抓手,達到了課改和課標的目的,這是我們所期望的,也是新課改成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之路——從課標中來,到課標中去”。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