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鋒,楊子凡,耿 偉,馮 強
(安康市煙草公司旬陽分公司,陜西 旬陽725700)
在煙葉采烤后期,由于氣溫下降,上部煙葉成熟度差、組織結(jié)構(gòu)緊密、葉片僵硬、雜色和掛灰煙葉多,煙堿含量偏高、刺激性偏大、工業(yè)可用性差[1]。試驗通過對中煙103、貴煙4號及秦煙96這3個烤煙品種采取上部葉一次性帶莖采烤(上部葉從上往下5片葉)及上部煙編煙采烤(上部葉從上往下5片葉)這2種方式,研究探索適合旬陽煙區(qū)的上部煙葉帶莖采烤生產(chǎn)技術(shù)規(guī)范,分析不同采烤方式對煙葉產(chǎn)質(zhì)量的影響,為進一步提高上部煙采烤質(zhì)量提供實驗依據(jù)。
供試烤煙品種為中煙103、貴煙4號、秦煙96,供試烤房為SY2030型密集烤房。
2種采烤方式設3個烤煙品種,每個品種設置底棚和頂棚2個處理,對上部煙葉5片葉一次性帶莖采烤6個處理分別編號為A1~A6,上部煙編煙采烤(上部葉從上往下5片葉)6個處理編號為B1~B6。A、B兩座烤房均按底棚和頂棚各210桿裝爐,各處理均為70桿,每座烤房裝爐總數(shù)為420桿。試驗觀測記載2座烤房烘烤中關(guān)鍵時期的溫濕度、烘烤起始時間、結(jié)束時間及分別達到烘烤工藝關(guān)鍵溫度時期的時間;這2座烤房烘烤結(jié)束后,對各處理進行分級測產(chǎn)。
在上部葉成熟期(上部葉從上往下5片葉),達到充分成熟,選擇規(guī)格相同的2座烤房,A烤房全部采用上部葉帶莖采烤(上部葉從上往下5片葉)方式進行,B烤房全部采用編煙采烤(上部葉從上往下5片葉)方式進行,為降低試驗誤差,烘烤煙葉來源同一地塊,同時裝煙,同時烘烤,并由經(jīng)驗豐富的烘烤技師組成烘烤小組,均采取三段五步式烘烤工藝進行烘烤[2]。
由表1分析可知,一次性帶莖烘烤比普通編桿烘烤平均時間增加14.7 h,其中變黃期增加8.0 h、干葉期長約2.6 h及干筋期約4.1 h,從這3個不同品種比較,貴煙4號烘烤時間長、變黃慢,其次為中煙103,品種秦煙96烘烤時間最短、變黃快。
表1 烘烤時間比較 (h)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flue-curing time
由表2可以看出,一次性帶莖采烤處理烤后煙葉,成熟度為成熟、顏色多桔黃、葉片結(jié)構(gòu)疏松、身份稍厚、油份多及光澤中至強,而普通編煙外觀質(zhì)量相對較差,成熟度為尚熟、多檸檬黃、葉片結(jié)構(gòu)尚疏松、身份中等至稍厚、油份稍有至有及光澤中等。
表2 原煙外觀質(zhì)量比較表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appearance quality of raw tobacco leaves
從表3可以看出,一次性帶莖采烤各處理的重量低于編煙各處理,但均價、上等煙比、中等煙比一次性帶莖采烤各處理均高于編煙各處理,下等煙比例編煙各處理明顯高于一次性帶莖采烤各處理,這說明上部葉一次性帶莖采烤能提高上部葉質(zhì)量、增加產(chǎn)值及提高上中等煙比例,但烤房裝煙密度降低。
表4可知,一次性帶莖采烤烘烤投入大,其中用工比編煙增加7個、燃料增加400kg及用電增加30度;按用工價格80元/(d·人)、燃料800元/噸及電費0.5元/度計算,一次性帶莖采烤比編桿多投入895元/爐。
表3 各處理烤后煙葉經(jīng)濟性狀比較表Table 3 The economic trait comparison of flue-cured tobaccoleaves between various treatments
表4 一次性帶莖采烤與編煙烘烤投入比較表Table 4 The inpu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flue-curing methods
試驗結(jié)果表明,上部煙葉一次性帶莖采烤能明顯提高上部煙葉質(zhì)量,烤后煙葉多桔黃、成熟度好、組織結(jié)構(gòu)疏松、油份多、光澤強,降低了雜色和掛灰煙的發(fā)生及提高了上部煙中上等煙葉比例和經(jīng)濟價值;但是上部煙葉一次性帶莖采烤裝煙量少,降低了烤房利用率[3],同時上部煙葉一次性帶莖采烤增加了烘烤投入,平均每爐(420桿)增加投入895元,這在旬陽煙區(qū)難以接受,因此應進一步從減少單位面積用工及烘烤投入等方面進行研究,提高上部煙葉一次性帶莖采烤技術(shù)的推廣實用價值。
[1]楊維良,楊曉芳,徐永昌,等,帶莖烘烤對烤煙上部葉產(chǎn)質(zhì)量的影響[J].現(xiàn)代煙草科技,2012,(21):40-41.
[2]云南省煙草科學研究所,中國煙草育種研究(南方)中心.云南煙草栽培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徐建平,夏開寶,劉加紅,等.烤煙上部葉帶莖烘烤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1):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