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驊的糾結
(2014年第36期)
提起馬少驊,觀眾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他把孫中山演活了。如今,又成功塑造了鄧小平。戲里帶出來的一口四川話,讓人很難聯(lián)想,馬少驊的外公,其實是上?;绲谋亲嫱鯚o能。而馬少驊的母校,也是上海戲劇學院。
馬少驊說:“別人不知道我有個外公叫王無能。我進了學校才知道是念喜劇的,但我說我是學悲劇的!”聽起來跟嚴順開的經歷有點像,都是由悲轉喜?!昂髞砦也胖老矂⊙輪T最棒了。那時候我們研究荒誕戲,比如說《等待戈多》,所有人生活一輩子都在等一個什么東西,最后等到了生命的終結。喜劇是很高級的東西,最好的戲劇是,用喜劇包住了悲劇,對演員的表演技巧、思想和文學水平都是要求很高的……”
一說起他喜歡的戲,馬少驊總是滔滔不絕,太多日積月累的感悟像井噴一樣釋放出來。一般碰到這種情況,基本可以肯定這是一位好演員——如果不是定定心心鉆研,絕不會達到這樣的狀態(tài)。采訪過許多明星、演員,有的不知所云,有的問一句答一句但求應付過關,也有的口才很好思維很能發(fā)散非常善于尋找媒體感興趣的話題……但像馬少驊這樣簡直把你當作他戲劇學院的弟子那樣當場切磋演技心得的,很稀有。
拍偉人,演偉人,總有這樣那樣的掣肘,審查是一方面,后人對偉人形象的在意也是一方面。馬少驊對自己的特型化妝并非絕對滿意,如果按他的心意,他希望可以把鄧小平真實的年齡感化出來,也就是比現在的熒屏形象更蒼老一些。“他復出工作的時候都已經73歲了,在這樣的年紀還能有干一番大事的決斷和勇氣,讓我更加佩服。”
下一部,還有關于鄧小平“文革”受難經歷的電影在等著他。接還是不接,馬少驊說,主要看劇本能不能修改得更滿意。演過一次鄧小平之后,他希望能把鄧小平塑造得更平民化、個人化,鄧小平的家庭戲也會更飽滿。
大家都說他這一次演得好,他自己卻并非事事滿意,覺得很多鏡頭還有改進的地方:“我跟家人一起看電視,看到哪里哪里我就會說,這里演得不好,應該怎么怎么……家人就說我,你看你,人家都說演得不錯啦,就別糾結啦!”
或許演技就是在自己與自己的糾結中練出來的吧。提到當年在上戲的四年求學經歷,馬少驊總是說:“我敢說,真是一天都沒有浪費?!?/p>
(本刊記者 闕 政)
《“白鴿”飛走后,紅會怎么變?》
(2014年第36期)
離職審計做沒做?可以不可以發(fā)到網上公示?!紅會淪落至此,那些主管、提拔任用紅會負責人的人有沒有被問責?
@焦國華K
其實特別簡單,弄個對外平臺,人事任免和項目開支可追溯可查詢。實時捐贈等數據都在更新。每年一份第三方財報。這樣不行嘛?
@大球娃朵朵
又不是世界掛鉤的紅十字會。都不知道背后是誰在操作。
@甘菊小檸檬
一件衣服破得千瘡百孔,再補也無濟于事;一株植物從根兒上爛了,再施肥除草也救不了!
@風華燃盡-指間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