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剛
【解題鑰匙】
雜文是一種直接、迅速反映社會事態(tài)或動向的文藝性論文,多以一事(或“生發(fā)”兩事三事多事)為由頭,通過邏輯推理,或批評或駁詰或商榷,闡釋作者的理念,題旨集中而明確。雜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尖銳的戰(zhàn)斗性和充分的藝術說服力。
雜文是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題中常見的一種文體。解答雜文閱讀題,考生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從寫作背景入手,明了文章針對的問題和寫作目的是什么
雜文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極強,一般都是作者針對當下社會普遍現(xiàn)象和當前熱點展開評論。因此,考生在讀雜文時要結合注釋、發(fā)表時間、文章內容等信息來把握寫作背景,明確文章的批判對象,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從結構入手,理清雜文的思路
雜文本質上屬于議論文,雖“雜”卻條理清晰,一般由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三部分組成??忌@樣的結構讀下去,就能有條理地把握雜文的內容。另外,考生可以借助體現(xiàn)結構思路的標志性詞語來理清作者的思路,比如一些關聯(lián)詞、順序詞、總結詞等。還可以借助一些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如領起句、首括句、過渡句、中心句、總結句等,來迅速把握文章的思路。
三、從藝術形象入手,領悟雜文的寫作特色
雜文兼有論辯性和形象性的特點,一方面“砭錮弊常取類型”,另一方面善用比喻、反語等增加語言文采,像魯迅的雜文,通常就運用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思想。所以,閱讀雜文時,考生必須抓住這些形象,透過形象感受雜文或幽默或諷刺的特色,進而領悟其中的真意。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那爛陀重生的啟示
□戴志勇
新聞說,始于一千五百年前的那爛陀寺,2014年初步重建后將首次招生。它是玄奘西天取經時曾攻讀佛學的地方,八百年前毀于突厥人之手。如今,那爛陀,將重新成為“知識的給予者”。
為什么要在原址重建?因為它在佛祖釋迦牟尼悟道之地菩提伽耶附近,曾是印度佛學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那爛陀寺雖然被毀八百年,后人卻依然可以清晰地聽見文明的呼吸,感知覺悟的光明。這就是傳統(tǒng)的無形力量,是可以被不斷激活的意義源泉。重建古老的文明之地,歸根結蒂,是要在憂思不斷的現(xiàn)代處境下,探索該文明的核心智慧,使其積極地與現(xiàn)代世界對話,從而豐富和改善我們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
中國需不需要激活自己的王官學與百家言?需不需要使傳統(tǒng)文明與希臘、希伯來、印度、伊斯蘭等文明相互交流,推陳出新?如果我們的心靈尚需豐富,社會尚要改善,政治還有待實踐出更大的正義,對傳統(tǒng)文明的重新探尋就不可或缺。
經歷過一個世紀的摧折,傳統(tǒng)破而不滅,依然頑強存留于今日。為此,尤其要感謝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研習者們。薪盡火傳,今天的我們,已經難以想象不讓傳統(tǒng)精義在場的現(xiàn)代化。
中國本來就有自由治學的傳統(tǒng)。兩千四百年前即已大盛的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強力發(fā)動場。自孔子打破“學在官府”而私人講學,發(fā)展到南宋有張栻主講的岳麓書院,朱熹修復的白鹿洞書院……民間書院制度大備,終于形成成熟的私學體系。至明代,自王陽明創(chuàng)辦或主持,闡揚心學宗旨的龍岡、貴陽、會稽等書院,一變而至批判心學流弊而倡實學的東林書院。這些書院,有求道不求仕的風骨,有自由辯難的學風,有友以輔仁的氣場,有“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的入世情懷。黃宗羲,更是將是非與真理,提升至比天子更高的地位,恢復了以道統(tǒng)政的傳統(tǒng)精義。正因看到了自由辦學、自由講學對皇權統(tǒng)治可能帶來規(guī)制,明代才多次禁抑乃至禁毀民間書院。清代盡管對民間書院由提防改為“扶持”,但清政府的腐朽墮落,終歸造成了思想的禁錮。
我們靠什么來復興文明?首先要做的,是讓源遠流長的私學傳統(tǒng)重放光芒。最容易激活的組織資源,與傳統(tǒng)文明最切近的意義之泉,就是綿延千年的各地知名書院。今日倡言文明復興,這些書院不應再空宅獨守,而應匯集全國乃至全球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研習者,在此開出一片思想與學術的新天地。
今日之書院,只需回歸純粹的學術研究。因此完全可以秉承自由治學的精神,承擔起鉆研傳統(tǒng),對話古今,融通中西,傳承乃至創(chuàng)造文明的大任。
(選自《南方周末》2013年6月14日,有刪改)
1.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簡要分析文章第五自然段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歷史應該記住誰
□王兆貴
人們通常把那些為人類社會進步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人稱為英雄。他們出類拔萃,是民族脊梁、大眾楷模、人中精英。有許多英雄人物都有過失敗的記錄,有的結局還很悲涼,但這并不影響后世將他們視為英雄。滑鐵盧戰(zhàn)役的贏家是聯(lián)軍統(tǒng)帥威靈頓,但到滑鐵盧鎮(zhèn)參觀的人,瞻仰的卻是失敗者拿破侖,沒人去理會威靈頓。再如,人們提及麥城時,首先想到關羽,那個戰(zhàn)勝關羽的呂蒙卻被忽略了。
為何會出現(xiàn)“不以成敗論英雄”這種非常規(guī)的歷史觀呢?歷史真相只有一個,然而,當它被還原為文化記憶時,往往會因見識不同而有所選擇和補遺,甚至曲解和編造。經過時間長河的沖刷和積淀,思想潮流的碰撞和修正,民間流傳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已不再是原初史料,而是集體無意識的公共作品。因此,提出“歷史應該記住誰”,就不再是簡單邏輯所能求證的“解”。人們之所以不用成敗作為論定英雄的唯一標準、終極標準,不單是情感偏向問題,而是價值認同問題。
拿破侖一生指揮過60多場戰(zhàn)役,比亞歷山大、西澤、漢尼拔、蘇沃洛夫這些名將所指揮的戰(zhàn)役總和還要多?;F盧一役他一敗涂地,并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失敗反把失敗者變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著的拿破侖更為高大”。后來的事實,印證了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提到的這些話。
稱得上英雄豪杰的人,其業(yè)績可以不昭彰,但人格一定是高尚的。他們通常以堅貞的氣節(jié)、剛毅的血性、不屈的斗志、無私的奉獻而著稱。荊軻失敗了,但他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就像他朗吟的《易水歌》那樣,傳為千古絕唱。李廣出擊匈奴,屢戰(zhàn)敗北,死后未獲封侯,但在人們心目中,他仍然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不僅霸業(yè)未成,而且輸?shù)煤軕K。一曲垓下之歌,回腸蕩氣,長使英雄淚滿襟。項羽盡管偏執(zhí)自大,蠻橫暴戾,但因他光明磊落,率直坦蕩,向來為世人推崇。當一個人的人格魅力為世人所敬仰時,即便其最后結局是失敗的,也不會動搖他在歷史上的地位。
在中國,正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解讀。三國爭雄,劉備盡管未能勝出,但因沾了漢室宗親的光,身后享有“英雄之器”的盛譽。曹操盡管勝利了,但因有篡位之嫌,身后背有“亂世奸雄”的惡名。其實,曹操不論在軍事、政治還是文學上都卓有建樹,魯迅說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再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可能完美無瑕,然而英雄之過乃白璧微瑕,難掩其豐功偉績。林則徐在中英商貿關系的處理上和對英軍發(fā)動戰(zhàn)爭報復的判斷上,均有不當之處,并導致清廷誤判。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林則徐的歷史功績,說他不是民族英雄。再者,對英雄人物是非功過的論定,并不存在終極標準,時代背景不同,審視角度不同,答案也不相同。比如說,將相中的袁崇煥、曾國藩、李鴻章,帝王中的嬴政、雍正以及介于帝王將相之間的曹操,歷來毀譽參半,說法不一。
(選自《光明日報》2014年4月19日,有刪改)
1.簡要概括“文化記憶”具有怎樣的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結合全文,談談評價歷史人物應持怎樣的歷史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文本,那爛陀重生有哪些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人生不湊合
□王曉河
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南開大學創(chuàng)始人張伯苓常說:“人可以有霉運,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凈發(fā)理,衣整鞋潔,讓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覺,霉運很快就可以好轉?!彼€編了一句順口溜:“勤梳頭勤洗臉,就是倒霉也不顯?!?/p>
倒霉也不顯,強裝笑臉才心底給力,這是堅強、堅韌的人生,用百姓的話說,就是不湊合。人生怕湊合,一湊合,標準低了,心氣沒了,頹廢潦倒了,便霉運迭至;久克不下,幾個釘子碰回來,力盡神疲,湊合吧,一下就泄了元氣,降低了質量。跨越攀高,幾個跟斗摔下來,湊合吧,一下就蔫了精神,棄了目標。生活湊合過,無精打采,混天度日;工作湊合干,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湊合原則失底線,湊合人情摻假意,湊合人性打折扣。一味湊合下去,“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過河”,渾噩起來,湊合也就成了窩囊、消沉、頹廢的代名詞,不鄭重、不認真、少生力。湊合雖然有一些勉強和無奈,卻不是頹廢的理由。
大自然不湊合,四季輪回分明,逢節(jié)必至,一草一木不失信,歲歲枯而歲歲榮。地道老農不湊合,“人誤地一壟,地誤人一年”,年年侍弄土地,年年精耕細作。周國平先生說:“你說,得活出樣兒來;我說,得活出味兒來。”咱說,無論有模有樣,還是有滋有味,都是湊合得不來的。
不湊合,不是奢望無度,不是欲望無邊,而是一種人生整潔,不邋遢,不疲沓,誠心誠意、中規(guī)中矩對待每個人、每件事、每一天,不心血來潮而半截五寸,不茍且偷安而隨波逐流,總是追求有滋有味、有情有致、有聲有色,在力所能及之中做地道,做扎實。飽嘗艱辛,卻心態(tài)平和豁達;家境貧寒,卻知書達理;簡單枯燥,卻樂意享受勞作過程。想什么,干什么,總有條有理,困不失志,順不張狂,臨財勿茍得,臨難勿茍免,總有一種筋骨。李叔同大師一碟蘿卜,一杯白開水,一碗大米飯,不是湊合,而是“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人至歲暮,躺在醫(yī)院里,“往事越千年”,過去的就過去了,但季羨林在病榻上撰文聲明摘去頭上的“三頂桂冠”。作家劉恒以蘸水筆寫作,寫兩三個字就要蘸一蘸,蘸上墨水時還要貼著瓶口“杠杠”,以免蘸墨水過多弄得駟馬四片,他說使蘸水筆寫作,在紙上總有一種“刻”的感覺,很舒服,文思也順暢。吳冠中作畫,要求自己每一幅畫都有新意,不重復自己,不克隆以往的東西,絕不重復再畫第二張雷同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其畫作曾以百萬港元被人購藏,正在走紅之期,吳冠中開始了撕畫的驚人之舉,他說:“人老了,趁現(xiàn)在活著,趕緊把那些自己覺得不滿意的作品撕掉?!彼旱舨蝗缫?,留下精美的。倘若湊合了,自我遷就、自我懈怠,自我降低人生質量,是不可取的。
勤儉持家不是湊合,那是在有限的條件下打理得井井有條,物盡其用,人盡其享,是精打細算?;睘楹啿皇菧惡希侨ゴ秩【?、去偽存真的制作功夫,是精純老道。夾起尾巴做人不是湊合,而是謹慎不張揚,淡定不標榜。寬以容人不是湊合,而是大度為懷的胸襟。忍辱負重不是湊合,而是沉潛堅韌的搏擊。不湊合,是一種鄭重,一種認真,一種韌性。著名學者劉軍寧說:“一紙金錢,是一紙契約;一紙金錢,是一紙信用;一紙金錢,是一紙信心;一紙金錢,是一紙道德?!苯疱X金貴,一分一厘是不容湊合的。稍一湊合,一紙金錢,就可能是“一堆罪惡”。
著名學者黃炎培寫給兒子的座右銘有這樣幾句話:“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意為不湊合。著名詞作家閻肅有“四不”人生感悟:“不忽悠,不糊弄,不折騰,不湊合”,年逾8旬自稱“80后”,仍保持著童心童趣,所以才出精品,才經久不衰,才寶刀不老。人在世上,五光十色、酸甜苦辣都有,不壓抑人性、扭曲生活,也不放蕩無忌、恣意生活;不圓滑無主、隨波逐流,也不諂媚攀附。珍重人生,珍惜時光,珍愛美好,不湊合,便有價值,有意義,有光彩。
(選自《做人與處世》2012年第9期)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從正反兩個方面展開論述,文章題為“人生不湊合”,卻先從“湊合”談起,分析了湊合的危害,然后再從大自然、老農不湊合,從正面推導出要想人生“有模有樣”“有滋有味”就得不湊合。
B.作者對“不湊合”作具體闡述之后,列舉李叔同、季羨林、劉恒和吳冠中等人物的事例,讓讀者對“不湊合”有具體形象的認識。
C.文章指出勤儉持家、化繁為簡、夾起尾巴做人、寬以容人、忍辱負重等都不是湊合,破除,一些模糊認識;進一步指出“不湊合,是一種鄭重,一種認真,一種韌性”。
D.文末引用了黃炎培、閻肅的言論來總結“不湊合”的做法。
2.好的雜文往往會為文章找一個精彩由頭入題。本文是如何入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