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謀過面的“法院”和“公安局”的人,僅僅用一通電話,就讓50多歲的王大姐輕易地相信了自己與洗黑錢犯罪有關(guān),“乖乖”地將自己積存了大半輩子的20余萬元存款匯給了對方,面對銀行的阻攔,王大姐硬是更換了3家銀行,還試圖撒謊蒙混過關(guān)。
2014年10月31日,記者通過四川省公安廳了解到,40歲~70歲的中老年婦女已經(jīng)成為電信詐騙的重點受害對象,占了電信詐騙總數(shù)的七成。而多名讀者反映,他們也有過類似經(jīng)歷。
常聽父母教育兒女: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但是,當面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電視理財、電話“中獎”、“神藥”推銷時,老人們常常深陷其中,并未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被騙,而對兒女們的勸說也不管不顧。
案例1
不聽女兒勸買回“電療儀”
儀器里竟然裝的瀝青
市民陳女士打進96111,講述50歲的母親劉阿姨的遭遇。劉阿姨這些年睡眠不太好,前兩天接了個電話,對方向她推薦了一款醫(yī)療器械,名為“電療儀”,說是對治療失眠很有效果。劉阿姨正為失眠所煩惱,加之對方將“電療儀”的功效大肆渲染,雖然價格達到2000多元,劉阿姨還是買了。
“電療儀”的大小與一塊17英寸的顯示屏略仿,按照“操作說明”,使用者只需將之通電,然后用腳踩上半小時,基于“電磁場”的作用,失眠者就可以睡個好覺了。劉阿姨堅持每天踩上半小時,還說效果不錯。女兒陳女士卻很懷疑,但劉阿姨堅稱“電療儀”有特殊效果,對陳女士的勸說置之不理。
幾天后,陳女士見“電療儀”背后螺絲略有松動,便悄悄將后殼拆下,“電療儀”的內(nèi)部構(gòu)造終于曝光:竟然只有一個指示燈和一坨用以增重的瀝青。得知情況后,劉阿姨后悔不已。
案例2
老人要買電視推銷的補品
子女求助親戚幫勸
楊先生也講述了他所遇到的一件尷尬事兒。
今年9月中旬,楊先生突然接到親戚的電話。親戚家的老人在電視上看到了一種聲稱效果相當好的補品,堅持要花大價錢購買。但子女知道事實并非如此,就勸老人不要花冤枉錢。沒想到老人根本不聽,還把子女罵了一頓,說他們不關(guān)心自己的身體。無奈的子女只好找到了楊先生,希望他能幫著勸勸老人。趁著老人從老家到成都來散心的時機,楊先生請老人吃了一頓飯,席間談起了買補品的事情。讓楊先生沒想到的是,他好說歹說半小時,老人不僅不聽,還生起了悶氣。見老人如此固執(zhí),楊先生不得不說了重話:“老人家,今天如果你買了那東西,就是看不起我。”老人一看楊先生這么堅持,礙于情面總算打消了購買的念頭。
中老年人為何易受騙?
觀念陳舊 ?有同情心
犯罪分子在針對中老年人實施詐騙時,使用的方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親情陷阱、迷信陷阱、小便宜陷阱、“安全”陷阱等等,這些陷阱往往能擊中老年人的“軟肋”,讓人防不勝防。為什么中老年群體容易被騙?
主要是因為中老年群體大都觀念陳舊,跟不上時代,容易上新興事物和物品的當;迷信的人很多,容易被迷惑;有同情心,容易被騙子的假象蒙住眼睛;法律知識不健全,對騙子的行為缺少法律判別能力;有一定經(jīng)濟能力,拿得出錢來。
心理專家
子女要和老人多溝通 ?取得信任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不少老年人在上當受騙時,不太能聽進兒女的勸解。華西心理衛(wèi)生中心教授李靜說,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子女要多和老人交流溝通,成為老人取得外界信息的窗戶。這樣不僅老人自身有了更多的識別能力,而且即使出現(xiàn)類似情況,對兒女的勸解,老人也更聽得進去。那么,到底兒女該怎么與老人溝通呢?李靜為大家支了幾招。
1. 強硬法:可找父母坐下來,鄭重告訴他們公檢法絕不會通過電話或短信辦案,也不會用類似“110”等電話或短信通知或詢問當事人。對打電話、發(fā)短信的陌生人,絕不透露自己的身份證號、銀行賬號等信息,不要轉(zhuǎn)賬匯款,也不要按指示到ATM機上查賬。即使對方說出了自己的名字,也不能相信對方身份,一定要及時告訴家人,讓家人辨別。兒女也趁父母不在時打電話給騙子,警告他們停止向父母行騙,否則將報警,如對方態(tài)度強硬,也可直接向當?shù)毓矆缶?/p>
2. 委婉法:子女發(fā)現(xiàn)老人上當,也可不用當面“對質(zhì)”,以免引起父母抵觸??蓭麄冊诰W(wǎng)絡(luò)、電視上查找相關(guān)案例,細致地講解這些人是怎么受騙的,找到他們與案例中受害者的相似之處。也可以讓父母的朋友、鄰居在平時聊天時有意說出發(fā)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用事實讓老人自己認識到問題,主動糾錯。
3. 轉(zhuǎn)移法:如老人實在不聽勸,可介紹正規(guī)賣家給老人。比如老人堅持買騙子的醫(yī)療品,就給老人介紹正規(guī)藥店的醫(yī)療品,還可以告訴他,鄰居阿姨也用這個產(chǎn)品,效果很好。有了身邊的“案例”,老人相信子女的幾率就會大增。
記者手記
老年人需要社會更多的保護
老年人相對來說文化水平較低、掌握的社會信息不夠,且自身智力退化,一些人正是利用了老年人的這些弱點從事針對老年人的違法犯罪活動,而老年人也很容易被騙。
這一方面需要媒體加大宣傳,讓老年人知道這些騙人的伎倆;民政、社區(qū)等機構(gòu)也要多派志愿者深入老年人中,普及知識,防止老年人上當受騙;另一方面,相關(guān)部門更要加大打擊力度,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quán)益。
防騙五招
1. 莫貪小便宜,拒絕小“恩惠”。不要貪圖在街邊、公園里陌生人派發(fā)的傳單或所謂免費派發(fā)的藥、提供的身體檢查以及參觀等“小恩小惠”,對此要堅決予以拒絕,更不要留下家中電話號碼,防止引狼入室,留下后患。
2. 不要參加所謂公司提供的講座、免費旅游、免費茶話會及免費參觀公司經(jīng)營等活動,防止受其蒙蔽。據(jù)警方稱,在抓獲的犯罪分子行騙心得日記中就赫然寫著:只要老年人上公司參觀或參加免費旅游等活動,其行騙就“成功”了一半。
3. 不要相信有高額回報的各種名目的投資。一是銀行明文禁止以高額回報形式進行非法經(jīng)營活動;二是當真的有很高利潤的公司生產(chǎn)經(jīng)營時,它根本不需要向群眾吸收“投資”。天上不會掉下來餡餅,即使有,也是陷阱。
4. 不要盲目相信高額回報公司的宣傳和表面“實力”,防止一葉蔽目。據(jù)警方近年破獲的這類案件來看,為了欺騙老年人,他們在這方面非常舍得投入:一是大肆宣傳,在報刊上做廣告,或印制精美宣傳畫冊;二是偽裝門面,顯示實力,一般都租用高檔寫字樓,并進行豪華裝修。
5. 老年人要多與子女等家人溝通,并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當碰到有人以“高額回報”的誘餌向你推銷某產(chǎn)品時,在“投資”前多與家人溝通,一般年輕人都有警惕性,對社會事物的分析和判斷能力較強,能夠辨別此事的真?zhèn)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