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軍令
60年一甲子,我國的汽車工業(yè)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有61年的歷史,61年來我國的汽車工業(yè)逐漸地由弱變強,發(fā)展壯大,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fā)展道路?,F(xiàn)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產銷第一大國,也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品牌。
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國汽車工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依舊很多。讀史使人明智,通過回憶我國第一輛國產轎車的誕生過程,透過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可以帶給我們精神的指引,對我們如何更好地獨立打造汽車品牌有著不菲的借鑒價值與意義。
CA-71“東風”牌小轎車是我國第一輛國產轎車。它的誕生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而在技術上則缺乏相應的實力。中國轎車的鼻祖是中國第一代汽車人手工敲敲打打制造出來的。
高層的關注
“好啊!坐上我們自己造的小轎車了!” 1958年5月21日下午,在懷仁堂后花園,毛澤東主席從小轎車下來后便興奮地說道。毛主席說的這款小轎車,不是別款,它就是當時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剛剛試制成功的CA-71“東風”牌小轎車。之所以這樣興奮,是因為毛主席心中清楚地知道它的價值與意義,明曉它的誕生意味著什么。
它的問世代表著中國從此結束了不能生產轎車的歷史,意味著我們中華民族汽車業(yè)邁進了另一個時代。
憶往昔,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百廢待興。面對幾近崩潰的民族工業(yè),毛主席曾不無感慨地說:“我們會造什么?除了桌子椅子,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p>
那時的我國馬路上行駛著形形色色各個國家制造的汽車,可以堪稱是萬國汽車博覽會,制造屬于自己國家的汽車提上日程。1953年,毛主席簽發(fā)《中共中央關于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同年7月15日,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典禮舉行。毛主席親筆題詞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的漢白玉基石被安置在場地中心。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嶄新的總裝線上,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的第一輛汽車經努力試制成功,極大地鼓舞了我國制車造車的信心。
卡車有了,小轎車呢?早在一汽解放卡車即將問世前夕,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上便吐露出對于開發(fā)國產轎車的期望:“什么時候我們能坐上自己開發(fā)的小轎車來開會就好了?!?/p>
領袖要坐“我們自己生產的小轎車”,一汽作為我國汽車工業(yè)最早的開拓者,責無旁貸,扛起了制作小轎車的重任,以極大地熱情投入到轎車的生產過程中,掀起了設計、制造、協(xié)作和攻關的熱潮。
摸著石頭過河
但開發(fā)國產轎車談何容易,當時的一汽,基本上是一整套生產卡車的建制,既無資料經驗,也無工裝設備,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另外,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汽車工業(yè)發(fā)展伊始,技術問題就一直成為一個砍,讓人糾結。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在當時人定勝天思想的指引下,一汽員工邊學邊干,摸著石頭過河,熱火朝天地干起國產轎車來,創(chuàng)造了古今中外中國獨有的一套轎車設計方法。沒有場地,他們就在卡車總裝配車間用玻璃隔出一塊空地;沒有經驗,時任一汽廠長的饒斌就提出了“仿造為主,適當改造”的設計原則。沒有零件,工程師就到本溪鋼鐵廠進口的廢鋼中,找到汽車相關零件進行測繪。
但即便是仿造,也需確立仿造的對象,也得“有根有據(jù)”,要有“樣品”。1957年6月,朱德總司令將捷克送給他的一輛斯柯達轎車送到一汽,作為參考樣車。同年8月,又有蘇聯(lián)的“勝利”、法國的“西姆卡”以及美國“福特賽飛”等樣車先后運抵長春。最后通過多方比較,確定了轎車相關部件仿造改造的對象:發(fā)動機和底盤仿造“奔馳-190”;車身結構仿造法國“西姆卡”;外型和內飾件則在西姆卡的基礎上進行改造。
當時生產汽車不像現(xiàn)在是流水化作業(yè),要求起先做汽車模型,再根據(jù)模型畫出試制圖,最后,再根據(jù)試制圖用手工一錘錘敲出一輛樣車。期間,一汽員工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一些頗具中國特色的設想與構思。比如車頭部分要標志為一條金色的龍,并且在表面鍍有24K純金,象征著騰飛的中華民族。當時為了找尋合適龍的圖案,設計者拿著相機,跑遍了北京故宮、頤和園等古跡,并拜訪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專家。經多方甄選,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龍的形象最終確定下來;車身側面則要鑲嵌毛澤東書寫的“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字樣;車尾的設計也頗具匠心,后大燈設計為中國古代宮廷中使用的具有傳統(tǒng)民族特色的紅紗燈,俗稱“宮燈”形狀;變速器則采用自己設計制造的三擋機械變速器。這樣,使得這款車既彰顯了我們民族的特色,又體現(xiàn)出與國外車型的與眾不同。
如此,好像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該給轎車取名字的時候了。聰明的一汽人根據(jù)毛澤東當年對國際形勢“東風壓倒西風”的論斷。順勢給自己的轎車起了個響亮的名字——“東風”。樣車最初用的是拼音字母“DONG FENG”,為了突出中國特色,最后換上了漢字“東風”。
1958年5月21日上午9點,東風樣車準時開到懷仁堂門前,停在小花園內。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相繼前來看車。其中,周總理親自打開發(fā)動機蓋,認真觀察了發(fā)動機。他看了一眼說:“這是抄奔馳的。像發(fā)動機的氣閥室罩,為什么不改一改?抄是可以的,外國人也互相抄,但應抄得有技巧,關鍵技術抄,非關鍵技術可以改得讓人看不出來?!?/p>
周總理的話語,道破了當時我國汽車制造的尷尬處境,那就是技術。雖說第一輛小轎車的研發(fā)過程中,我國人民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但不可否認,自始至終“民族的”與“國外的”兩股力量對比就一直沒有停歇,如何處理好獨立研發(fā)與國外技術的關系在當時就已經成為一個問題,橫亙在我國汽車制造業(yè)的面前。隨著時間的流逝,為了獲取先進的技術,20世紀70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國的汽車公司紛紛從自主研發(fā)踏上與國外合辦企業(yè)的方式,試圖依靠合資模式的技術引進來發(fā)展我國的汽車工業(yè)。但這又如同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縮小了與發(fā)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但同時又成為阻礙自主開發(fā)的“結構性障礙”,使中國轎車工業(yè)喪失了原有的自主產品開發(fā)的平臺,少了早先那股敢為天下先的氣魄與動力。endprint
造車的高速度
制造CA-71“東風”牌小轎車前,中國要做小轎車的消息傳到蘇聯(lián)專家的耳朵里,蘇聯(lián)專家直搖頭,“想做轎車?你們別那么快?!?因為那時解放卡車剛剛出廠,而轎車工藝難度不知要比卡車高出多少倍,他們懷疑中國轎車的自造能力。這種懷疑也情有可原,因為即便在今天,一款新車的推出,需要開發(fā)的過程也是極漫長的,有時甚至需要3-4年的時間,何況在當時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傻谝惠v東風牌轎車的試制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當時“大躍進”風聲漸起,一方面,一機部給一汽廠下達了生產小轎車的任務,并提出了“越快越好”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家有著極大的熱情,干國產轎車的士氣高昂,不少人吃住在生產現(xiàn)場,甚至把行李搬進了車間。汽車制作過程中,設計處4個晝夜便繪出了樣車圖紙,鑄工車間7天便澆出了全部鑄件,發(fā)動機、變速箱更是3天3夜便被制造了出來,各工種基本上都在幾天之內把設計和制造任務就完成了,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速度的神話。
但也許正應了那句“欲速則不達”,在追求速度的同時,質量卻可能重視不夠。加之第一次制造小汽車,技術還不算成熟,東風轎車經常發(fā)生故障,最終也沒能批量生產。另外,由于“東風”車型不大,并不適合首長們乘坐。東風牌樣車就這樣在生產出來后的一個月就被迫戛然而止,總共制造了30臺,之后一汽便緊鑼密鼓地投入到部署后來影響國人近半個世紀的CA72紅旗牌高級轎車的生產中去。
一個剛誕生的品牌,需要實踐的打磨,需要時間的洗練,逐步走向完善??上v史沒有給它糾正自我的機會,在整個汽車工業(yè)史上僅短暫地存在了一個月,就把它拖入歷史的長河中。盡管如此,東風小轎車依舊為后來人們制造高級汽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是我國民族工業(yè)的驕傲,為后續(xù)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譜寫了一個值得驕傲的開頭。
集粹苑鏈接
國產CA-71“東風”牌小轎車
1958年5月12日,國產CA-71“東風”牌小轎車在機修車間試制成功。生產編號為CA-71,CA為生產廠家一汽的代碼,7為轎車的編碼,1代表第一輛。該車車型為流線型,車上部呈銀灰色,下部絳紅色,4門6座,裝有冷熱風。發(fā)動機罩前上方鑲有一個小金龍,車燈是具有民族風格的宮燈,配備有直列四缸頂置式高速發(fā)動機、三擋機械變速箱。發(fā)動機最大功率達70馬力(514瓦),最高車速可達128公里,耗油量為百公里9-10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