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霍州煤電集團總醫(yī)院 山西 霍州 031400
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護理分析
宋誠茹
山西省霍州煤電集團總醫(yī)院 山西 霍州 031400
目的: 對全面護理在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中的護理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所收治的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45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護理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經護理后,有27例患者顯效,16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6%;有5例發(fā)生氣道黏膜損傷(11.1%),4例發(fā)生痰液阻塞(8.9%)。結論對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予以全面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護理治療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護理
通常情況下,神經外科術后重癥患者因為神經系統受損、意識障礙以及咳嗽反向消失等,因而無法對呼吸道進行有效的清理,繼而導致呼吸困難,血氧分壓降低,最終將加劇對腦組織與腦缺氧的損害[1]。針對這種情況,需對其予以氣管切開術進行治療。為了保證氣管切開術的順利進行,且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加速患者疾病的康復,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是極為有必要的。筆者將對我院所收治的45例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4年5月所收治的由于各種神經系統疾病而入院治療且實施氣管切開術的患者4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在38~74歲之間,平均年齡(54.2±10.3)歲。原發(fā)疾?。?8例為腦出血,16例為顱腦外損傷,11例為大面積腦梗死。
1.2 方法
1.2.1 觀察病情:患者實施氣管切開后,必須對其生命體征改變進行密切的監(jiān)測,對其呼吸方式、呼吸頻率以及血氧飽和度等進行觀察,并且依據血氧飽和度指標,對氧流量進行合理的調整,以確保給氧的有效性。另外,對傷口敷料情況進行觀察,是否出現皮下氣腫、出血等狀況。
1.2.2 體位護理:在患者病情允許的前提下,把床頭抬高15~30°,頸部略墊高,確保患者頸部伸展。手術結束后的當日,不可頻繁變換體位,從而避免導管脫出、移動以及壓迫損傷氣管內壁等狀況的發(fā)生,亦或是引發(fā)氣管閉塞,繼而導致窒息。對病情嚴重及昏迷的患者,應給予定時翻身,每2h翻身一次,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預防肺部并發(fā)癥及壓瘡的發(fā)生。在翻身叩背時,應防止套管對皮膚的摩擦,并確保頭部、頸部以及軀體在同一軸線上,從而避免套管因旋轉角度太大影響通氣而引起窒息。
1.2.3 環(huán)境護理:通常情況下,氣管切開患者均屬于重癥病患,因而將其安排在ICU潔凈病房,在病房內,應當保持室內溫度與濕度的適中,其中溫度控制在20~22℃,濕度控制在60~70%;嚴格限制陪床探視人員。
1.2.4 心理護理:不論是對患者本身還是對患者家屬而言,氣管切開是一種較為痛苦的事。因此,護理人員應當耐心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疏導工作,告知其氣管切開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依從性。針對一些意識清醒的病患,導管插入嚴重影響了其語言交流與飲食,這種情況可能會給其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恐懼、不安以及煩躁等;對此,護理人員可通過其它方式如紙筆、肢體語言等,和患者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對其進行有效疏導。使其樹立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療,以利于病情的好轉。
1.2.5 口腔護理:氣管切開患者咳嗽和吞咽都有不同程度障礙,口腔分泌物不易自行排出。
因此應做好口腔護理,防止感染,尤其引起吸入性肺炎。每天口腔護理2次,應根據口腔PH值選擇清洗液。
1.2.6 飲食護理:氣管切開術后患者,通常無法正常進食,除了靠靜脈補給營養(yǎng)外,也需要給予鼻飼來維持全身的營養(yǎng)狀況。
1.2.7 濕化氣道:氣管切開的患者失去濕化功能,易產生氣道阻塞、肺不張和激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充分氣道濕化可起到抗炎解黏,稀釋痰液,保持呼吸通暢的作用。每2-6h行霧化吸入一次,每次15分鐘,保持呼吸道濕潤,以利于分泌物的排除;氣管導管口用兩層濕紗布覆蓋,增加吸入氣體濕度,還可以防止空氣中的微生物灰塵進入氣道。并間斷滴入濕化液,每次2-3ml或利用微量泵,以每分鐘0.2-0.4ml的速度持續(xù)滴注濕化液,
1.2.8 套管護理:氣管切開之后,應當運用系帶將氣管套管固定好,在頸部一側對系帶進行打結,且注意松緊度,以可容納一個手指為宜。在手術結束后48小時,避免氣管套管發(fā)生移位或滑脫。護理人員應定期對患者的切口進行消毒、換藥,2次/d,同時對傷口的滲血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若發(fā)生滲血,須盡早找出癥結所在,予以對癥處理。若痰液污染了紗布,須及時進行更換,以避免傷口感染,且保持傷口干燥。對傷口附近氣腫情況進行觀察,通常情況下,皮下氣腫會在24小時后停止發(fā)展,大約7天內自行吸收。
1.2.9 吸痰護理:首先要掌握好恰當的吸痰時機,一般是在床旁聽到病人咽喉部有痰鳴音或病人出現咳嗽等情況時給予吸痰;吸痰時選用外徑不超過內套管內徑的1/2、管壁平滑、帶有側孔的硅膠吸痰管;先將吸痰管插入氣道超過內套管1-2cm,再開啟吸痰負壓,左右旋轉邊退邊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長時間反復提插式吸痰;吸痰負壓不能過大,一般在33.3-40.4kp,以防損傷病人氣道黏膜。在吸痰時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吸痰用具一用一更換。
1.2.10 拔管護理:在患者意識清醒,體溫正常,X線顯示沒有出現明顯的肺部感染,且WBC正常,此時即可拔管[4]。若患者在拔管之前有水腫或呼吸道黏膜等癥狀,則不可拔管,否則將引發(fā)呼吸道梗阻,進而影響患者疾病的恢復。在拔管之前,應先試行堵管72小時,若未出現呼吸困難,且咳嗽、排痰功能正常,可將氣管套管予以拔除,用無菌紗布或者是吸收性較好的敷料覆蓋創(chuàng)口,以避免噴出的痰液對切口造成影響,繼而等待其自然愈合。此外由于部分患者長期使用氣管插管,對其產生了一定的依賴,在拔管之后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心理,嚴重的甚至可能發(fā)生氣管痙攣,因而,在拔管之前,需提前預備好氣管切開包,拔管24小時之內,仍需對患者的呼吸狀況、傷口滲液和滲血狀況等進行密切的觀察。
1.3 療效判定
被切開的氣管部位并未出現任何感染癥狀,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均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為顯效;被切開的切管部位并未出現任何感染癥狀,且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趨于正常,為有效;被切開的氣管部位出現了感染癥狀,且其各項身體指標并未得到改善,為無效??傆行?(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100%。
1)護理效果分析:經護理后,有27例患者顯效,16例有效,2例無效,總有效率為95.6%。
表1 本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情況比較[n(%)]
2)氣道黏膜損傷及痰液阻塞情況分析:本組45例患者中,有5例發(fā)生氣道黏膜損傷(11.1%),4例發(fā)生痰液阻塞(8.9%)。
神經外科患者往往由于病情較重,需要經由氣管切開來予以處理,再加上患者病情發(fā)展迅速,因而對神經外科切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護理任務,極為艱巨[5]。由于患者長期帶管,因而極易出現各種感染,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密切觀察、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且予以全面的護理干預。只有這樣,方能保證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復,方能避免各種并發(fā)癥的出現。
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予以全面護理干預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氣道黏膜損傷率與痰液阻塞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由此可見,對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予以全面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護理治療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
[1]劉翠華.重癥老年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8):9-11.
[2]蔣福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氣管切開術后意外況分析及護理措施[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1,15(18):119-120.
[3]段輝菊.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09(11):158-159.
[4]黃惠華.神經外科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護理分析[J].健康之路,2014,(9):211-211,212.
[5]王晶,索鵬,李德珍等.重型顱腦損傷并肥胖患者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體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19):3637-3638.
宋誠茹 (1980 年12 月--)性別:女 民族:漢 職稱:主管護師 研究方向:外科護理
R473.6
B
1009-6019(2014)12-02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