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艷
摘要: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需要和特點,它是未來生活的準備和教育的手段,并且其本身也蘊藏著豐富的內(nèi)涵與價值。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就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走近孩子的心靈,蹲下來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在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引領孩子自主成長。
關鍵詞:走近;蹲下;童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2-0118-02
某次聽教育學講座,一位學者向在座的每一位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離童心有多遠?蹲下來看孩子有多難?”是啊,這個問題有足夠的理由引起家長,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們的注意與反思。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fā)展?jié)摿Φ纳A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需要和特點,它不僅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和教育的手段,并且其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內(nèi)涵與價值?!拔覀兇笕艘紫聛砗秃⒆诱驹谕瑯拥母叨?,這樣才能走近童心,才能夠與孩子看到同樣的世界……”很多人都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想獲得這個問題的答案,父母就必須有所改變。比如,看待同一事物的時候,要放下姿態(tài)和孩子的視線保持相同的高度,這樣就容易理解孩子的看法了;換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孩子,也就不覺得孩子的作法和想法荒誕無聊了。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走入孩子的心靈,就要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
生活中,大人和孩子對事物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也常常因為家長的要求與兒童的愿望不一致而產(chǎn)生矛盾。以穿衣為例,家長為孩子千挑萬選的衣服,他們可能不喜歡;走在商場中,孩子看到就不愿再挪步的衣服,也許家長覺得穿上很傻。于是,為了自己眼中的漂亮,大人習慣強迫孩子穿大人喜歡的衣服。個性強的兒童或許加以反抗,力爭自己對美的看法,但最終結(jié)果更多的孩子只能服從大人的意志。久而久之,孩子或許放棄再與家長溝通,或許放棄形成自主意識和行為的權利,但長期不溝通會使兒童產(chǎn)生一些心理障礙。要想走近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真正了解孩子,客觀地評價孩子,首先就要換位思考,不能總以成人眼光看待孩子,這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義:
1.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體,他們會幻想、憧憬美好的事物;他們會蹦,會跳,會玩耍,會創(chuàng)造,花樣翻新,異想天開;他們好奇,喜歡探究,這是他們的天性,他們的權利,我們不能用成人的心理或成人的眼光去挑剔、限制和阻止。我們應該多與孩子交流,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一切,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喜歡什么,需要些什么,關注孩子的需要,給予孩子的所需。
2.站在孩子的立場看教育。教育工作者不能以居高臨下的指揮者的立場指手畫腳,而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地體驗被老師教育后的感受,深入了解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強迫他們接受不認同的事物,多和他們進行思想交流,給他們保留應有的權利。
3.用孩子的思維實施影響。孩子“親其師,而信其道”。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與他們平等相處,做他們的知心朋友,這樣孩子就會感到老師對他的信任和尊重,從而使其喜歡你,親近你,信任你,這樣你的教育才沒能達到預期效果。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作為教師,我們和學生朝夕相處,其實有時我們離孩子仍很遠。學生喜歡的卡通片你知道多少?學生愛玩的游戲,你陪他們玩過幾回?你為他們推薦過幾本喜好的書?學生和你說過幾次貼心的話?正因為如此,要走近學生的世界,傾聽學生的心聲,簡簡單單的微笑服務是遠遠做不到的。走進童心才貼近兒童生活,走近兒童文化才能引領兒童成長。《新課程標準》提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只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使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學生自主地發(fā)展。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指出:不要讓孩子去適應教育,而是讓教育來適應孩子。在教學中,我就有意識、有目的性的創(chuàng)設一種健康、安全、愉快的課堂氣氛,傾聽他們的愿望和想法,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從兒童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價值的活動內(nèi)容,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如:游戲、情景摹擬、講故事、節(jié)日慶祝會等。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是時代對兒童提出的要求。為此,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探究或解決問題,引發(fā)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讓知識性教育為生活增添色彩和情趣,這樣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品德得到了發(fā)展,價值判斷得到了初步的培養(yǎng),并在此過程中充分地展示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創(chuàng)造帶來的歡樂和成功的喜悅。總之,走近童心,會讓你的教學事半功倍。
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的品德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生活的實際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偽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而非生活之外進行。走近童心,課堂內(nèi)外都要重視課程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感受他們真實的生活世界。老師們要用心體驗、感悟孩子們的內(nèi)心情感,讓課程變得對孩子既有吸引力又有意義,這將有利于他們構(gòu)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能力,形成內(nèi)化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實現(xiàn)我們教育的目標。同樣,愛孩子的家長們也不要讓愛適得其反,成為壓制孩子健康品質(zhì)形成的枷鎖!試著貼近孩子的心靈,你會發(fā)現(xiàn)大人與孩子的審美觀是不同的。也許美的色彩遠比款式和質(zhì)地更受兒童喜愛,因此一定要盡量了解孩子的喜好,試著理解他們內(nèi)心感受,這樣才會走進那片天真無邪的天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成長氛圍和寬松的可塑空間。
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瑞典著名女教育家愛倫·凱提出“解放兒童”的觀點。她提出改變對兒童的看法,將兒童當“人”看,讓他們擁有與成人一樣的獨立人格與選擇權利。不要讓原本多彩的童真黯淡無光,活躍的思維單一僵化。讓我們?nèi)サ舫扇说某梢?,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讓我們走近孩子的心靈,承認他們獨立人格的價值;讓我們用寬容構(gòu)建與之身心發(fā)展相適應的生活;讓我們用兒童的要求來要求兒童,用兒童的思維去思考兒童。走進童心,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你會發(fā)現(xiàn),在孩子的眼中,雪化了并不一定只是水。雪化了,還會變成一個春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