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著重描繪的人物就是燭之武,他是一個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辭令。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同學(xué)們重點把握燭之武的勸說特點。
燭之武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的能言善辯早已聞名全國。所以國難當(dāng)頭,在鄭國國君一籌莫展之時,佚之狐推薦了他。但燭之武并非受鄭伯寵信的人,他在鄭國長期得不到重用,當(dāng)鄭伯有求于他時,他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當(dāng)即回絕,也借此機會把心中的不滿、怨恨發(fā)泄了出來。這一小小的波瀾,并沒有影響對他個性的展示,而是錦上添花,使其形象更加完美。在聽到國君誠懇地道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之后,燭之武的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胸中塊壘,不計前嫌,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地“夜縋而出”,奔赴敵營。在情勢非常危急之時,如果沒有對鄭國的忠誠和熱愛,決不會有如此冒險的舉動。
到達敵營后,三言兩語說退秦師,使秦晉聯(lián)盟瓦解,正是燭之武高明論辯藝術(shù)的集中體現(xiàn),這得益于燭之武的勸說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zhàn)術(shù),大致分析如下:
在游說秦伯的過程中,燭之武毫無懼色,態(tài)度不卑不亢,采用對比、推理、援引事實等手段,陳之以理,曉之以害,最終使秦伯大悅而退軍。首先是對比。有軍事力量的對比:秦晉與鄭,秦鄭與晉;有謀臣的對比:佚之狐與子犯;有君王的對比:鄭伯、秦伯與晉文公,他們一個善于納諫、知錯能改、懂得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一個行事謹慎、重利輕義、意志不堅,還有一個沉穩(wěn)冷靜、頭腦清醒。其次是假設(shè)推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燭之武通過推理得出不攻鄭的好處,以利益來引誘秦伯,讓秦伯動心。最后是援引事實。燭之武對秦晉兩國的關(guān)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拿出歷史事實,“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指出晉國一貫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不可與之共事。燭之武的說辭,委婉而得體,含蓄而暢達,曲折而盡情,謙恭而有理,收到了挽救鄭國危亡、化干戈為玉帛的巨大效果。
正是如此出色的外交辭令,成就了燭之武能言善辯的謀士形象。
然而,要說服秦穆公,打動他,并非易事。燭之武的成功還在于把握住了秦伯性格上最本質(zhì)的特點:維護秦國的利益。所以,燭之武設(shè)身處地地為秦國的利益前后盤算,左思右想,何為弊,何為利。緊緊圍繞“闕秦利晉”逐層展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的話句句打動秦伯的心,最終瓦解了秦晉聯(lián)盟,使秦伯為了維護秦國的長遠利益而放棄了圍攻鄭國,解除了鄭國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