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女兒最近鸚鵡學歌,在哼一首《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地》,我的第一反應(yīng)是:怎么可能都是一樣滴?
不過,細細想來,天下父母心,也的確是一樣地。
比如,我家附近廣場旋轉(zhuǎn)木馬的小老板,周末生意最旺時卻要地打烊,歡天喜地帶著他那雙兒女去博物館、美術(shù)館、圖書館參加各種活動。詫異之下細問才知,他也是用心做父母的人——本來他可以從軍隊轉(zhuǎn)業(yè)回老家當一名安逸的鄉(xiāng)鎮(zhèn)公務(wù)員,但他覺得“孩子還是在大城市能見識更多”,于是拋下一切跑到濟南白手起家買了房,讓孩子們亮亮堂堂地享用在鄉(xiāng)村觸碰不到的資源。
在“父母”這個職業(yè)上,頗有些“人人平等”的意味?!案F”的在吭哧吭哧掙飯,“富”的也不敢懈怠。
比如,一向高大上的青島,在“家庭教育、父母成長”方面力求“好上加好”。青島的黃島區(qū),去年成為首批20個全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wù)體系試點之一(山東省唯一一個),每個星期都會給家長們開課——當然啦,在近期“最家長”赴青島市婦聯(lián)的座談會上,分管兒童工作的李艷茹主席、黃島區(qū)婦聯(lián)兒童部祝曉敏介紹說,他們的家庭教育指導師講課時用的故事、案例以及解決方法,好多都是俺們“最家長”上的文章直接拿去的。
竊喜!市面上家教雜志魚龍混雜,廣大人民群眾還是很識貨地。更讓人高興的是雜志+講課的效果:某爹說“聽了一次講課,我已經(jīng)兩個星期沒打孩子了”!
好多人聽到這話的第一反應(yīng)是笑,但我,卻頗、頗、頗有點感慨。
2010年剛創(chuàng)辦這份雜志時接觸到的家長,到4年后的今天接觸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明顯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知道了“打孩子不好”,也知道了“只有父母不斷學習,孩子才能進步”,就連那些“老”家長,也在說:80后的家長,比我們那會兒強多了。
當然,這不是我們一本雜志努力的結(jié)果,而是有很多人在和我們一樣做著扎實的家教工作。比如青島市婦聯(lián),廣播、報紙、網(wǎng)絡(luò)、電視、社區(qū)(村莊)父母學堂五位一體的“立體式”家教工作系統(tǒng),就能一點一滴地滋潤很多人的家教觀,“兩個星期沒打孩子”是多好的佐證!
說實話,辦雜志難免有筋疲力盡的時候,但一想到我們的專題、編發(fā)的文章甚至某句話都可能觸動或改變了一位家長,一接觸到與我們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就像打了“雞血”。
感謝青島婦聯(lián),不僅是座談會上給予我們的贊美:
真神了!我正在想什么,你們就登了什么。比如,二胎問題,學不學英語的問題、彈鋼琴學畫畫的問題……
我也看過別的家教雜志,但咱們雜志有故事,不說教,有具體方法。
也感謝給予我們的建議:
雜志多好啊,但是需要讓更多的家長知道!——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
雜志設(shè)計有點土,封面有點亂?!R上改,封面這期就改了,版式下期改。
年齡段分得不是很清?!伲埓蜷_這期目錄瞅瞅。
希望對一個問題能夠連續(xù)、深度的給予指導。
——怒贊!立即著手實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