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青
摘 要:蘇格拉底的哲學是將道德內化為人的行為品格的哲學。他本著德行可教的原則,想要在對話和追問的過程之中,引導人去追尋和走向理性。他的哲學思想不是單純的灌輸與說教,而是要在對話的互動中,提倡懷疑精神,提倡反省精神,一步步走向理性,追尋答案,解決問題。
關鍵詞:教化;教育;對話;蘇格拉底
中圖分類號:G5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1-0133-02
希臘著名哲學家普羅塔哥拉曾說:“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靈魂深處就不能在靈魂中生根成長?!蹦敲聪胍獙⒔逃钊氲届`魂深處,就要靠德行和教化的力量。“教化”是希臘人文主義精神的核心。“教化”(paideia)在古希臘語中,主要意味著“教并使習于所教”。習慣于一件事,逐漸地使之成為一種習俗,使心靈受到熏陶,人的內心狀態(tài)得到凈化,達到知、情、意的融通。
公元前6世紀,希臘的經濟逐漸從農業(yè)轉到工商業(yè),而奴隸主民主制的城邦國家成為了希臘社會的主要組織形式。這一時期,古希臘的思想家們開始從注重自然轉向注重人和社會。在這一轉向中,蘇格拉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開始探討倫理與道德,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智慧;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獲得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他認為對世界原因的真正探究應是發(fā)現把萬物合理安排的力量,這樣研究自然就毫無意義了,而應認識人的主觀世界,即認識你自己。”[1]認識你自己也意味著獲得更普遍的、更高的人類關于自身的知識。
一、德行可教,理性至上
蘇格拉底認為,“我個人獻身為你們從事最偉大的有益的服務,我力圖規(guī)勸你們每個人不要多想實際的利益,要更多關注靈魂和道德的改善”。他本著“德行可教”的思想,認為人一切天生的氣質,都是可以通過學習和鍛煉而得到提高的?!八ㄟ^回憶使人與神圣的存在同凈,真正地凈化人的心靈,消除心靈的黑暗,承受那屬于神的光照,使人得到真正的自由?!盵2]柏拉圖也非常重視教化?!霸谌藗兯邥r,靈魂的其余部分,理性的受過教化的起控制作用的部分失去作用,而獸性的和野性的部分吃飽喝足之后卻活躍起來,并且力圖克服睡意沖出來以求滿足自己的本性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失去了一切羞恥之心和理性,人們任何壞事都可能干得出來。天性中的野性部分的確會產生野蠻,如果加以適當地訓練就可能成為勇敢,但是如果過了頭,就會變成嚴酷和野蠻。靈魂本來有理性把握方向的能力,但是不經過教化,這種能力并不能轉向正確的方向。因而,教化不是給予靈魂某種能力,而是使靈魂轉向,即引導人對理性、善的向往?!暗滦砸彩且环N普遍的善,它源于精神自身。教育可以引導理性,可以傳授知識,也就可以喚醒、激發(fā)、引導人們對德行的追求,因此,教育能夠培養(yǎng)人的德行品質。”[2]45要想培養(yǎng)人的德行品質,需要從小就接受身體和心靈的教化。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并通過辯證法的教育發(fā)展理性,獲得靈魂的轉向。在他看來,教化就是解放人們被束縛的理性靈魂,使人擺脫蒙昧與無知,從而來到充滿和善的理性世界,使眼睛能夠看到真實。教化引導靈魂和身體轉向,離開偶然的、變化無常的意見和感覺,引導靈魂內在的向善的理性能力與善的理念的交流,從而達到最高的“善”的理念。
蘇格拉底的哲學把哲學家觀看星星的眼睛轉向了觀察人的生活,對于他而言,哲學就是對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美好的善良的等問題尋根問底。這是道德生活的根基。他的哲學的實質就是通過哲學的審視把美德教化為人的普遍意義的品格。因此,蘇格拉底的哲學把思考價值自然放在了首要位置。他把哲學從自然帶到了生活實踐中,帶到了人們的日常行為中。
二、教化的終極境界——善
善是蘇格拉底哲學的核心。善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為了善而進行的?!霸谔K格拉底看來,善是普遍的,超越于特殊和具象的,它作為世界和個人的目的是自身規(guī)定自身的,自身實現自身的?!盵2]40美德即知識,美德是善的,要想真正領悟知識,就要從內心出發(fā),從精神層面去認識善。也就是說,雖然善是普遍的,但善是內在于精神的,不是從外部賦予人的精神的,因此善是不可教的,而且人不可能從外部獲得善,因為善是包含在人的理性之中,只有從人的身體中發(fā)出的善,才是真正的善。善不可教意味著善不可能從人的精神之外灌輸進來,那樣,善也就沒有價值,因為這種教是違背理性的原則的。因此,我們需要重申教化的力量,因為一切的善都可以通過教化得到。
在蘇格拉底看來,教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精神的自我教化,一個人雖然其個人的精神以獨特性表現出來,但人之為人就在于普遍理性的存在,善的價值要在理性中引出,就必須認識自我,就必須通過理性對善的詢問而自我教化,這是善實現的基礎,也就是說,善只有在精神的自我教化中實現,人對善的自由追求,對善的認識就是精神的自我教化;另一方面,精神的自我教化與善的實現通過教化而催生,教化是提醒、催動和引導精神的自我教化,把精神的自身發(fā)展引向善,而不是單純的灌輸和說教,告訴他人善是什么。善雖然不可教,但對善的向往和追求卻是可教化的,對善的認識是可教化的。蘇格拉底就是通過對話去教化人去思考什么是善,促使人用理性去思考,去反省自我。蘇格拉底的哲學教化生活的使命與目的就是以教化把雅典人引向善。只有認識善,認識德行,人的行動才會向著一切美好和正義出發(fā)。
三、蘇格拉底的教化方法——對話
蘇格拉底認為,教化的重要方法就是對話。蘇格拉底生活在對哲學問題和道德問題討論式的對話中,這些對話引導著對話者雙方精神的提升與思想的喚醒。這其實就是蘇格拉底美德教化的重要方式。
對話能夠在雙方互相追問的同時,激發(fā)人對問題新的思考和觀察。對話的過程,實際就是促進人走向理性思維的過程。在對話之中,人能夠理性地重新觀察和思考問題。而恰恰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就是在行動與理性之中認識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德。通過對話和反復追問的方式,行動和理性就在實踐過程中合二為一了。
蘇格拉底的哲學是面向現實的。他所追問的問題是現實中遇到的身邊問題,他想用他的哲學去拯救一個個的雅典人,因而只有在與他人的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中,通過詰問、反諷或話題的引導,才能實現洞察人或教化人的目的。他的方法不是將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直接灌輸給他人,而是通過對話引起雙方的共同思考,在對話中提問問題,從而循序漸進地有條理地去追尋答案,解決問題。這種對話的過程,也是激勵人們重現懷疑精神,不要事事都認為這是絕對正確的,而是在懷疑中不斷反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是否合理。如果在教化的過程中,只是乏味地去說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個過程失去了雙方的精神層面的互動,失去了真正的思考。蘇格拉底認為這樣的過程是沒有意義的,是無法引導出真正的理性的。
在蘇格拉底的對話中,他所關心的問題是生活中的知識、美德、善,他的對話過程是思想、真理、意義潛移默化的過程,是精神發(fā)生變革的過程。因為對話的參與者用整個身心去體認和接受對話本身的意義指引。在平等的對話中,對話者的精神接受對話的啟發(fā),對話的進行就帶動雙方精神的交往和發(fā)展,因此對話不是把某種真理、意義傳遞給另一方的方式或手段。對話的目的是引出精神,“回憶”已包藏在精神之中的知識。
四、蘇格拉底的教化思想對教育的影響
(一) 重視啟發(fā),加強引導
當今的素質教育,開始由應試教育下的填鴨式教學走向啟發(fā)式課堂,但是啟發(fā)并不僅僅是要求學生主動發(fā)問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正如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善不是通過直接的灌輸和說教來使他人認識什么是善,通過引導、發(fā)問去讓他人真正從精神層面上認識善的內涵。那么同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擺脫乏味的說教和單純的灌輸,通過積極的引導去啟發(fā)學生,使學生在深省之中不斷地追問答案,這就使得獲得知識的過程由靜態(tài)走向了動態(tài)。只有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去認識問題和思考問題,他們才能夠真正懂得和理解答案,這個過程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教育過程需要啟發(fā)需要引導,需要學生主體的參與,若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僅僅靠教師單方面的灌輸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參與過程有意義,教育才會產生意義。
(二)重視交流,倡導對話
“產婆術”是蘇格拉底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教師不需要將答案直接告知學生,而是通過不停地發(fā)問促進學生一步步去追尋答案。同樣,對話式的教學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如同解釋學視域中的對話,對于教育者來說是很有啟發(fā)意義的,在教育教學中,師生雙方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交融的平等的對話關系。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通過互動,共同去追尋問題的答案。而當今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保持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認為教學是教師單方面向學生輸入知識,教師直接把所要學習的知識傳達給學生就可以,并沒有考慮到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也同等地處于主體性的地位。這種教育中就顯然沒有了理解中的對話的意義,教師不傾聽學生的觀點,認為自己所教就是正確的,學生在考試中,尤其是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的題目回答的與答案不一致就是錯誤的,只有標準答案才是正確的,那么所謂的標準答案真的是標準嗎?對于一個問題,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見才能達到良好的有效教學,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應是交互學習的,教師要理解學生,學生也要理解教師,這樣才能在原有的知識層面上學習擴充新的知識,這才是教學相長的意義所在。
(三)重視德育,加強道德培養(yǎng)
“教育所培養(yǎng)的公民是理智的、自主的、自由的、有德行的獨立個人主體,它并不是塑造僅僅忠誠服從于一定道德秩序的工具人。因此,教育是促成公共領域理性化發(fā)展的公共事務,它是公共領域中的通過知識自由創(chuàng)造、交流、傳播,而培養(yǎng)公民的道德意識及交往理性的社會實踐?!盵2]314在蘇格拉底的德育范式中,德育的內容包含知識、政治和道德等多方面,并且這些要素之間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暗赖率钦蔚幕A,知識和教育是政治的根本;知識是最高的善,美德基于知識,有知識才會有美德;知識的獲得需要教育‘回憶,教育的實質是善的教育;德育培養(yǎng)人的美德,但德育服務于政治。”[1]當今,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了許多的道德沖突等問題,而且我國在教育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德育的重要性,學校似乎很大程度上認為學習成績高就可以代表一切,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素質的發(fā)展和水平。因此,學生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方面做得并不盡如人意。而且,在當今社會,德育過于工具化和形式化。很多的學校將德育等同于宣傳道德知識和學習道德理論,恰恰忽視了德育的道德培養(yǎng),使德育流于形式而無實際效果。
那么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學校需要更新教師和學生的德育理念,不斷增強德育意識的主體性,通過道德實踐去真正使得學生意識到德育的內涵。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德育進步,才能有效地輔助教育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楊現勇.論蘇格拉底的德育范式及其當代德育意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
[2]金正.德性與教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
[3]武卉昕.蘇格拉底之德性的教化[J].蘭州學刊,2006(7).
[4]楊豹.當代西方德性倫理視野中的德性教化及其啟示[J].倫理學研究,2010(3).
[5]陳華興.教化和教化哲學[J].復旦學報,1994(6).
[6]趙宇善.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思考[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