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松
環(huán)球打假馬失前蹄,看上去是技術失手,其實是主題先行、違背新聞規(guī)律的戲劇穿幫。
網(wǎng)事不堪回首,都是因為一鍋渾水。
中國之聲率先報道的“震中食品匱乏,救災官兵用渾水泡面充饑”,遭遇環(huán)球網(wǎng)辟謠,環(huán)球的報道以“向前方救災部隊求證時得知”為由頭,直接宣布此前的報道“是一則假新聞”,辟謠報道還援引“一名前方救災部隊的負責人”的表態(tài)呼吁,“前方部隊正在忘己地全力救災,請后方不要誤信這種別有用心的圖片,以免傷害救災部隊的士氣”。環(huán)球這一巴掌打來,中國之聲只能拿采訪證據(jù)來洗清不白。結果如你所知,環(huán)球網(wǎng)最后以要聞部副主任在環(huán)球網(wǎng)上的公開道歉,讓來回坐了幾趟過山車一樣的圍觀者,終于緩過了神來。
此次“救災官兵用渾水泡面充饑”的新聞照片,已經在網(wǎng)上被傳得沸沸揚揚,并且質疑一片。環(huán)球此時出手打假,顯然是責任感與覺悟性占了支配輿論的上風。但是,再敏銳的使命感,卻抵不過硬碰硬的新聞事實。環(huán)球的打假新聞,體恤了一線官兵的“士氣”,卻不料一巴掌扇在了與官兵一起用渾水泡面充饑的一線記者臉上,結果吃力不討好,既埋沒了官兵的勞苦功高,又冤枉一線記者,還傷害了媒體的形象。
環(huán)球打假馬失前蹄,看上去是技術失手,其實是主題先行、違背新聞規(guī)律的戲劇穿幫。我們且不說“救災部隊的士氣”究竟有沒有環(huán)球所想象的那么脆弱,單這“別有用心”的帽子,就充滿著習慣性的斗爭思維,總以為但凡有損高大形象的信息、帶有“負面情緒”的質疑,都是背后有人搗鬼,這種自挑擔子的意識,很容易將求真求實的新聞本質,讓位于覺悟堅定與能量正確。難怪中國之聲在聲明中很不屑地表示:新聞不是這么做的!
無論擺拍質疑,還是保障能力猜疑,消除民眾疑惑的最好辦法,只有還原新聞事件本身。救災部隊有沒有用渾水泡面充饑的求證準確了,部隊后勤供給能力的問題,便不難解釋。即便新聞照片可能會有擺拍的痕跡,但并不意味著這個鏡頭所反映的救援部隊生存狀態(tài)就一定屬于弄虛作假。遺憾的是,在自媒體已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的一些媒體從業(yè)人員,依然不是將做新聞的功夫,放在通過還原真相鑒定真?zhèn)紊希且杂X悟正確的主題先行,判斷信息的利害。在高大上的覺悟倫理面前,新聞真實性的倫理不被敬畏,但凡面前的信息與前面的倫理犯沖,便急吼吼動用各種新聞手段挺身上陣,不惜將黑的說成白的,真的說成假的。
一條廣泛傳播的信息,受眾有質疑很正常。這時候,將真相兜底,便能澄清緊急狀態(tài)下采訪未能全面展現(xiàn)的新聞背景,消除其所帶來的疑慮;既讓后方及時發(fā)現(xiàn)供給不足的問題,又能讓民眾將疑慮轉換成積極參與救災、關心受災群眾與救災官兵的正能量。
可惜,這種以事實為依據(jù)的新聞倫理,被一些媒體人正確的覺悟倫理所不屑一顧了,他們寧可強詞奪理地硬來,也不愿實事求是地還原。結果,原本可以澄清的一鍋渾水,被搗成了全民圍觀的一桶漿糊。
地震災區(qū)現(xiàn)場的這鍋渾水終于澄清了,但很多渾水,卻不能像環(huán)球這次遇到的強大對手、單一的新聞事件易于還原真相一樣,這么容易分出青紅皂白的。很多事情 ,勝負比的不是真相與真理,而是傳播平臺的大小,甚至是拿“別有用心”來呵斥別人的嗓門。這種輿論生態(tài),純粹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添亂。
真相面前,中國其實不復雜。中國之所以在一些人眼里覺得很復雜,有時是因為他們心中的假想敵太多。
摘編自2014年8月7日《錢江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