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方
在人類文化遺產(chǎn)中,我們已經(jīng)有了工業(yè)遺產(chǎn)、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等分類,但尚缺一種叫做“商業(yè)遺產(chǎn)”的門類。
北京迄今為止公布的兩批共4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名單里,琉璃廠東、西兩街亦在其中。
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是指經(jīng)國家有關(guān)部門、省、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的文物古跡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tǒng)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qū)、鎮(zhèn)、村、建筑群等等。依照這一定義看琉璃廠,其歷史文化價值,恰恰體現(xiàn)在其古老的文化商業(yè)方面。
2006年6月2日,文化部公布首批518項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北京有13項晉升“國家級”,琉璃廠的廠甸廟會和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名列其中。
《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10月17日于第32屆大會通過)給“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所下的定義是:“指被各共同體、團體、有時或為個人當作其文化遺產(chǎn)之一部分的各種實踐、表演、表達形式、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空間”。按照這一定義,廠甸廟會顯然屬于其“文化空間”范疇。廠甸素有“文市”之稱,故亦可稱之為“傳統(tǒng)商業(yè)文化空間”。
無論從“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抑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琉璃廠都能界定在“商業(yè)遺產(chǎn)”范疇。
如果按照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關(guān)于“文化遺產(chǎn)”的經(jīng)典定義,即“文化遺產(chǎn)”是從歷史、藝術(shù)、科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une valeur univer? selle exceptionnelle)的文物、建筑群和遺址。那么,從歷史、藝術(shù)、科學或人類學角度看,琉璃廠這一歷史悠久的老商業(yè)街區(qū),同樣是因其在北京城市發(fā)展中所做出的商業(yè)、學術(shù)及社會文化中的貢獻,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而,它又可在北京的“文化遺產(chǎn)”中,具體化為“北京商業(yè)文化遺產(chǎn)地”,或者“京味商文化遺產(chǎn)地”。
本文即從“商業(yè)遺產(chǎn)”的角度,重新認識什么是琉璃廠,琉璃廠曾經(jīng)有怎樣的“文化”,它在北京城市個性文化中曾經(jīng)做出過怎樣的貢獻,以期引起對這一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保護”、“發(fā)展”,從觀念到方式方法的更新。
一、琉璃廠地名說故
琉璃廠的得名,始于元代建大都城時。據(jù)張涵銳《琉璃廠沿革考》,“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設窯四座。琉璃廠窯為其中之一。分廠在三家店,派士到西山采制琉璃瓦器之原料,由水路運至海王村之琉璃窯以備燒制”。這個記載告訴我們:
一、琉璃廠地名起始于元代;
二、當年琉璃廠燒制琉璃瓦件的原材料,出自三家店。今天門頭溝琉璃渠尚有遺址,且仍有燒制琉璃瓦器的琉璃廠;
三、在元代,西山曾有河道可以通船運輸物料到琉璃廠。
廠甸的得名,我以為是先自民間俗稱,其詞義指的是琉璃廠里一個大的空場。清時將在今東城燈市口的燈市挪到琉璃廠等地,春節(jié)時人們逛燈市便簡稱為“逛廠甸”,久而久之,俗成約定,廠甸便特指和平門外,從西河沿到琉璃廠十字路口一帶。
孫殿起先生《琉璃廠小志》一書中,有據(jù)清乾隆時內(nèi)府所制京師地圖繪制的一幅琉璃廠示意圖。該圖的說明中說到琉璃廠的四至為:“北至西河沿,南到莊家橋及孫公園;東至延壽寺街及桶子胡同,西到南、北柳巷”。從圖中還可見當時東西琉璃廠一帶,建筑較為密集,其南北則有各大片空場。燒制琉璃瓦件,不但要有窯,還需大片空地放置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等,故被稱為“廠甸”或“窯甸”,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清李慈銘《桃花圣解盦(音an,同庵)日記》,同治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中寫道:“下午復游廠市,至窯甸中,旁有呂祖祠,婦女燒香者尤眾。前者有小石橋,已陷土中,俗名廠橋,蓋明嘉靖以前,外城未筑時,此地有水,西流為清廠潭,又西南為章家橋,又南為虎坊橋,又南為潘家河,而自廠橋南為梁家園,可引涼水河,處處經(jīng)脈流通。今皆久成平陸,并涼水河亦久迷其處?!睆倪@段文字可見,曾有將廠甸地方稱為“窯甸”的,這或也是在言其寬敞。另外,琉璃廠一帶還曾有“廠橋”的“地名”說法。及至民國初年,改明溝為暗溝,石橋廢了,廠橋的名稱也隨之湮滅。但“廠甸”卻因了燈市流傳下來。
在北京人的觀念里,“廠甸”一般特指春節(jié)時的燈市,也有稱“廠市”的。上引李慈銘日記中,便提到“廠市”。便是在日常,也時有把“逛琉璃廠”稱之為“逛廠甸”的,可見廠甸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二、琉璃廠━━學問引發(fā)的文化街
北京的書市,有文獻可考的,當以明代大明門前的為最早。其位置在正陽門內(nèi),中華門前偏右。每屆科舉會試,總有書市并文房四寶、日用百貨等攤點列于考場前。
據(jù)胡應麟《少室山房集》中記載:“凡燕中書肆,多在大明門之右及禮部門之外,及拱宸門(應為“公生門”)之西。每會試舉子,則書肆列于(考)場前;每花朝后三日,則移于燈市;每朔望并下濣(一作“浣”。下浣━━陰歷每月二十一至三十日)五日,則徙于城隍廟中。燈市極東,城隍廟極西,皆日中貿(mào)易所在也。燈市歲三日,城隍廟月三日,至期百貨萃焉,書其一也?!?/p>
明嘉靖年間,為安排進京趕考的舉子住宿,會館在正陽門外兩側(cè)出現(xiàn)。與此相對應的,則有書市在大明門附近,包括西河沿、打磨廠一帶。至于在城隍廟和燈市的書市,則因為那是明代京師生活中東西兩大名“市”之故。今燈市口仍有家中國書店,或者是當年燈市的一種特殊的城市“記憶”。
明末清初,都城隍廟遭大火。其后書市南移慈仁寺,即今天廣安門內(nèi)的報國寺(寺為遼金時報國寺的舊地,明成化初,更名為大報國慈仁寺),每月的初一、十五和二十五有集,也有百貨云集,并附有花市。
順治進士、刑部尚書王士禎(1634~1711),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臺)人。其人品、學問在士人舉子中極負盛名,門生甚眾,影響很大。很多人一如今日的“追星族”,渴望拜謁而不得?;蛴腥烁嬖V:“此易爾,但值每月三五于慈仁寺書攤候之,必相見矣”。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便曾在一首詩的自注中寫有“漁洋(指王士禎)龍門高峻,不易見,每于慈仁廟寺購書,乃得一瞻顏色”之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