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園
當前,人民幣國際化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好時機?;仡檱H貨幣格局的演變歷程,加之近年來中歐政治互信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中歐經貿聯系的日益密切,德國、德國馬克以及歐元將是人民幣國際化繞不開的“關鍵詞”,它們也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有益的借鑒。
環(huán)境和路徑選擇
英鎊和美元的國際化除了依托雄厚的經濟實力,“強權”更是重要因素。不斷地海外擴張和殖民地侵略與英鎊走向世界相伴而生,依托政治、軍事、科技等構建的國際金融秩序則是美元霸權地位的核心要素,兩次世界大戰(zhàn)使美國聚集了大量世界財富,奠定了美元背后的經濟基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為構建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提供了制度支撐;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信息革命的發(fā)展,為美元經濟和美國的金融市場提供了技術載體。反觀德國,馬克于20世紀80年代在和平環(huán)境中成為了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國際貨幣,同時也為此后歐元的國際化奠定了歷史基礎。
人民幣也需要“區(qū)域一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歐洲國家的一體化進程是馬克國際化的重要推手,歐元自流通伊始就能躍居全球第二大貨幣和成為當前美元霸主地位的最有力挑戰(zhàn)者也是憑借于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已建成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開展了第十二輪談判的中韓自貿區(qū)以及合作持續(xù)深入的金磚五國等區(qū)域合作機制也將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幣值及匯率制度安排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后,德國馬克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保持了幣值穩(wěn)定以及馬克的匯率靈活性。布雷頓森林體系期間,馬克緊盯美元,并與美聯儲保持物價穩(wěn)定的目標趨于一致。隨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導致了通脹,德國馬克在繼續(xù)盯住美元,并經受了一段時間的通脹后,便放棄了盯住美元選擇浮動,進而重新維持了國內物價穩(wěn)定。
對于人民幣來說,匯率市場化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是順利實施人民幣國際化的保障。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幾乎一直處于升值態(tài)勢,在國際清算銀行(BIS)統(tǒng)計監(jiān)測的61種貨幣中,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的每年升值幅度也一直位居前列?!皯c幸”的是,進入2014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整體呈貶值態(tài)勢,雙向波動彈性明顯加大。截至2014年5月底,人民幣匯率失守6.17關口,較2013年末貶值幅度超過1%。央行《2014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指出,未來人民幣將與國際主要貨幣一樣,有充分彈性的雙向波動會成為常態(tài)。之所以有如此表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繼2007年5月和2012年4月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于2014年第三次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qū)間,即2014年3月17日起,人民幣匯率日間波動幅度由1%擴大至2%。鑒于此,我國應借鑒德國馬克經驗,因地制宜,不斷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波動彈性,并盡快形成盯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機制,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外部沖擊做好足夠的準備。
銀行競爭力
一國銀行業(yè)的發(fā)達程度特別是國際化程度,將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一國貨幣。
國際化的程度。早在金本位制度下,為促進德國馬克的國際化,德國當時就成立了很多大型銀行來支持馬克“走出去”,現在德國最大的銀行和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機構之一的德意志銀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中國與德國一樣,也是以間接融資為主且銀行起主導作用的融資體系。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逐漸提高,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大型銀行,將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中資銀行正處于業(yè)務轉型和國際化經營的關口,人民幣國際化也將成為重要助推器,促使中資銀行在拓展客戶資源、拓寬與外資代理行合作力度、布局境外分支機構和增強全球籌集人民幣資金等方面提升能力。然而,中資銀行的境外機構在人民幣國際化中雖扮演著重要角色,境外機構實力卻相對很弱小。以倫敦和法蘭克福為例,在倫敦的美國銀行數量甚至超過紐約,外國機構云集,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同樣,2013年末,法蘭克福銀行數量約320家,其中外資銀行超過200家,我國五大國有商業(yè)銀行雖均在法蘭克福開設了機構,但設立時間相對外資銀行均較短,資本金、網點、人員等資源投入明顯偏弱。
為此,我國應著力制定政策,為各大中資銀行特別是五大國有大型商業(yè)銀行布局全球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如指定境外人民幣業(yè)務清算行等;同時,鼓勵并督促中資銀行豐富和提升跨境人民幣的服務內容和水平,使更多的企業(yè)和個人從中受益,推動人民幣在全球走得更深遠。
打造國際金融中心
貨幣國際化,同樣離不開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法蘭克福在推動德國馬克和歐元的國際化進程中“功不可沒”。作為德國的金融重鎮(zhèn)和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是德意志銀行、歐洲央行及其他眾多知名大銀行的總部所在地,也是歐洲金融機構的匯聚之地。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經營了德國近85%的股票交易,是繼倫敦之后歐洲第二大股票交易所。與此同時,法蘭克福還是歐元區(qū)內首家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并與倫敦、盧森堡等歐洲主要城市就成為歐洲人民幣離岸中心展開了激烈角逐。
如同法蘭克福之于德國馬克,上海作為我國的金融中心,也理應成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舞臺。目前,上海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期貨市場已經在國內處于領先位置,并匯聚了絕大多數金融機構,我國也有意將上海打造成具備全球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然而,與其他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還是有著不小差距,集中體現在金融開放程度較低,如存在資本項目限制等;包括法律、信用、稅收、監(jiān)管等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金融市場業(yè)務以國內為主,外匯等國際間金融交易規(guī)模較小;金融創(chuàng)新匱乏;掌握國際金融形勢和精通業(yè)務的金融專業(yè)人才儲備不夠等。此外,包括一行三會和四大國有銀行在內的不少金融機構總部都在北京而非上海也是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對上海來說,除了積極落實國家的各項政策支持外(例如上海自貿區(qū)的金融改革試點),更為重要的是站在戰(zhàn)略高度上進行國際化布局,并借助人民幣國際化的大環(huán)境來帶動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進而反過來促進人民幣國際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