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燕
五月,踏著萋萋芳草,獨自徜徉在云龍公園。
沿小徑前行,蒼翠的古木中,聳立著一座牌坊。牌坊后高大的古冢前,“漢安國侯太福右丞相王陵母墓”幾個大字沐浴在午后的陽光里。驀然回首,我知道自己已走進了時光的深處。在這個喧囂的城市最僻靜的一角,靜臥著一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
兩千兩百年前,也是這樣的一個午后。古城的天不像今天這樣藍(lán),陽光也不似今天這般明麗,遠(yuǎn)處隱隱傳來聲聲鼓角及戰(zhàn)馬的嘶鳴。連年戰(zhàn)亂,滿目瘡痍,民不聊生。戰(zhàn)爭煎熬著百姓,也把苦難和憂患,一覽無余地寫在眼前這位普通民婦的臉上。舉目四望,她喟然長嘆。但是,想到自己的兒子王陵已在南陽揭竿起義并且率部歸順了漢王劉邦,有明主賢臣平定天下,她的臉上又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
戰(zhàn)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項羽深知王陵是個人才,就派人抓來了王陵的母親,以此要挾王陵歸順。王陵派使者去軍中探望,項羽會見使者時讓王陵母坐在一旁,意在讓她招降王陵,而陵母卻不肯開口。漢使返回時,王陵母私自來送行。她流著淚對漢使說:“請為我向王陵帶句話,讓他全心輔佐仁厚的漢王,不要因為我而傷心!”言罷,伏劍身亡。她以一死斷絕了兒子的后顧之憂,堅定了他跟隨劉邦的決心。王陵“卒從漢王定天下”,并貴為“安國侯”,這是后話。
陵母的死,驚天地,泣鬼神。彭城的女子,個個都是那么剛烈。如果說虞姬烏江邊瀟灑的一刎,讓英雄美人的故事極盡悲壯和艷麗;那么,王陵母軍中這慘烈的一刎,更是把一個母親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推向了極致。
這樣的女子,注定要青史留名、流芳千古的。盡管沒有姓名,也沒有年齡、身世,但人們知道她是個母親,漢將王陵的母親,這,就夠了。在她橫劍出鞘的那一刻,這位母親就以英勇悲壯的姿態(tài),永遠(yuǎn)定格在歷史和后人的心中。王陵母的故事,在《史記》“陳丞相世家”及《漢書》、《資治通鑒》中均有記載。但更多的情節(jié),卻是游走在故事和傳說中,散落在如空氣般無形卻又漸成氣候的民間。
相傳,項羽聞之大怒。他命人支了口大鍋,“烹陵母”以解心頭之恨。當(dāng)?shù)氐睦习傩諡榱昴笁雅e所感動,夜里偷偷將她埋了,堆起了一個大土堆。王陵獲勝后趕來安葬母親,他一路哭著爬到母親墳前。后來,他爬的這段路,就被稱為“王陵路”。
《三國演義》中,有個“曹操不殺徐母”的故事。清文學(xué)評論家毛宗崗,在《三國演義》本中評曰:“不殺徐母者,懲于王陵故事也”。李漁也評曰:“不殺徐母,有鑒于王陵故事。”而漢代“苞母勖子”的故事,更是打下王陵母故事的烙印。遼西太守趙苞的母親被鮮卑人掠去,母親以陵母伏劍之事勉勵兒子。趙苞聞之,立刻進兵大敗鮮卑。而母親,卻被敵軍殺死。
歷史是沉淀在人們心里的。一個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換取天下蒼生安寧的人,是不會被后人遺忘的。明代嘉靖年間,官方就為王陵母立了墓碑?!耙粍εd亡決,斯言寄遠(yuǎn)人。中原誰共逐,天子豈無真。義莫從新主,恩堪斷老親。至今留墓草,如報漢家春?!边@是清代詩人袁希顏清以《王陵母墓》為題寫的悼詩。“陵母伏劍”的故事還被寫進古教科書,編成國粹經(jīng)典《陵母訓(xùn)子》等劇目,并刻入了漢畫像石;還有古冢墻外那條以“王陵”命名的道路,無一不讓人掂量出歷史在人民心中的分量。
滄海桑田,春風(fēng)秋雨兩千年綿綿不絕。走近這綠樹環(huán)繞的古墓,我不由屏住呼吸,放慢了腳步,深怕驚醒了這位母親。望著墓碑上的大字,用心靈去體察她的生命,我依然能感受到天地人寰中回蕩著的凜然正氣——
作為母親,她完全可以和孟母、岳母相提并論。中國歷史上這兩位偉大的母親堪稱教子典范。母以子為貴,如果說是兒子的成功成全了這兩位母親;那么,陵母則是用自己的生命成全了兒子,換取兒子輔佐漢室、平定天下的大業(yè)。
作為女人,她又不愧是女中丈夫,巾幗豪杰。楚漢相爭勝敗未分,她居然能“識興廢”、“一劍興亡決”,大膽斷言天下所屬。這樣的眼光和膽識,連男人也自愧弗如!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yuǎn)去了鼓角錚鳴”。眼前,只有這座古冢,在無聲地訴說著那段腥風(fēng)血雨的歷史、那個義重如山的故事。遠(yuǎn)處,飄來游人們的笑聲和健身舞的優(yōu)美旋律?,F(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我想,陵母若是地下有靈,一定會感到欣慰的。讓子孫后代盡享太平,誰能說不是她當(dāng)初伏劍一刎的初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