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敦
問題的源頭
電影發(fā)明之初,畫幅比例就是4:3(電影圈行話叫1.33:1),一百多年來,這個比例一直是視頻藝術的基本標準。
剪出來還是刷黑漆?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電視開始跟電影競爭,好萊塢為了把觀眾留在影院里,就把電影畫面改成了彩色寬銀幕(以及環(huán)繞立體聲)。其結果是,4:3的電視機放寬銀幕電影的效果非常不理想(見左圖)。
音像制品左右為難
畫幅比真正成為大眾煩惱,是在影帶影碟普及之后—當電影的載體更多變成了音像制品后,頻繁在家看電影就要始終面對畫幅問題了。制作影帶影碟的電影公司,一開始也無所適從,經常會同時發(fā)行裁剪過的“全屏版”和加黑邊的“寬銀幕版”。到了大容量的DVD及當下的藍光時代,不少電影公司索性把兩個版本放在一張碟里,看上去“任君選擇”,實際上仍然沒有好辦法。
高清電視再添亂
電視業(yè)的標準從傳統(tǒng)的4:3,在近些年轉變成了16:9。各國各品牌的平板電視已經全都制造成了16:9規(guī)格,但是傳統(tǒng)的“標清”的電視信號依然是4:3的,所以“看扁人”現(xiàn)象頻見。
電影和電視打不完的架
畫幅問題,說到底是電影和電視標準的不兼容導致。即便更“寬”的16:9的電視規(guī)格確立后,用電視播放寬銀幕電影的“還原”問題稍微得到了緩解,但大量4:3畫幅的影片又遇到了“看扁”的新問題(見右圖)。而且,即便是寬銀幕電影,16:9(亦即1.78:1)和1.85:1和2.35:1依然有差別,裁剪還是加黑條的終極問題依然考驗著電視臺和音像公司的編輯們。如今,只有少數(shù)如卡梅隆這樣的導演,會“遷就”電視,把自己的電影直接拍成16:9(比如《阿凡達》)。反而更多的像諾蘭一類的導演,不但堅守2.35:1這個“大片格式”,更開始嘗試諸如IMAX畫幅1.43:1等新技術。說到底,在家里百分百還原影院體驗,在可預期的很長時間內,恐怕還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