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冰如
今天的《美術課程標準》,讓很多老師開始注意到,情感類目標已站上了一個嶄新的歷史舞臺。究其原因,就是在以前的美術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美術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而忽視了情感態(tài)度。
那么,什么是美術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如何更科學地依據(jù)教材資源,把握情感教育的方向與動機,創(chuàng)設動人和諧的情景,讓每個學生都擁有廣闊的發(fā)展平臺,無拘無束地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表達內心的情感,增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呢?這就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及時捕捉教學素材,讓課堂教學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
那么,如何在課堂中實施審美情感教學呢?筆者在實踐基礎上作了如下嘗試:
一、架設教材與想象力之間的橋梁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教師不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學,而且還要精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細節(jié)?!币虼耍處熢诮虒W時要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再根據(jù)這些情況制定相應的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接受情感教育。
例1:三年級的《會變的盒子》一課,課本只要求學生拆開一個紙盒,對照圖紙研究一下制作盒子的步驟。再找一些其他的紙盒,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我卻讓學生利用所拆開盒子的圖紙,設計制作一只自己喜歡的包裝袋或盒子,結果學生馬上熱情高漲,人人動手設計出食品袋、手提袋、各種形狀各種式樣的精美包裝盒。這樣給學生一個創(chuàng)造天地,增強了創(chuàng)造意識,使他們求異思維、激發(fā)想象、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情感得到序發(fā),體現(xiàn)個性化教學。
例2:在學習《我們的奧運》這一課時,我根據(jù)教學內容,結合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設置了這樣的情感目標:為什么我們的奧運會標要用中國???當你看到它時,有什么感受?學生在討論時紛紛表達了自己奧運情、中國心,這樣就達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筆者針對學生的需要、心理特征和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組”或“改編”教科書,以突出美術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
二、架設學生和作品之間的橋梁
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所以光有一個好的課堂環(huán)境還不夠。美術作品、藝術家和學生之間存在距離,教師要在學生和藝術作品之間架起橋梁。
1、觀賞影片,領悟情感
影片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能夠理解影片中所要表達的較深層次含義。通過電影他們能夠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從而加深對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例:在講到立體畫派畫家畢加索《格爾尼卡》作品時,我就給學生播放有關畢加索的光盤影片,闡述了畢加索畫此畫的歷史背景。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鎮(zhèn)。1937年被納粹“神鷹軍團”的轟炸機炸成一片廢墟,死亡了數(shù)千名無辜的老百姓。畢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畫了這幅巨作,以表示強烈的抗議。)
看過影片后,學生對畢加索這個人的生平及他為什么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繪畫風格都有了深刻體會,不但能理解,還有了自己的主觀感受。
2、音樂欣賞,體驗情感
常言道,音樂是最情感的藝術。有時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情感,可以通過音樂來得到宣泄。百老匯是美國的一個繁華都市,那里有著棋盤式整整齊齊的街道規(guī)劃,街頭林立著許多劇院舞廳,聚集了很多從事表演藝術的大明星,而爵士樂是當時的流行音樂,是一種節(jié)奏輕快富有情感的音樂,蒙德里安便集合了這兩種印象,完成了這一件杰作《百老匯的爵士樂》,在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對紐約百老匯音樂的感受和認識用他自己的語言方式表現(xiàn)出來,創(chuàng)作出了一種視覺音樂。像銅管樂器一樣明亮的黃色線,在霓虹燈光般的紅色、藍色、灰色小點的閃爍下,呈現(xiàn)出一種爵士樂的節(jié)奏感。我們還能感受到紐約最繁華的百老匯夜晚的嘈雜。
總之,學生的藝術情感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只有學生產(chǎn)生了興趣,教師的教學藝術才會被最大限度地接受,課堂才會充滿旺盛的活力。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探索,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健康情感,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 江蘇】